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徽
2021年初,山西省农信社提出全年“三农”金融服务目标——全年投入各类贷款600亿元,服务“三农”,扶持小微企业,助力乡村振兴,不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有效缓解“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一年后,“600亿元信贷资金”到位了吗?主要投资在哪里?
信用转型,坚守主体责任,回归“精神家园”
“吃五香小米,先看‘羊粪小米’。”在某直播平台,韩拿着一个真的空包装好的小米“方砖”,带着浓重的武乡口音介绍自己的特产。
今年49岁的韩是武乡县古贤乡李坡村人,也是该县龙辉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近年来,老韩承包土地,利用羊粪种植小米、黑豆等小杂粮,形成了绿色生态循环养殖链。在这个过程中,武乡农商银行古贤支行多次发放贷款,帮助他解决建厂、购买农资等资金问题,成为致富路上的“跑者”。2019年以来,老韩搭上“直播快车”,通过互联网将“羊粪小米”销往京、津、沪、广、Xi安、郑州等20多个城市,带动38户贫困户脱贫,周边500户农民增收。"没有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支持,就不会有网络名人农民."他说。
像韩这样的领导越来越成为农村信用社金融支持的重点。
山西省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亚说:“农村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农业是我们的创业舞台,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支持三农是我们的主业。”
2021年,山西省农村信用社全面启动信贷转型,主动回归主业,推出差异化信贷考核办法,引导市县旅行社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推动信贷业务向主业聚焦。
为提升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能力,山西省农村信用社在组织机制、机构队伍、金融服务、考核等方面进行“四个衔接”,将各级“扶贫金融服务领导小组”调整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按照乡村振兴重点扶持县、整体推进县、龙头示范县分类对108家县域银行进行差异化考核。为满足新的金融需求,山西农信社还对省内信贷产品进行梳理、整合和创新,推出6大系列、14个板块、36款信贷产品,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信贷产品体系。全省农信社系统围绕山西农业“特”、“优”战略,加大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投放,促进小微贷款“扩面、增量、提质、增效”。
截至2021年12月末,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6565.16亿元,比年初增加676.47亿元,增长11.49%。单户1000万元(含)以下贷款比年初增加276.18亿元,增速14.8%,支农力度明显加强。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补齐“短板”。截至2021年12月底,已对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995家,对接重点项目277个,对接率100%。
支持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巩固农业“底子”。以设施农业、高标准农田、农产品贮藏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现代农业园区等项目为重点,加大信贷投放,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截至2021年底,农村基础设施贷款余额达到67.16亿元。
支持产业集群建设,助力拓展“长板”。山西农信社围绕农产品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上下游加强金融服务。截至2021年末,十大产业集聚区贷款余额达到20.8亿元,雁门关生态脆弱区贷款余额达到11.71亿元。
“山西农信社系统投放了全省40%以上的涉农贷款、50%以上的小微企业贷款、民营企业贷款、扶贫小额贷款、60%以上的农户贷款,是名副其实的地方金融生力军。”王娅说道。
倾斜资源,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
2021年是巩固扩大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开局之年。金融服务同步非常重要。
“倾斜资源配置,确保金融服务持续、力度不减。”山西省农村信用社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亚要求,全省农村信用社要严格落实金融扶贫接续政策。
截至2021年12月底,山西省农村信用社累计为贫困人口发放小额信用贷款28.83亿元,余额31.43亿元,支持了6.75万贫困户和边缘贫困户的生产经营。
在乡村振兴重点县,农村信用社金融支持力度不减,积极对接当地乡村振兴特色产业项目,在产品服务创新和信贷资源配置上有所倾斜,确保投向这些县的各项贷款增速高于全系统全部贷款增速。截至2021年12月末,山西省农村信用社对46个重点县的贷款余额达到1400.86亿元,比年初增加132.97亿元。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山西省农信社与省内多部门合作解决融资问题。
——与省农业农村厅合作,共建“三资”监管平台,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与省级农熊公司合作,深化农熊业务合作。2021年新增农熊贷业务222笔,金额2.72亿元。
——与省扶贫开发公司合作,采取委托贷款和自营贷款的模式,重点支持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产,有效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致富。截至2021年12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扶贫流动资金贷款余额17.72亿元,惠及企业92家。
——配合省供销社开展产供销信贷“三位一体”全面合作试点。
——支持晋中国家农业高新区建设。截至2021年12月末,全区农户和龙头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1.4亿元。
——用好支农、支农小额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截至2021年12月底,全省农村信用社申请使用支农小额贷款387.27亿元,拓宽了可贷资金来源,有力支持了乡村振兴。
整村授信,乡村振兴资金流动更顺畅。
“全村授信后,就像家里多了一笔备用金,取用和借用都很方便!”永和县坡头乡白家崖村村民姚永珍说。2021年,永和农商银行推出整村授信,白家崖村107户村民共获得授信788万元。在收到8万元的信贷额度后,姚永珍很快使用了其中的6万元。说起贷款体验,她很满意:“不用去网点,也不用抵押担保。手机点几下就能拿到钱!”
农户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金融需求具有“频繁”、“小额”、“分散”的特点。如何疏通信贷资金流向农民的“毛细血管”,促进农民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格局?2021年,山西省农村信用社大力推广金融服务三农的新模式——整村信贷,将过去的农村零售业务“批发”出去。一方面,逐村组织农户信用评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疏通授信“梗阻”;另一方面,实施“白名单”客户邀请制,分批与农户签约发放信用贷款,推动农村空白色金融市场全覆盖。
截至2021年12月底,山西省农村信用社系统已向16477个乡镇、行政村、社区和市场发放信贷,创建信贷主体5946个。行政村信贷覆盖率达84.75%,信贷1107.72亿元,授信497.17亿元。
王亚解释说:“整村信用的核心是用信用评估信用额度,让村民的信用变成资产,解决农民缺乏有效抵押物的融资问题,提高金融服务“三农”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
在整村授信中,山西农信社系统探索出一种“背对背”的信用评估方式,即选择村干部、网格员等正派、可信、熟悉村情的村民,按照“互不了解、互不干涉、交叉核实”的原则进行信用评估,向本村农户提出预授信额度。例如,晋城农信社在各村成立了1554个“背靠背”的考评小组,对农户进行了至少三轮考评,选择“白名单”客户进行批量授信。运城农信社系统实行“三屏”模式,通过“一屏”排除不良信贷客户,通过“两屏”找出现有贷款客户,通过“三屏”选择农信社系统内未授信的白名单客户,然后进行信用评估,批量授信。永和农商银行还将整村信用与全县“道德银行”建设相结合,构建了“村组定性信用+农商银行定量信用+人民银行信用+道德银行”的评级信用模式,引导百姓“存”正能量,“贷”出诚信新风尚。
通过信用评估和全村授信,“穷人可以借,富人可以借,没有信用不允许贷”成为农村人认可的金融理念。山西省农村信用社在给予整村授信的同时,创新金融服务,丰富信贷产品,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了“变信用为资本”。
永和农商银行推出整村授信以来,农户授信率达到93.53%,该行在当地贷款市场的份额占比为80.01%。大宁农商银行以整村授信为抓手,推出果农贷、园艺贷、造林贷、林业贷、互助贷。太德乡龙脊村村民雷堆生想种一种矮化密植苹果新品种。他正好赶上农商银行推出果农贷款,拿到了5万的授信。资金到账后,他兴奋地说:“有了这笔贷款,我们生产更有信心了!”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山西农信贷款条件,山西农信存款突破万亿":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3588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