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贷款知识 > 光大有贷款业务吗(光大随心贷六类拒绝)

光大有贷款业务吗(光大随心贷六类拒绝)

贷款知识 证券时报 原创

活期存款逆市大增!光大银行业绩出炉,这块业务势头强劲,下面是证券时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光大有贷款业务吗

光大银行披露2023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受贷款重定价和主动让利实体经济等因素影响,上半年该行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5%至765.2亿元。

其中,净息差同比下降24个基点,为1.82%。“当前,银行业净息差跌至历史低位,在资产定价不具备更多主动作为空间的情况下,存款业务量价双优是支撑贷款投放、拓宽增收空间、保障流动性安全的基石。”光大银行行长王志恒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王志恒强调,光大银行将坚持“存款立行”的基本逻辑,多措并举稳住存款规模,降低存款成本。数据显示,6月末光大银行活期存款占比达31.5%,较年初提升约4个百分点。

营收结构改善

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光大银行实现营业收入765.2亿元,同比减少2.5%,净利润同比增长3.3%至242.2亿元。

拆解营收构成来看,受LPR下调及让利实体经济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上半年该行利息净收入为547.33亿元,同比下降3.43%。非息收入占比28.5%,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营收结构有所改善。

截至6月末,光大银行资产总额达6.7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3%。其中,贷款总额3.7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8%;对公贷款(不含贴现)2.1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2%。

王志恒表示,上半年光大银行将服务实体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坚持靠前发力,增规模、优结构,推动信贷稳增多增。

具体来看,该行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型企业、绿色贷款、普惠型小微企业、涉农贷款分别较年初增长13.9%、24.74%、21.07%、31.04%、13.58%、7.12%。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488.21亿元,较年初增加41.47亿元;不良贷款率1.30%,较年初上升0.05个百分点。

光大银行副行长杨兵兵在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该行风险集中在信用卡、消费信贷、房地产等领域。展望全年,预计资产质量总体可控,接下来将继续稳定在合理区间,努力实现跨越周期的稳健。

“零售经营业绩达到了预期”

2022年,光大银行制定FPA(对公综合融资规模)、AUM(零售资产管理规模)、 GMV(同业金融交易额)三大“北极星”指标,对应综合金融、财富管理和交易金融三大业务板块,以优化调整业务结构,推动“一流财富管理银行”建设。

王志恒表示,上半年该行锚定FPA、AUM、GMV三大北极星指标,充分发挥其对三大业务板块的牵引作用。

截至6月末,该行FPA总量达到4.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零售AUM规模2.59万亿元,增长7%;金融市场GMV达2.38万亿元,同比增长42.9%。

其中,零售金融板块持续扩大AUM规模,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上半年,光大银行零售存贷款稳住双万亿规模,零售营收占比提升至44.8%,再创新高。

光大银行副行长齐晔表示,该行零售金融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上半年零售经营业绩达到了预期。

此外,齐晔提到,上半年该行数字化转型全面赋能一线,打开业务发展新局面。“为了解决有效触达客户的问题,今年我们打通八大线上线下立体的营销渠道。”

受此影响,该行上半年零售客户经营效率和活跃度大幅提升。其中,零售客户总量突破1.5亿户,位居同业前列;三大APP月活用户达4700万户,同比增长26%。

报告显示,上半年该行科技投入20.4亿元,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超过190亿元。同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行科技人员达到3408人,占全行员工人数的7.27%,占比较年初提升0.52个百分点。

成本收入两端发力

“我们认为,下半年宏观经济有望保持平稳运行,发展质量会继续改善和提高,为银行业经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王志恒在发布会表示。

王志恒分析,贷款收益率将继续呈现稳中有降趋势,下半年该行将采取“以量补价”策略,从“量的合理增长”及“质的有效提升”应对复杂的经营环境。

中收方面,王志恒认为,在同业竞争及服务实体经济政策导向等因素下,中间业务收益日渐激烈。该行将从“三个方面+两个能力”入手增收:做大客户、做优服务、做深合作,提升专业化能力、数字化能力。

而在成本端,王志恒强调,重点关注资金成本、信贷成本、运营成本、资本成本的降低。其中:

资金成本上,将存款的量价“双优”作为重要的负债策略,努力推动存款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经营策略考核、资源配置等方面,重点向拉动低成本资金和产品方面倾斜;

信贷成本上,努力关注新发生的成本,同时通过深化特殊资产经营管理机制改革、创新业务模式、构建特殊资产生态圈加大存量不良清收化解力度;

运营成本上,全行强调要降本增效,在一些投入的重点领域,既支持投入,同时也尽可能实现成本的节约;

资本成本上,通过改善、调整、优化结构,实现资本成本的节约。

“从收入、成本两个方面,我们会持续努力,也希望在推动当期经营平稳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和锻造我们的能力,为长远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积累更多的能力。”王志恒表示。

责编:汪云鹏

校对:王蔚

光大随心贷六类拒绝

在扩内需、稳经济的政策指导下,金融机构纷纷加码消费信贷业务。近段时间,多家银行加大消费贷利率优惠力度,推广相关消费贷产品,当前头部银行消费贷最低利率已普遍降至4%以下。

业内人士预计,伴随经济形势向好,消费回升有望带动消费信贷回暖,加之消费信贷机构积极发力,消费信贷业务有望走出低谷。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应注意消费贷款用途仅用于个人合理合法的消费支出,不得将贷款用于购房、投资等非消费领域以及法律法规禁止的用途。

多银行消费贷利率降至4%以下

“感觉年后消费贷推销力度明显加大了,我半个月之内已经接到好几次银行电话。”在北京市朝阳区工作的白领黄女士对记者表示,自己在一年多前在某股份行做过消费贷款,当时利率在4.8%左右,但前两天在接到招商银行客户经理的电话时得知,闪电贷年利率仅在3.4%左右,让她不免有些心动。

降低利率并非个例,记者通过银行网点、App查询等方式了解到,当下工、农、中、建四大国有行的消费贷产品利率最低均在4%以下。如,工行个人信用消费贷款“融e借”额度最高可至100万元,年化利率最低3.7%,年限最长为5年,可在租房、家装、教育、购买家电、汽车等合理消费方面提供服务;中行“随心智贷”额度最高30万元,年限最长为3年,年利率最低可至3.65%。

不仅利率低,从多位用户反馈的情况及记者实际操作来看,大多数银行放款较快,几乎“秒到账”。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一方面,市场资金利率持续下行,带动了消费贷利率回落;另一方面,此前由于多重因素,消费信贷增速明显放缓,部分机构积极推动业务恢复及应对同业激烈竞争,调降消费贷利率。”

消费贷利率走低并不意味着申请门槛降低。不少贷款人表示,想要申请到最低贷款利率并不容易,需要符合银行多项资质要求,且款项在使用中也会存在一定限制。

在北京通州区某私企工作的张先生向记者表示,“工行的个人信用贷款虽然显示的额度很高,但经过测算后,真正能申请的额度仅有5万元,主要是因为工作单位、社保缴纳情况、银行流水等资质受到了限制。”

多重因素助推消费贷增长

消费贷利率降低的背后一方面是利率市场化的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监管政策的鼓励。

继去年8月提出“要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指导作用,支持信贷有效需求回升,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后,1月28日召开的国常会再次强调,要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促消费活动,促进接触型消费加快恢复,合理增加消费信贷。

“中央层面提出‘合理增加消费信贷’,这是对消费信贷发展的肯定,具有重要意义。”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消费信贷对于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消费金融有助于改善居民消费能力,也有助于提高消费的灵活性、便利性。

从数据来看,个人消费信贷仍有增长空间。据人民银行统计,2022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1.31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住户贷款增加3.83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08万亿元,相较2021年全年的1.84万亿元低0.76万亿元。

机构普遍预计,今年消费贷有望在2022年低基数的基础上企稳回升。华泰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沈娟表示,在2020年和2022年两波疫情的扰动下,消费贷增长明显承压,预计随着居民收入的提升和社会消费场景的恢复,居民消费贷款增速也有望快速回升。

广发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倪军认为,自2022年部分银行就已开始发力消费贷的增长。2023年,预计非按揭消费贷、经营贷将持续发力。

使用消费贷应量力而行

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贷一定要按需申请,量力而行,不要盲目借贷。同时,多家银行机构在发放、推广消费贷时也已进行提醒,消费贷款用途仅用于个人合理合法的消费支出,不得将贷款用于购房、投资等非消费领域以及法律法规禁止的用途。

监管部门也已明令禁止资金违规流入楼市。银保监会在最新修订的四大信贷管理制度中明确强调,个人经营贷挪用于房地产,借款人应承担违约责任。近期,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也发布提示,针对当地个别“金融贷款中介”协助客户获得享受国家减息政策的经营性贷款后,引导所贷资金违规流向房地产领域,明确指出该行为不仅违反了国家相关金融信贷政策,还严重违背国家“房住不炒”的定位与原则。

董希淼表示,居民个人应将自己债务水平保持在合理限度之内,一般而言,每月还贷支出不应超过家庭收入的一半。特别是年轻客户,不可通过“以卡养卡”“以贷还贷”等方式盲目借贷。

对于银行而言,消费贷的投放力度加大会带来相应风险,商业银行应完善对信贷客户的贷前审查和信用评级,以及贷后风险化解。金融机构在支持消费回暖的前提下,也要注重产品、业务的风险控制,防范由此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消费信贷不可过度增长,服务对象并非越下沉越好。”董希淼说,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应采取措施,有效防范过度下沉、过度授信带来的“不该贷”“过度贷”等问题,进一步降低“共债风险”的发生概率。

记者 向家莹 北京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光大有贷款业务吗(光大随心贷六类拒绝)":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8163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