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洼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西北战场转入外线后我军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这场战斗是由毛泽东主席亲自指挥的。1948年2月22日至3月3日,全歼胡宗南集团主力在29军整编第一军司令部,整编第27师、第90师、两个师部、第24旅、第31旅、第47旅、第53旅、第61旅等5个旅,共计28000余人。这一胜利改变了西北局势,影响了中原局势,为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从战略全局出发,选择有利的作战方向。在宜瓦战役之前,我军遵照毛泽东主席提出的解放战争第二年的基本任务,即“举行全国范围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外线,引战于国民党统治区”,在全国各主要战场上,均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蒋介石试图在我战略攻势的打击下集中兵力,与我争夺中原以挽回败局。他从西北战场抽调裴长辉兵团,使之配合刘智兵团对抗我们中原陈赓兵团。同时,胡宗南除了固守陕甘宁边区的延安、三边、陇东等战略要点外,还在洛川、宜君等地集中重兵,作为机动兵团,保护延安,阻止我军南下。
当时我军如果继续北线作战,攻占榆林,就能巩固我边区的后方。但榆林敌军相当狡猾,工事坚固,短时间内难以攻克。而且这个方向不是西北敌军的要害,不可能有效配合中原陈赓兵团在此作战。如果我军再向西到陇东、三边,再打“二马”(马步芳、马鸿逵),可以利用胡宗南与“二马”的矛盾,一个一个分割,但向西路途长,补给难,不便于我军集中。
因此,只有南下出陕,才最有利于配合陈赓兵团抗击胡宗南。胡宗南是西北敌军的主力。虽然被连续的进攻打败,退到了延安、洛川、宜君、宜川,但依然是西北战场的敌人。这一带交通比较发达,便于各敌互相增援。敌人会想尽办法防守该地区,以实现其东助中原的企图。
战争实践证明,毛泽东总统指出了正确的作战方向。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西北野战军打赢了宜瓦战役,为解放西北创造了有利条件。
仔细分析部署,确定目标和战场。决定在南线进攻胡宗南,有三个目标和三个战场可供选择。
一个是打延安。攻占延安政治影响大,在边区作战优势多,但不符合将战争引向国统区的战略方针,不能有效配合中原陈赓兵团。而且该地区有两个旅处于守势,工事坚固,易守难攻,不利于速战速决。
二是攻打洛川。这个计划虽然可以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而且这个地区确实是敌人的重点,但是敌人要在这里集中四个旅达到快速歼灭和配合我中原的目的,并不容易。
三是围攻宜川,伏击求救。虽属国统区,但离边区近,群众基础好。敌人工事虽然坚固,但守备部队相对薄弱,孤立无援,守卫不足一个旅。如果我军围攻宜川,洛川、宜君之敌刘戡兵团前来救应,有利于我军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灭之,从而达到有效协同中原的目的。
刘戡援建宜川有三条可行的途径。一是沿洛宜公路,经瓦子街到宜川。这条路可以尽快到达宜川,也方便重武器运输,但是我怕路上被我伏击。二是沿洛宜公路,经石堡至宜川。这条路到宜川的距离是上一条路的两倍,无法实现快速增援。第三,沿宜川北上,经金石庙梁山路到宜川。如果走这条路,被我伏击的可能性小,但是要翻山越岭,重武器过不去。我军判断,胡宗南从大局出发,急于增援宜川,会使刘戡沿第一路抄近路来援。
根据以上分析,为了安全可靠,我军在选择伏击战场和兵力部署时,兼顾三条路,重点选择敌人增援可能性最大的第一条路。不出所料,敌人沿着第一条路进入了我军的伏击战场。
集中优势兵力,个别歼灭敌人。毛泽东总统一贯主张“战略上以一当十,战术上以十当一”。当时整个西北战场敌军有38万,我野战军只有7.5万。战略上,我们寡不敌众。就伊瓦之战而言,敌三万,我七万五千。这场战斗中我寡不敌众。在伊瓦战役的攻城战和包围战两个阶段,我军在关键时刻转而发力,形成了绝对优势。特别是在战役的主要突击方向和重大突破领域,我们的优势更大。在伊瓦战役中,我军坚决贯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取得了重大胜利。
西北野战军原计划从山西南部向西渡过黄河,然后直接取韩城,再视敌情取合阳(今合阳)、成县等城。审时度势后,我们及时改变了2号北上参加大源战役的命令。这样,除地方部队牵制其他敌人外,西北野战军的五个主力纵队全部集中在一个战场,保证了敌人的迅速歼灭。
伊洼战役,我军歼敌二万八千余人,敌击毙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第九十师师长严明。这是西北野战军转入战略进攻后取得的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胜利有效地协调了华东野战军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在中原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改变了西北战场的局势,为西北野战军直指关中创造了条件。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宜瓦战役简介,宜瓦大捷":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5974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