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史诗,从第一线就能感受到英雄的力量。
建筑物的高度可以从第一块基石推断出来。
一次远征,从第一步开始,就能找到胜败的根源。
在杜愚河畔,陶晶作证说,一座纪念碑直插云霄。
85年前,近9万中国红军工农从这里集结,踏上了一次九死一生却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远征。
“一切向前,不能忘记走过的路;无论走多远,都忘不了过去,忘不了为什么出发。”
毕竟,为什么那些探险队出发时没有遗憾?
那些远征是靠什么坚定而从容地出发的?
那些探险队想要什么,会义无反顾的出发?
在赣南的杜愚河畔、洪都畔,在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抓一把泥土,长征的故事、红军的传奇就会从你的指缝中流过。
走近这片热土,走进这些故事,一种不朽的精神穿越时间空引导人们追寻伟大远征的步伐,实现从初心出发的澎湃...
我们走吧。为什么?
于都县端午乡汉芯村的古祠堂里,有两本家谱,一本是传统家谱,另一本是写满了这个村子上百名红军烈士名字的英雄家谱。
不仅是杜愚,瑞金、兴国、赣县、宁都、新丰...在中央红军长征的起点和赣南原中央苏区,很多村庄都有红军烈士名册。
几乎所有关于长征历史的著作都无一例外地写道:近9万中央红军渡过杜愚河开始长征,但只有几千人能够安全到达陕北。
一次“平均每公里掉三四个人”的远征,为什么红军出发了没有遗憾?
答案可能就写在顾颉祠堂里,里面住着整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总办事处。
1931年11月,在闽赣交界的小城瑞金和叶坪谢佳祠堂,600多名代表齐聚一堂,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向全世界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年仅“10岁”的中国共产党开始了领导和管理国家政权的伟大彩排。
这个新的红色政权和国民党控制区最大的不同就是这里的人民站得高,当家作主!
“红军来了,肚子可以饱了。”这是瑞金市云石山镇凤龙村92岁的梁文和老人在谈到苏区记忆时常说的一句话。据他记忆所及,红军来之前,农民要把辛苦赚来的粮食的80%交给地主,吃不饱,穿不上,日子很不好过。红军来了,不仅不用给地主交房租,还帮红军解决了生活困难。
“相比之下,共产党领导的苏区让人民坚信,跟着共产党,跟着红军,他们就不会受到压迫,就会过上好日子。”赣州市委党史办主任胡日旺说,“所以,苏区沦陷后,成千上万的人争当红军跟党走,就是大家认定了跟共产党走是对的,就要继续奋斗,赢回自己的好生活,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红军长征后,时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司法部部长的江在深山里打游击。被敌人包围后,他用鲜血在衬衣上写下遗言“千年不离坟保共”,跳崖牺牲。
即使在黑暗中,我相信共产党能带领我们走向光明。
正因为有无数人的希望,有发自内心的支持,党领导的长征注定是一次寻路之旅。它的最终胜利是找到正确的道路和理论后的历史必然。但这种寻找永远不会从天而降,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需要抱着永不放弃的态度勇往直前。
重走长征路,寻源者络绎不绝。中央红军长征纪念馆副馆长张小平介绍穿越时间空:“长征是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和指导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逐渐成为领导整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民族脊梁。”
我们走吧。凭什么?
在杜愚河上,渡船还在。
85年前那个寒冷的秋天,红军战士在八大渡口集结出发。
前方有不可预知的危险和激烈的战斗,也许是内心的一丝恐惧和对困难的畏惧,也许是想念家里挨饿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
红军是靠什么坚定而从容地出发的?
答案或许就在花坞自然村17棵松树的年轮里。
在瑞金叶坪乡花坞,85年前的一个夜晚,妻子即将临盆,26岁的红军丈夫花接到集结出发的命令。临行前,他和村里其他16个红军飞轮海兄弟来到田埂种下17棵松树,并对家人说“见松树如见人”,革命胜利后还会再见。然而,17个飞轮海的孩子在长征途中壮烈牺牲。
信仰会让人豪迈,信仰会让人生死。
“不管你经历了多少阻碍,你也必须把发电机扛到指定地点。这就是使命!”正是这种信念,红军在的战士段久昌、谢等人,硬是把当时中共中央唯一的一台68公斤重的手摇发电机,一路扛到了延安。
“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长征根本走不了一步!”长篇纪实文学《长征》的作者、军旅作家王树增说,“长征本质上是一条信仰之路,长征的胜利靠信仰。”
中央红军长征85年后,一部即将上映的战争题材电影《八个儿子》引发关注。这部电影源于一个发生在苏区的真实故事:
1934年5月30日,《红色中国》发表了《勇敢坚定当红军》的消息:“小霞区七宝乡第三村有一个农民。他们有八个兄弟...他们都报名参加了红军。”本新闻采集自瑞金沙洲下坝肖区杨家。农民杨荣贤响应“扩大红军”的号召,把自己的八个儿子都送进了红军,送上了前线。然而,父亲再也没有见过他的孩子。
当年的苏区,队伍扩大,人民积极参军参战;需要支援的时候,人民省吃俭用,给红军捐军需和生活物资;遇到困难时,人民尽力抢救和掩护红军伤病员...
红军长征前,瑞金市舞阳镇舞阳村的邱娣组织了20多个妇女,没日没夜地生产了1700多双草鞋。很多女性因为不停搓麻绳,手心都有血泡。
“红军能够坚定从容地出发长征,还要依靠群众的支持,依靠军民。”瑞金市委党史办主任刘说,正是由于千千万万人民的热情参与和无私支持,红军才得以发展壮大,长征才最终取得胜利。
我们走吧。有什么计划?
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嗯,一口朴实却冒泡的“革命井”,在江西省于都县端午乡铜锣湾村,已经85年了。1934年10月,红军在短暂停留的几天时间里,为老百姓打了这口井,解决了村里的饮水问题。
事实上,不仅在铜锣湾村的“革命井”,在瑞金沙洲坝著名的“红井”,在赣南许多吃水不便的山村,人民都是通过品尝“红军井”来认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这也可以追溯到85年前红军毫不犹豫地出发的起源。
“红军长征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实现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理想。正因如此,他们不怕牺牲,毫不犹豫。”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权说。
再往前推一点,答案其实写在80多年前的一份文件里——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执行委员会的通知指出:“他的基金会是建立在苏区和非苏区亿万受压迫受剥削的工农兵的愿望和支持之上的。”
实现人民对苏区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赣南红色政权最鲜明的时代背景。
“共产党真好,什么都为我们想好了。”80多年前,兴国县长岗乡农村妇女刘长修的肺腑之言,出现在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所作的结论中。
刘长修的丈夫当红军时离开了,他的大儿子也离开了。家里粮食不够的时候,乡苏维埃政府从100多公里外的攻略县购买大米,乡苏维埃政府干部不仅关心群众的经济生活,还关心群众的文化生活。该乡建立了四所列宁小学、九所夜校和俱乐部。
从此,执政为民的初心被写入苏区宪法大纲。1931年11月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第十二条明确规定,苏维埃政权的宗旨是保障工农劳动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与教育有关的法规有《列宁小学组织大纲》、《扫盲条例》等十余部。
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在我们的模范县兴国,我们有300多所小学和大约800名教师...当我们撤出兴国时,文盲已减少到总人口的20%以下。”当时中央苏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近60%,而同期国统区不足20%。
苦难与牺牲,历史与现实证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红军长征的方向。
回首85年前的那次旅行,我们突然发现,长征已经注入了我们的基因,85年没有过去,远征人从来没有走远。它将是一种跳跃的、蓬勃的、坚定的初心,共同汇成一部民族斗争的史诗,它的力量将穿透一切历史的迷雾和现实的迷茫,让我们一次又一次无所畏惧地开始新的远征,到达胜利后的胜利彼岸。
来源:新华社
制作:中共平凉市委网站办公室
审核:何明
编辑:金浩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红军长征出发视频,出发点指的是什么":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3739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