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日报|作者窦钱春
企业借钱不能让员工“背锅”。
辽宁大连:两级医院启动一体化办案机制抗诉成功,三起借款合同纠纷改判。
大连市检察院检察官讨论案情。
企业向贷款公司申请巨额贷款,其中2500万元以企业三名员工的名义申请。因企业无法还款,贷款公司起诉后,法院判令三名员工承担还款责任。面对巨额债务,3名员工向检察院申请监管。辽宁省大连市两级检察院启动一体化办案机制,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今年8月,经大连市检察院抗诉,大连航空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与朱某、侯某辉、程某的三起借款合同纠纷被变更。法院全部采纳了检察院的抗诉意见,认定还款主体应为借款企业,改判朱某、侯某辉、程某不承担2500万元巨额债务。
近期,针对办案中发现的企业管理漏洞,大连市检察院检察官持续深入企业开展普法宣传。
三名员工以个人名义签订了借款合同。
“没跟家人商量就以个人名义签了1000万的借款合同?”面对家人的责怪,朱心里有说不出的委屈:企业领导让她签字,她怎么敢不签?
朱是大连某集团公司的会计。2014年5月,她、侯某辉、程某分别被叫到公司财务部长办公室。“抵押品属于公司。不需要你的个人财产做担保。签个字就行。你不用担心其他的事情。”业务领导说完,拿出借款合同让三个人签字。
一千万?这不是小数...虽然心里很忐忑,朱还是硬着头皮签了字。在她看来,当时企业的效益还不错。同部门的侯某辉也按照领导的指示,以个人名义签订了1000万元的借款合同,担保人和抵押物都是公司,问题应该不大。
2015年,因多次催收,贷款公司将朱某等三人诉至法院。同年12月9日,一审法院判令朱某、侯某辉、程偿还本息。
案件到执行阶段,某集团公司关联公司虽然为三笔借款提供了抵押物,但由于抵押物无法偿还巨额借款,三名员工被法院强制执行,个人资产被冻结。无奈之下,朱某、侯某辉、程向中山区检察院申请监督。
找出真相。
大连市中山区检察院检察官受理此案后,在审查卷宗时发现三个疑点:借款合同约定资金用途为流动资金借款和农林牧渔借款,而朱某、侯某辉、程为某集团公司会计、出纳、普通员工,借款用途与其员工身份严重不符;涉案贷款的担保人是某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抵押物也是相关公司的财产。3名员工未提供个人财产作为担保;庭审中,某集团公司相关人员也承认贷款是受公司委托,以个人名义与贷款公司签订的合同。
“案件的突破口和焦点在于,贷款公司是否知道借款合同的实际借款人是集团有限公司而不是三个员工,贷款的钱是用于个人还是贷款公司自己。”钟山区检察院检察官张峻德介绍。
为尽快查明真相,大连市检察院和中山区检察院迅速启动民事一体化办案机制,从案件利益链入手,制定调查核实清单,寻找关键证据。“我们进行了详细调查,询问了公司相关负责人和三名员工,了解具体情况。同时调取了银行转账流水,对资金的流向和用途进行了核实和比对。”仲翔武硕,大连市检察院民事检察处检察员。
“从借款人的角度来看,朱某、侯某辉、程只是某集团公司的普通员工。如果他们是真正的借款人,贷款公司应该调查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但从贷款公司向法院提交的资信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朱等三人从事的是海参养殖、加工、销售行业,但调查报告中对其经营资质、经营场所、财务报表、利润收入均无依据。借出去的钱数额巨大,贷款公司犯这样的错误是不合理的。担保人是集团有限公司,抵押物也是集团有限公司的关联公司,也不合理。”仲翔武朔。
通过调取相关银行转账流水核实涉案贷款去向及用途,检察官发现,涉案贷款在汇款至3名员工账户当日转出,汇入案外人孙某某银行账户,用于偿还某集团公司欠款。这证实了这三名雇员不是实际用户。
原来,2014年,某集团公司经人介绍,与某航空小额贷款公司签订了多份借款合同,借款总额达1.05亿元。其间,贷款公司提出必须有以个人名义签订的借款合同,以保证整体借款合同生效。于是,某集团公司委托员工朱某、侯某辉、程以个人名义签订了三份借款合同。某集团有限公司也发表声明,确认公司知道该笔借款为公司借款,以个人名义借款是贷款公司的要求。
提出抗诉,敦促法院再审改判。
中山区检察院依法请求大连市检察院对此案提出抗诉。今年8月,大连市检察院对三起案件提出抗诉。法院采纳了检察机关的抗诉意见,认定还款主体应为某集团有限公司,朱某、侯某辉、程等人不承担再审责任。
针对涉案企业存在的制度缺失、监管不力、执业不规范等问题,大连市两级检察院通过公开听证、法律咨询等方式,将法律送到企业,加大法治宣传力度,使企业职工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谈及案件办理情况,大连市检察院民事检察处处长张静说:“我们从办案组织、案件管理、办案保障机制等方面,建立了以市检察院为主导、区县检察院为骨干、相互配合的一体化工作机制。”
据悉,近年来,大连市两级检察机关民事检察部门不断发挥一体化办案优势,推动办案质量和效率双提升,通过市院、基层院一体化履职模式,先后办理了一批民事检察监督案件。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员工帮公司贷款案例,员工帮公司贷款有风险":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4011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