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投向了哪里?杠杆率回升会持续吗?社融为何高增?,下面是金融界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银行贷款杠杆率
前4个月人民币贷款投向了哪些领域?社融大幅增长原因几何?一季度宏观杠杆率显著回升会持续吗?
据央行网站消息,今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有关负责人就4月份金融统计数据做出了各项解答。
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增长
主要受三方面合力推动
该负责人表示,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同比增长12%,为2018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1-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19万亿元,与去年上半年的增量接近;其中,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9万亿元,同比多增1.42万亿元。
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增长主要受以下三个方面合力推动:
一是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1-4月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8.88万亿元,同比多增1.71万亿元。其中,4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多增7506亿元。
二是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提供的直接融资增多,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在社融中的比重明显上升。1-4月企业债券净融资为2.68万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企业债券净融资的80%;1-4月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1570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二者合计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达到20%,同比高6.4个百分点,从历史上看也处于较高水平。
三是金融体系积极配合财政政策发力,推动政府债券融资大幅增加。1-4月政府债券净融资1.91万亿元,同比多5246亿元。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融资1.14万亿元,同比多4373亿元。
M2同比增速上升较多
货币派生能力强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该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十分显著。4月末,M2同比增长11.1%,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个和2.6个百分点,增速上升较多,货币派生能力较强,货币乘数处于6.72的高水平;M1平稳增长5.5%,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2.6个百分点;4月末超储率为1.9%,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
前4个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9.34万亿元,同比多增2.77万亿元。存款主要流向实体经济,住户和非金融企业新增存款8.7万亿元,占新增各项存款的93.2%。
其中,住户存款增加5.67万亿元,同比多增2265亿元,一方面,是由于疫情影响,居民消费减少,另一方面国家加大民生支持力度,居民名义收入保持正增长;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03万亿元,同比多增2.87万亿元,企业获得了较多信贷资金支持,有效对冲了收入下降,并为后续企业运营储备了资金;财政性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合计增加256亿元,同比少增1.56万亿元,体现了财政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整体来看,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精准的金融服务。
投向房地产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稳定
上述负责人称,当前,为有力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金融逆周期调控力度大幅增强,信贷投放速度明显加快。4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61.91万亿元,同比增长13.1%,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是2019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4月份新增1.70万亿元,同比多增6818亿元。
分借款主体看,企业部门贷款增速上升较快,住户部门消费贷款增长逐步恢复。4月末,企(事)业单位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7%,比上月末高0.6个百分点;4月份新增9563亿元,同比多增6092亿元。4月份,个人消费贷款新增4782亿元,同比多增90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新增3675亿元,同比多增173亿元,总体保持稳定。
企业贷款结构显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明显,突出表现为抗疫和受疫情影响大的行业受信贷支持力度大,且较多中长期贷款流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服务业等关键领域。具体来看:
一是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贷款增速大幅上升。4月末,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2%,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2.3和7.1个百分点;4月份新增113亿元,同比多增122亿元(去年同期减少9亿元)。信贷继续大力支持社会抗疫。
二是批发零售业贷款增速上升较快。4月末,批发零售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8%,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0.8和4.3个百分点;4月份新增258亿元,同比多增698亿元(去年同期减少440亿元)。
三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较快增长。4月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7%,比上月末和上年末分别高0.9和1.2个百分点;4月份新增1399亿元,同比多增1132亿元。
四是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服务业等关键领域的中长期贷款增速均创近期高点。4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8%,比上月末高1.1个百分点,是2011年3月以来的高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持续快速增长,月末余额同比增长39.9%,比上月末高0.7个百分点。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2%,比上月末高0.7个百分点,是2018年5月以来的高点。服务业(不含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7%,比上月末高0.7个百分点,是2018年3月以来的高点。
此外,投向房地产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稳定,增长10.5%,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末低0.9个百分点。
一季度宏观杠杆率显著回升只是阶段性的
该负责人表示,2017年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总体保持稳定,2018年还实现净下降,2019年仅上升约5.7个百分点,增幅远低于2008至2016年年均增长10个百分点的水平,初步实现稳杠杆目标。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冲击影响,我国宏观杠杆率有显著的上升。
一季度宏观杠杆率的回升,是逆周期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复工复产的体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逆周期政策的制定应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统筹考虑,把更好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同时,做好金融风险防控。在这个过程中,当前应当允许宏观杠杆率有阶段性的上升,扩大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支持,这主要是为了有效推进复工复产,这实际上为未来更好地保持合理的宏观杠杆率水平创造了条件。
虽然一季度宏观杠杆率显著回升,但只是阶段性的。特别是逆周期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复工复产取得显著成效,向实体经济传导效率明显提升,生产秩序加快恢复。人民银行对全国1万家实体企业的调查显示,4月末,工业生产基本修复到位,服务业开工率持续回升,97.5%的企业已复产,超半数工业企业设备利用率已达到或超过上年二季度平均水平。
本文源自中国证券报
按揭房贷杠杆率怎么算
部分房价上涨预期较强、炒作氛围较浓的热点城市,出现了骗取银行经营贷用于购房的现象。
中房报记者 许倩丨北京报道
重燃的楼市“盛宴”在货币金融端有了最直观反映。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末,我国房地产贷款余额创下50.03万亿元新高,同比增长10.9%,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8%,将近3成。其中,房地产开发贷余额12.42万亿元,同比增长4.4%;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5.67万亿元,同比增长14.5%。
与之对应的是,一季度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3.6亿平方米,销售金额达3.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8%和88.5%,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20.7%和41.9%。全国住房均价在一季度首次迈上万元大关,达到10658元/平方米;去年全年均价为9859元/平方米。
个人经营贷增速更是惊人。3月末,个人经营贷款同比增长24.6%,同比提高11.5个百分点。此类贷款流向楼市已不是秘密,楼市一向是“资金市”,这似乎也从侧面印证了一季度楼市火热。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认为,结构上看新增个人贷款比较突出的是“一升一落”,升的是个人经营贷款增速回升,落的是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回落。个人债务增长速度比较快,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居民年龄结构、消费升级、城镇化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总体来看,个人贷款增速还会保持较快增长。
房贷增速下降 经营贷创历史高位
即便是在去年受疫情影响的高基数影响下,今年一季度银行新增信贷投放规模依旧非常可观。
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7.67万亿元,同比多增5741亿元。一季度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80.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
这些贷款大都流向哪里?
从总规模来看,一季度末我国房地产贷款余额为50.03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8%;同比增速为10.9%,较上年末降低0.6个百分点。
同期,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2.96万亿元,同比增长10.5%;服务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9.5万亿元,同比增长14%;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2.4万亿元,同比增长23.6%;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4.15万亿元,同比增长16.7%。也就是说,房地产仍是我国信贷投放的第一大领域。
房地产贷款主要由开发贷及个人按揭贷构成。从数据上看,一季度末,房地产开发贷余额为12.42万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较上年末降低1.7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5.67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仅比上年末微降0.1个百分点。
从增量上看,一季度新增房地产贷款1.67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21.7%,这一比重较上年末降低3.7个百分点。这其中,开发贷与按揭贷分别占了多少,并没有明确数据。
不过,一季度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1.98万亿元,刷新了2020年三季度1.8万亿元纪录,同比增长57%,占新增贷款总额26%。居民中长期贷款大部分构成就是按揭贷。
这些只是明面上流入房地产的资金。事实上,“经营贷”“消费贷”等贷款进入楼市早已有之,特别是在信贷环境较为宽松时,这些违规行为更为活跃。
截至3月末,个人经营贷款同比增长24.6%,同比提高11.5个百分点。消费性贷款同比增长14.1%,增速比上年末提高1.4个百分点,余额为51万亿元。
据媒体报道,京沪等地利用“经营贷”购房已经形成相关灰色产业链,有的中介甚至提供购买空壳公司、套现等服务并明码标价,为客户提供“经营贷”转房贷通道。由于个别银行内部管理不够完善,信贷员也有意愿将经营贷款放给购房者。
严厉监管也随之而来。3月份,银保监会、住建部、央行联合发布《关于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通知》,严查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同时,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方层面也在加紧严查经营贷、消费贷流入楼市的情况。
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在部分房价上涨预期较强、炒作氛围较浓的热点城市,出现了骗取银行经营贷实际用于购房的现象,甚至有些还涉及有组织的违法活动。如果不能及时得到遏制,不仅会影响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会挤占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资源。
4月份以来,新一轮楼市调控也在广州、合肥、宁波等地纷纷落地,这令房价上涨的预期发生了变化。
居民杠杆率达72%,负债超60万亿元
自去年以来,居民跑步加杠杆冲进了楼市,家庭负债进一步攀升。
杠杆率抬升过快主要发生去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彼时也是我国货币政策颇为宽松的时期。
据央行数据,2020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79.4%,比2019年上升了23.5个百分点。分部门来看,居民、政府和企业三个部门杠杆率分别是72.5%、45.7%和161.2%,分别比2019年上升了7.4个、7.1个和9.1个百分点。
2020年末,63.19万亿元个人贷款中49.57万亿元为消费贷款,占78.4%;13.62万亿元为经营性贷款,占21.6%;个人住房贷款为34.44万亿元,占54.5%,即个人贷款中超过一半都是房贷。
今年以来,楼市“小阳春”火爆使得居民杠杆率仍在高位徘徊。央行近日发布最新政策研究显示,初步测算一季度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76.8%,比上年末低2.6个百分点。分部门看,居民杠杆率为72.1%,仅比上年末低0.4个百分点;政府部门杠杆率为44.5%,比上年末低1.3个百分点;企业部门杠杆率160.3%,比上年末低0.9个百分点。各部门杠杆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72.1%的居民杠杆率已然处于风险较大高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当住户部门杠杆率低于10%时,债务增加将有利于经济增长;当住户部门杠杆率高于30%时,中期经济增长将会受到影响;当住户部门杠杆率超过65%时,将会影响到金融稳定。
比杠杆率更直观的是庞大的债务数据。据测算,去年末住户部门债务余额是7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其中个人贷款余额63.2万亿元,同比增长14.2%。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发布报告称,截至2021年2月,我国家庭部门共积累了15.5万亿元左右短期贷款,49.1万亿元左右中长期贷款。在全球经济未完全复苏背景下,家庭部门积累大量债务,仍然会削弱家庭现金流,可能成为扩大消费需求制约因素。
央行方面称,从债务增速看,2018年以来我国住户部门债务增速总体呈放缓态势。尤其是2018年一季度以来,住房类贷款增速总体逐步放缓。“未来,随着疫情影响逐步减弱,经济增长稳定,债务总量与经济增长相匹配,预计今年宏观杠杆率将保持基本稳定。”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张晓晶认为,展望2021年受经济增速同比大幅上升的分母效应影响,预计2021年宏观杠杆率将在上半年有所下行,从当前的270.1%下降到267%左右,随后再回升至270%,全年宏观杠杆率与上年持平甚至略有下降,企业、居民和政府各部门杠杆率也会略有下降。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作者)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银行贷款杠杆率(按揭房贷杠杆率怎么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8280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