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农商银行助力乡村振兴 服务特色农业,下面是大众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东营小额信用贷款
大众网记者 陈姿羽 通讯员 李亭亭 东营报道
“老乡,你这是武王红柿子吗,个头有点小啊?”“那是,我这是正宗的"武王红"西红柿,绝对不施化肥农药,你甭嫌小,便宜了还不卖呢!”来自吉林的蔬菜商王先生经人介绍,首次来六户镇贩运西红柿,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连日来,东营区六户镇蔬菜批发市场人流如织、熙熙攘攘,一派繁忙的景象,每天都有来自东北、北京、寿光等地的蔬菜经销商前来收购,将精细包装的西红柿装进成排的运输车……
近年来,东营农商银行在当地监管部门的指导下,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将推动黄河三角洲特色农业作为总抓手,适时调整信贷政策,不断创新支持方式,加大贷款投放力度,促使当地特色农业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打独斗到特色农业规模化种植,一步步打响了当地“农”字牌产品的知名度,成就了农民致富路上的新气象。
初始种植,举步维艰,小额农贷来解难
在东营区境内,农村土地普遍存在人均地少、盐碱程度高的现象,很多村民外出打工致使土地撂荒。针对这种情况,东营区政府曾经多次进行了种植棉花、果树等产业结构调整,但都因农作物种植周期长、盐碱地收成甚微而失败告终,有的村民甚至因此拖欠了当地信用社十几万元的贷款债务。
为帮助当地村民早日还清贷款,摆脱贫困,东营农商银行组织辖区内客户经理组成专项小组深入各村进行调查。经过近半年的实地考察研究,该行决定尝试扶持部分村民通过改良土地来达到种植高产的效果。2022年,针对各村的种植特点,东营农商银行选取了六户镇武王村和史口镇大宋村两个村为试点,累计投入200余万元的信贷资金帮助农民盐碱改良。有了资金来源,村两委带领农民打起了“改良”战。经过一系列改良方案的实施,两个村的盐碱地开始改变模样。土地改良后,东营农商银行鼓励两村村委带领村里的种田能手到寿光蔬菜种植基地考察取经,并为每个种植户发放3至5万元的小额农户贷款帮助他们建起了蔬菜大棚。2023年村民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每个蔬菜大棚的年均收入达到了10万元,比起以前单靠农作物种植时的收入高了整整八倍还多。大棚的试种成功,并显现出了明显高于传统产业的效益优势。小面积试种,大十倍受益,激发了周围农户纷纷效仿。东营区境内的许多农户逐渐改变了传统种植粮、棉、油的习惯,他们在东营农商银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支持下,你贷10万元、我贷15万元,纷纷建起了大棚,短短几年,种植面积扩大到了近千亩,种植品种也由以前的两三种增加到了20余种。有的村民还大胆尝试挑选市场上少见的特色菜比如奶油白菜、金皮西葫芦、美国西芹等来种植,虽然技术含量要求高一些,但是价格也卖到了最高点,并且逐渐创造了各村自己的特色品牌产品。随着一个个特色品牌的推出,当地村民的收入也高了,债务也逐步得到了化解。
规模种植,科学发展,担保公司来牵线
随着蔬菜种植户的增多,许多种植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大多数蔬菜种植户都是单打独斗,销售各自为战,品牌效应不足、市场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差,对菜农增收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改变一家一户零散种植模式和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东营区政府大力鼓励各村种养大户与农民结对,先后成立了鸿丰蔬菜合作社、东营区欣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2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针对这种情况,东营农商银行积极创新信贷服务模式,以农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实施集中连片、规模运作的服务方式,区担保公司解决了客户担保难的问题,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农业技术人员领办、创办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实解决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为全区农民增收上了一道有效的保障。截至目前,该行已对东营区欣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东营区麻湾西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东营区麒麟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等27家合作社,396户社员授信3668.5万元,发放借款2676.5万元。使农民的特色无公害产品在当地甚至全国市场上一路走俏。
一村一品,特色致富,农民日子火起来
在东营农商银行的扶持下,东营区逐步形成了独具黄河三角洲特色的高效农业产业带。其中,六户镇以大许、武王为中心,以发展大棚、拱棚等设施蔬菜为主,建成了万亩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牛庄镇依托牛庄宝源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了蔬菜、瓜果基地。史口镇结合产业优势和农民种植习惯,依托城郊优势,建成了城郊蔬菜产业基地。同时,东营农商银行鼓励农民坚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全力打造绿色、生态、优质农产品,引导农民扩大“高端、高质、高效”特色蔬菜种植面积,强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做大做强品牌经济。截至目前,辖内共发展特色农业村达70多个,蔬菜种植基地达3万余亩,蔬菜品种达29个,并培育认定了“麒麟美尔”“麻湾”等5个具有示范性的无公害蔬菜品牌,认证绿色无公害农产品37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7个,有机蔬菜农产品10个。特色农业种植辐射和带动农户近2万户,年人均收入超万元,特色农业的强大生机活力,开启了当地农民的致富大门。
东营银行贷款
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张凯杰 通讯员 齐文波 东营报道
面对区域内经济下行,人口外流,辖内银行竞争空前激烈的形势,东营农商银行不等不靠,稳扎稳打做好队伍建设和基础工作,推动贷款稳步增长,2022年前两个月,纯新增实体贷款2394户,7.07亿元。
强基础、重培训,将基层网点打造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加强网点转型建设,每家一级支行创建一个标杆网点,由总行对智慧营销系统、分岗管户、驻点办公等工作进行一对一辅导,标杆网点带动辖内其他网点,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让网点成为一个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发挥内训师“营销技巧+专业知识,辅导监督+引导帮扶”的作用,加强现场导入和培训力度,提升培训质效。以筑牢发展根基为出发点,从客户经理团队打造、厅堂服务提升等多个方面压实基础工作。
抓党建、重积累,对接客户稳扎稳打。深入推进党建共建,党委班子、各级党支部分别联系市区镇村各级党支部,选派优秀干部员工赴社区挂职108人次,与当地机关企事业单位签订党建共建结对128个,年均开展党建共建活动300余次,实现了党建与业务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通过党建共建,搭建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合作平台。做实做细“四张清单”对接工作,董事长牵头,班子成员包办对接市直机关事业单位,一级支行层面对接辖区内行政事业单位及垄断性龙头企业,二级支行层面依托整村授信、网格化营销活动对接辖内市场主体。总行加强过程管控,逐步建立按月调度、抽查回访机制,确保工作扎实推进,坚决摒弃投机取巧。截至目前,有效对接农户13.46万人,城区居民27.37万人,个体工商户0.81万户,小微企业0.26万家,授信户数7.37万户。
尊科学、重实际,考核引领“出奇效”。为进一步促进信贷结构转型,重新制定分支机构及零售客户经理考核办法。考核办法中突出对零售业务的权重,充分调动分支机构、客户经理积极性,加大对零售市场的拓展力度。同时,为保证切实发挥考核引领作用,适时对考核指标进行调整,确保考核科学有效。实行客户经理等级管理,促使客户经理不断提高贷款营销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合规操作意识,客户经理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信贷业务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稳步前行。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东营小额信用贷款(东营银行贷款)":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8310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