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骗子这样潜入“家长群”!,下面是光明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qq群贷款可信吗
开学季
家长们、同学们
要提高警惕
千万不能松懈
真实案例
近日,身为班主任的李老师正在为新学期做准备工作时,突然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对方在电话里非常着急说:“班级微信群里有人冒充你收班费!”李老师一听,赶紧打开微信,一看,竟然有人不知什么时候进入了班级群,并且微信头像、群昵称都与自己的一模一样,以自己的名义发起了收款,并且还艾特各位家长催促他们交钱。所幸目前只有一个家长转账,李老师赶紧在群里提醒各位家长,大家这才意识到遇到骗子了……
(图片来源小红书)
那么
骗子究竟是如何
潜入“家长群”的呢?
警惕
!!!
骗子行骗有这4个套路
套路一:广撒网、搜索QQ群
诈骗分子会直接在QQ内
搜索班级群的群聊关键字
出现相关的群聊后
冒充老师、家长申请进群
如果没有设置相应的验证机制
或者班主任验证不严格
骗子就容易趁虚而入
套路二 :套近乎、获取进群二维码
有不法分子在校园门口逗留
与其他家长闲聊、套近乎
向家长索要班级群的二维码
由于很多群聊设置
并未开启“群主确认”功能
不法分子可直接扫码进群
套路三:换头像、伺机行动
骗子进群后
伪装成学生家长
添加班主任QQ/微信
通常会备注为
“xxx学生父亲/母亲”
“潜水”观察班主任的活动规律
找机会将自己的头像
换成班主任头像
并将自己的备注名
改为和班主任一模一样
然后在群里发送相关通知
要求缴纳学费、培训费等各项费用
套路四:利用时间差,实施诈骗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
很多老师都开了消息免打扰功能
或者在上课期间关闭手机
不法分子利用时间差借机下手
让真老师不能及时发现
进而实施诈骗
除了家长以外
学生也是诈骗团伙的重点目标
以下诈骗类型
请同学们一定要记牢!
诈骗种类
学费住宿诈骗
骗子冒充学校职能部门,向学生发布以链接或二维码等缴纳学费、住宿费的通知。
奖学金诈骗
骗子冒充高校老师或资助机构人员,以电话、短信或邮件方式告知学生发放奖学金、助学贷款资金。
要求学生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从而转走账户余额,或指令在ATM自动取款机上进入英文界面操作,进而划走卡内钱款。
“伪装推销”诈骗
伪装学长学姐推销是新生经常遇到的骗局,如:推销电话卡(没有售后保证,骗取身份证等重要信息用于电信诈骗);推销生活用品,如被褥等(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忽悠新生买“打折”辅导资料、健身卡等。骗子所推销物品,多与新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新生由于刚入社会,辨别是非的能力尚浅,不好意思拒绝从而多上当受骗。
注销“校园贷”诈骗
骗子冒充网贷、互联网金融平台工作人员,称学生之前开通过校园贷、助学贷等。
骗子以不符合当前政策,需要清除校园贷记录,或者校园贷账号异常需要注销,如不注销会影响个人征信等为由,骗取你的信任。
诱骗学生在正规网贷网站或互联网金融APP上贷款后,转至其提供的账户上,从而骗取钱财。
警方提醒
1、班主任应及时对本班的群成员身份进行核查,对身份存疑的账号要尽快清除出群。同时,要启动入群验证功能,避免陌生人随意加入班级QQ群、微信群,验证时要对相关信息再次核实。
2、各位家长不要随意向他人透露微信群、QQ群的群名称和二维码等信息,保存好班主任老师的电话,了解学校的收费政策和流程,切勿轻信群成员要求转账收费的信息。
3、如果遇到自称老师的人员要求转账或是索要银行账号、密码等情况,家长应及时与老师和学校核实,不可盲目转账汇款或是透露个人重要信息。
4、要妥善处理填写有个人信息的单据票证,身份证复印件表明用途,在网络社交过程中不透露个人信息。
5、奖助学金发放等官方行为都有官方通知渠道与规定程序,不会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联系个人要求提供信息,更不需要缴纳手续费、保证金等任何费用。相关部门不存在所谓安全账户,更不会引导转账。
6、面对陌生人的热心仍要时刻保持警惕,手机、钱包、银行卡、证件、录取通知书等重要物品一定要随身保管携带。
7、不要轻易相信推销员的花言巧语,购买学习生活用品前可先向老师或学姐学长了解清楚,到正规商场或营业厅购买。
内容转自:中国警察网
来源: 平安吴忠
qq群里做任务是真的吗
银行卡没离身
却被无故盗刷186300元
警方一查背后竟是
诈骗分子伸向学生的罪恶黑手
01
# 真实案例 #
近日,派出所接到李女士报警,称其女儿手机微信账号捆绑的银行卡被盗刷,损失186300元。
经了解,李女士12岁的女儿有部手机,平常用来交网课作业。前不久,其女儿收到一条游戏平台“客服”发来的推广信息,称只需出借微信号投票打榜5分钟,就可获得588元的报酬。
小朋友年幼无知,被骗子诱惑,直接将手机上的微信账号和密码告知对方,并提供了手机验证码。
后“客服”告知李女士女儿,后台检测发现其微信账号违规操作,要封停30天,期间不能尝试登录、申请冻结,不然会被永久注销,且影响个人征信。小朋友直接被吓懵,也不敢告诉家人。
由于李女士忘记女儿的微信绑定了自己的银行卡,又没开通短信提醒,直到一个月后,才收到银行卡发来的异常消费短信。经查流水,李女士银行卡前后被盗刷59次,金额达186300元。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孩子对手机爱不释手
诈骗分子也将目标转向了
思想单纯、社会经验不足的学生
骗子大多利用孩子
对游戏、明星、零用钱的向往
诱导他们上当受骗
02
# 套路分析 #
套路一
免费游戏装备陷阱
骗子通常在网络平台发布“低价装备”“免费皮肤”“游戏账号出售”等信息,诱导未成年人使用家长手机私下交易,最后拉黑。
套路二
红包返利骗局
骗子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骗未成年入群,随后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等多种借口进行诈骗。
套路三
解除“防沉迷”系统骗局
骗子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支付宝账号及密码来骗取钱财。
套路四
假明星发“假福利”
不法分子诱骗未成年人加入“明星粉丝QQ群”,声称完成任务可领取礼品或明星签名,诱导未成年人进行转账或刷单。
03
# 警方提醒 #
家长们要监督好孩子的学习生活
时时提醒孩子
不要轻信网络上的陌生人
对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链接
一律不理、不点
同时,也要加强
自身手机支付的安全措施
不要轻易告知孩子手机支付密码
对于钱款要保持警惕
来源: 平安清远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qq群贷款可信吗(qq群里做任务是真的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8163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