节后多银行发布风险提示 警惕非法贷款中介陷阱,都是坑……,下面是北京商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贷款中介法律风险
“节后银行降息,贷款利率低至2%”“消费贷、经营贷均可办理,最长五年”……中秋、国庆“双节”假期结束,贷款中介再次蠢蠢欲动。10月8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为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多家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注意识别不法贷款中介手段,警惕陌生电话或短信以“低息快捷”“贷款额度已批”等名义推销贷款业务的行为。
多银行发布风险提示
无论在民间借贷市场,还是金融机构之间,贷款中介已存在多年,它们以“银行内部有关系”“走内部流程审批”“低利息、高额度、无抵押”为幌子,吸引消费者贷款。为了防范风险,10月8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有多家银行及分支机构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识破贷款中介的“马甲”。
中国银行贵州省分行提醒称,非法贷款中介会冒充“xx银行”“xx银行贷款中心”等名义发布贷款广告信息,或是向消费者推送贷款额度,声称“在银行内部有关系”“可走内部流程办贷款”等,诱骗消费者通过其办理贷款。
其实,此类贷款中介机构与银行并无关联,只是为诱骗借款人进行的虚假宣传。该行指出,非法贷款中介常以“低价手续费”“百分百获得贷款”等幌子吸引消费者。在借款人从银行获得贷款后,非法贷款中介又以各种名义要求借款人将贷款资金打入指定账户“走账”,伪造“流水”,借款人一旦进行转账操作,这笔资金大多以“服务费用”等名义被截留,借款人很难要回资金,面临维权困难。
当前,市场上出现一些打着无抵押、无担保、低息免费、洗白征信、提升额度等旗号的不法贷款中介,宣称可协助包装资质、代办贷款,这些“诱人条件”背后可能存在高额收费、贷款骗局、个人信息泄露等陷阱,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也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宁夏银行提醒消费者注意识别不法贷款中介手段,防范相关风险。该行表示,不法贷款中介打着与各家银行合作的旗号,或假冒银行渠道部、信贷部、助贷中心等名义,以秒放款、低利息、无抵押、无担保、高额度、短期垫资等“服务”吸引消费者通过其办理贷款。在贷款发放后收取高额手续费、服务费等。
除了严厉打击不法贷款中介之外,郸城县农信社还在公告中强调,从未与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开展贷款中介业务合作,也从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公司及平台开展贷款业务。请广大客户提高警惕,不轻信虚假宣传,避免上当受骗。在办理贷款业务过程中,除按合同约定的条款外,不收取“中介费”“服务费”“抵押登记费”等任何费用。
谈及贷款中介屡禁不止的原因,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分析称,贷款中介的乱象由来已久,相关宣传话术精准切入消费者需求,供需双方存在一定的市场;此外,贷款中介的活动较为隐蔽,监管存在难点。
贷款中介套路多
“您好,我是某银行信贷中心经理,我行目前有最新的贷款产品,利息低至2.5%用身份证就能迅速放款”“我们可以帮您置换低息的贷款,而且不查征信,能省一大笔钱”。
你是否经常接听过类似的陌生来电?一些贷款中介会以“秒放款、低利息、无抵押、高额度”为诱饵,吸引消费者办理贷款,表面上看似“贴心”的服务,实则只为快速敛财,将消费者拉入高息还贷陷阱。
最近,白领溧阳(化名)接到了多名贷款中介电话,秒放款、低利息、高额度的话术让他动了心。“不久前我刚刚获得了购房资格,想在北京买一套房产,但奈何资金不够,所以就向贷款中介进行了咨询。”溧阳说道。
针对溧阳的情况,贷款中介向他推荐了两种购房方案,一种是“代购买房”,也就是购房者先向贷款中介借款,帮助自己全款购房,等房本下发后,再向银行申请经营贷来偿还。第二种是套用经营贷、消费贷等贷款购房。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代购买房”主要针对手中有部分资金的购房者,购房者需要先凑齐房产的30%-40%首付,剩下的资金由贷款中介垫付,拿到房本之后再向银行申请经营贷,将所申请后的贷款还给贷款中介。在办理过程中,贷款中介会向购房者收取审批贷款总额1%-2%资金作为服务费。
套用经营贷、消费贷等贷款则是针对手中无资金或有较少资金的购房者,套用出的资金主要用于缴纳首付。从具体的操作流程来看,有贷款中介介绍称,“经营贷放款的资金高一些,我们会全程帮助客户注册公司或将客户纳入老公司变更为法人股东,变更成功后就可以直接办理,这一环节的费用在1.5-2万元左右,比一年前高一些,其他的费用另算”。
消费贷在贷款中介的口中也成为牟利的工具,以一家国有大行消费贷为例,有贷款中介声称,“节后银行消费贷降息,通过内部渠道利率最低能做到2.5%”。但北京商报记者咨询发现,该行消费贷利率最低为3.45%,贷款中介的说辞实则与银行并无关联,是为诱骗借款人进行的虚假宣传。
近年来,在政策的红利下,消费贷等贷款产品利率一再走低,贷款中介也不断利用消费者希望低息、急需资金的心态设置骗局。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消费贷初衷是解决消费者临时小额资金需求,以平滑消费支出,有助于释放国内消费潜力,同时,拓展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空间。但消费贷违规流入楼市的危害显而易见,可能导致消费者杠杆过快上升,反而抑制消费潜力释放;资金违规流入楼市助长投机炒作,导致楼市价格非理性上涨。
警惕“额度已批”等推销贷款行为
“经营贷、消费贷入楼市”“以贷换贷”“转贷降息”“代购买房”,贷款中介游走在灰色地带,钻监管和银行漏洞。在苏筱芮看来,从多个市场案例可以看出,上述模式可能存在借款人轻信贷款中介话术,提前支付高额服务费,而贷款中介办理业务未果“跑路”的情况,这样就会导致借款人资金被非法侵占,申请贷款不成反而白白向贷款中介支付费用,加重了财务负担。
在风险提示中,多家银行也表示,消费者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警惕陌生电话或短信以“低息快捷”“贷款额度已批”等名义推销贷款业务的行为。
郸城县农信社强调,客户举报被骗取手续费的,该联社协助其向行政机关报案并给予法律援助;对于内部人员与不法中介相互勾结诱骗客户手续费的,一经客户举报核实,奖励客户等额手续费。如客户发现任何虚假宣传或索要额外费用等问题线索或在办贷过程中发现信贷人员有拒贷、故意为难客户、索要或收受客户礼品礼金、接受客户宴请等违规行为的,可拨打监督举报电话。
宁夏银行指出,消费者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警惕陌生电话或短信以“低息快捷”“贷款额度已批”等名义推销贷款业务的行为,不随意向他人提供个人敏感信息,不随意授权他人办理金融业务,不随意向无关账户转账打款,注意个人信息保护,避免造成财产损失。
中国银行贵州省分行进一步表示,向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办理贷款时,要注意看清贷款条件、综合息费成本、还款要求等重要信息。坚持诚信理念,向正规机构提供真实贷款申请资料,珍惜个人征信,理性借贷,及时还款。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对于超出贷款合同约定的转账要求要注意,警惕以“刷流水”“走账”为由的打款要求,不随意向无关账户转账打款,防范被骗取资金风险。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
贷款中介公司
个人信息被泄露以及由此带来的麻烦甚至骚扰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了,但是我们的信息究竟是怎样泄露的,又是怎样到了不法分子手里的呢?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处的一系列贷款中介黑色链条案,比较完整地揭开了个人信息从被泄露到被利用的过程。
上海市有不少消费者近期经常能接到号称银行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十四支队副支队长 陈欢欢:通话中,对方能非常精准地讲出你的姓名、家庭地址、工作单位等个人隐私信息。前期对骚扰电话的类型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我们发觉目前在贷款中介行业,骚扰电话问题比较突出,我们非常想知道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为什么会流入到这些商家手中。
执法人员对贷款中介行业的多家公司初步调查后,首先锁定了一家贷款中介进行突击执法检查,当场在这家公司负责人的手机和工作电脑中发现大量购买来的消费者个人信息。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十四支队副支队长 陈欢欢:这个公司的负责人以2888块钱的价格购买了4万多条消费者个人信息。购买的信息当中包含消费者的姓名、电话、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一些非常隐私的信息。
2800多块钱买了4万多条消费者个人信息,约合每条信息几分钱,它却包含了消费者的诸多隐私,关乎消费者的个人安全。然而这家贷款中介公司购买海量个人信息后,就像“一鱼三吃”一样,对消费者进行多维度轰炸式骚扰。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十四支队副支队长 陈欢欢:第一种是通过人工拨打骚扰电话的方式。第二种是通过AI群呼语音系统向消费者拨打骚扰电话。一个AI群呼账号每天可以向消费者拨打3000到3500个左右骚扰电话。第三种是通过短信群发平台向消费者发送骚扰短信。一个群发平台账号可以向消费者每天发送22万条的骚扰短信,而且价格极其便宜,花了8400块钱,核算到每条骚扰短信的成本也就三四分钱。
执法人员告诉记者,这家贷款中介非法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三种方式中,通过AI群呼语音系统骚扰消费者的方式,引起了他们重点关注。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应急指挥处四级主办 杨智勇:虽然听到的是女孩子的声音,实际上是一个机器人,而非真人,使用了事先录制好的语音模板进行群呼拨打。其中话术是以中国平安贷款中心的名义,经过后期的了解,和中国平安也没有任何关联。
记者注意到,这家贷款中介使用的“AI语音群呼系统”,不论消费者如何回答,它都能对答如流,力求多角度窥探消费者需求,诱导消费者通过中介办理贷款。
采访中记者在这套AI语音群呼系统的后台看到,系统拨打时间上午从10点半到12点,下午从2点至6点。这套事先录制好、成体系的语音话术,只要消费者不挂断电话,即便最初表示拒绝或是没兴趣,AI语音系统会根据相应的关键词,自动推进语音片段,诱导消费者继续沟通和对话。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应急指挥处四级主办 杨智勇:如果消费者直接提到了贷款的金额,系统就会直接将消费者定义为A类,有贷款需求的客户。如果消费者给出了拒绝、否定或者不要贷款的态度,系统会自动地推下一条语音来进一步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消费者只要提到了金额两个字或者其他的设定好的关键词语,系统会找到事先设定好的语音模板,进一步咨询消费者名下是否有房,是否办理过保险。总而言之,这套语音话术针对各种情况都有一个预判。
记者还注意到,这套AI语音系统根据消费者的通话时长、对话轮次,以及和AI系统沟通中出现的一些关键词,自动对消费者进行A—F六个级别的所谓“评级”。随后,根据评级结果,再采取人工拨打电话的方式,进一步骚扰消费者,诱导消费者贷款。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应急指挥处四级主办 杨智勇:举个例子来讲,如果拨打的时间在十秒钟以内,对话轮次在两轮以内,包括可能有一些厌烦情绪,那么系统会定义成F级,也就是非意向客户。如果拨打的时间在一分钟到两分钟,对话轮次六到七轮,在对话的内容中有一些贷款的需求,系统就会评为A级,判定为最高意向的客户。系统会根据统计的信息,在ABC三个主要类别里边进行人工回访。
执法人员在调查中还发现,AI语音群呼系统给消费者打电话,往往都冒充不同银行或保险公司的个人贷款部门工作人员。
一位80多岁的消费者,接听电话中虽然一再表示自己耳聋,听力不佳,但由于没有挂断电话,AI语音系统就一直在探寻他的资金需求,推销贷款业务。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应急指挥处四级主办 杨智勇:从后台数据来看,这通电话的拨打时长是1分14秒,对话的轮次为10次。系统根据上述的情况,将此客户归为A类,也就是极具贷款意向的客户。
这也就是说,在接听了AI语音系统打来的骚扰电话以后,因为通话时长够长,对话轮次够多,这位已经80多岁退休的消费者被AI判定为极具贷款意向的客户,随后他还可能接到贷款中介打来的人工骚扰电话。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应急指挥处四级主办 杨智勇:一套AI语音系统可以理解成一个大的手机,拨打电话的费用是非常低的,每分钟只要一毛四,一天如果拨打3471个电话,费用只需要37.3元,比养一个话务员的成本低太多了。中介实际上购买了3个AI座席,根据我们前期的了解,一个座席每天可以最多拨打3500通电话,有3个就可以一天打10000通。
执法人员初步调查发现,一家贷款中介公司只要购买AI语音群呼系统和多个座席账号,就可以自动批量地给消费者拨打骚扰电话。
随后,执法人员顺藤摸瓜,对开发和销售这个AI语音群呼系统的平台进行摸排调查。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十四支队副支队长 陈欢欢:从我们这次现场检查中发现,这家AI群呼系统软件公司的客户遍布全国多个省市,有1200多个账号购买了这套AI群呼系统。
据了解,开发和销售这款AI语音群呼系统的是一家网络信息科技公司,在执法检查现场,执法人员找到了大量购买这款系统的相关账户和话费充值记录。
记者通过执法记录仪看到,这家公司的电脑中存有多家不同银行关于金融贷款等内容的话术模板。相关负责人承认,他们的AI语音平台,可以根据贷款中介公司等买家客户的需求,定制语音话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个AI平台销往全国的1200多个账号中,有一些买家是上海的贷款中介。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应急指挥处副处长 王振龙:我们对这家AI智能呼叫平台进行调查时,发现上海有三十几家贷款中介公司也曾经购买、使用了这个AI智能呼叫平台。我们深入检查,看看这三十几家公司有没有涉嫌非法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
执法人员对购买这款AI语音系统的上海贷款中介公司进行深入调查,结果发现,多家贷款中介涉嫌非法购买和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
记者注意到,贷款中介公司非法购买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有的约合一两分钱一条,有的则约合七八十块钱一条。据了解,这些信息的价格和消费者个人信息的隐私内容和精准度等方面密切相关。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十四支队副支队长 陈欢欢:首先是通过了AI群呼系统初筛的信息,都是有贷款需求的客户。其次这个信息当中包含的要素比较多,有客户的姓名、电话、年收入等等精准信息,还有这些消费者对贷款金额的需求,甚至倾向于向哪家银行贷款等等非常精准的信息。
那么,这些涉及消费者隐私、关乎消费者切身利益和安全的大量个人信息,贷款中介公司是从哪儿得到的呢?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十四支队副支队长 陈欢欢:这些贷款中介公司主要是通过出售个人信息的黄牛购买个人信息。比如花了7500块钱买了5000条消费者个人信息,据黄牛讲,这些个人信息都出自南银法巴消金App的5000个注册用户;还有以3900元的价格买了3000条消费者个人信息,出自太享贷App的注册用户个人信息;还有花3000元的价格买了2000条消费者个人信息,出自一款名叫360借条App的注册用户信息。
据了解,贷款中介非法获得大量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后,首先会把这些信息以文件的形式,上传到AI语音群呼系统的后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贷款中介公司的办公地点往往比较扎堆,这次查获的5家涉案贷款中介都位于浦东的同一栋写字楼内。
记者查看相关执法记录仪时注意到,这些贷款中介公司内随处可见“个人汽车抵押贷款”等商业宣传用语,这些和很多消费者接到的骚扰电话内容和短信内容非常相似。此外,记者还注意到,一些贷款中介公司的墙上还悬挂巨大横幅,赫然写着“恭喜公司上月放款突破6000万”等字样。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总队长 韦浩:我们挖出了一条贷款中介后面的黑灰产业链。上游公司钻研话术模板,开发AI语音群呼系统,为贷款中介提供定制服务。下游的贷款中介非法收集、使用消费者信息,利用外呼的人工AI语音,冒充信贷部门诱导贷款。
据了解,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部门持续在全市开展两轮“清链”行动,出动450多名执法人员,对全市的贷款中介进行集中执法,结果发现,有48家贷款中介涉及非法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冒用银行名义开展贷款业务,这些行为侵害了消费者权益。
另据了解,按相关法律规定,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将买卖个人信息数量达到一定标准的公司或个人,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做进一步处理。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 总队长 韦浩:“清链”行动是今年民生领域铁拳行动的重点,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集中整治,解决老百姓比较头疼的贷款中介电话骚扰问题,清除这条黑灰产业链,给贷款中介行业敲响警钟,警示他们必须合法依规经营。
(总台记者 张芸 闫洪)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贷款中介法律风险(贷款中介公司)":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9621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