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2022年,商业银行债券发行保持了适度增长。与2021年商业银行发债相比,2022年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绿色金融债务大幅增加。Wind数据显示,2021年商业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约1000亿元,2022年商业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券规模达到3022.57亿元,更多中小银行成为绿色金融债券的发行主体。
其次,在绿色金融债发行井喷式增长的同时,永续债发行有所放缓。Wind数据显示,商业银行永续债发行规模已从2021年的6425亿元降至2022年的2814亿元。
虽然永续债发行规模较上年放缓不少,但二级资本债发行仍保持高位。Wind数据显示,2022年商业银行发行的二级资本债券总额为9077.55亿元,2021年商业银行发行的二级资本债券总额为6170.73亿元。
展望2023年,在稳增长、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将呈现哪些特点?国有银行、股份银行、城商行资本补充会继续分化吗?
在政策支持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发行量同比大幅增长。
从债券发行类型来看,金融债、二级资本债、小微贷款专项金融债、绿色金融债、永续债、三农专项金融债、创新创业债是2022年商业银行的主要债券发行类型。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2022年,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发行量同比大幅增长。
受访专家认为,2022年绿色金融债发行的大幅增长,离不开政策层面的支持。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带来巨大的绿色投融资需求,商业银行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产业融资需求。
“在‘双碳’目标提出后,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原来的高排放企业,想要向低碳、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绿色产业转型,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撑双碳目标的实现,绿色金融的需求是巨大的;从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绿色金融还是一种成熟的绿色信贷。发放绿色贷款,要有资金来源。绿色金融债券是一种成本相对较低、资金充裕的资金来源。”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名誉院长赵教授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在政策层面,新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增加了绿色农业、绿色建筑、水利等可通过发行绿色债券支持的领域,还将个人购买绿色建筑抵押贷款、新能源汽车抵押贷款等绿色消费纳入绿色债券支持范围,进一步拓宽了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覆盖面。
“中央和地方的“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支持‘双碳’目标的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可持续发展赵进一步表示。
赵认为,明年商业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将保持强劲势头,更多的中小银行将参与绿色金融债券的发行,以更好地支持部分中小企业的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
根据赵教授的推测,“中国整体经济复苏将从2023年一季度的'适应性排序'过渡到二季度的'有序加速',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大概率将在2023年二季度末三季度初开始进一步发力。”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从银行业务的角度指出,“银行根据需求发行债券,拓宽资金渠道,增加更长期的资金来源。2022年银行不会缺乏资金来源,所以银行会根据业务重点发行特定的债券。整体来看,2022年的债券市场,利率长期相对较低,没有运营成本,资金综合成本低于表内存款。债券期限相对稳定,更适合支持绿色信贷的相关资产。在这种背景下,绿色债券作为一种相对重要的融资来源发展迅速。”
在监管政策方面,普华永道中国金融合伙人胡亮对本报表示,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强化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要求,统一绿色债券支持目录,将绿色债券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体系;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其中提到,要稳步扩大绿色债券发行规模,鼓励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发行绿色债券;银监会发布《银行业和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明确要求银行和保险机构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
“为顺应国家‘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目标,落实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加快绿色金融领域产品研发,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大幅增加,为能源转型和低碳生活重点行业转型提供增量资金。”胡亮说。
永续债发行放缓,二级资本债居高不下。
资本债方面,2022年,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量继续保持高位并突破9000亿元;永续债发行放缓,发行规模从2021年的6425亿元降至2022年的2814亿元。
二级资本债券和永续债是近年来常见的银行资本补充工具。二级资本,也称为二级资本或补充资本,是商业银行资本基础中除核心资本以外的其他资本组成部分,是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指标。永续债券是指没有明确到期日或期限很长的债券,即理论上永久存续,用于补充银行其他一级资本。
对于2022年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券的大幅增长,曾刚表示,资本债券的主要目的可能不是补充资本来源,而是补充资本充足率。过去几年,银行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保持资产端投资的高速增长。2022年受需求影响,贷款难度加大,但增速不算太慢,10%以上。为了增加贷款资产,增加对实体企业的支持,银行需要提高资本水平。
“二级资本债券每年扣,五年每年扣20%。这意味着,即使银行资产规模不变,二级资本每年也要减少20%,需要对原有规模进行滚存。2022年二级资本债券发行大幅增长,既体现了资产规模扩张中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需要,也包含了二级资本债券抵扣的滚动发行。”曾刚说。
对于永续债发行放缓的问题,曾刚表示,由于发行时间较短,需要展期的永续债数量并不是很大。2021年大规模发行后,短期内新增发行规模有限。目前永续债的发行门槛并没有明显下降,新增机构也不多,所以原有机构的发行量也可能达到相对饱和的状态,所以2022年永续债的发行需求并没有那么强烈。
胡亮认为,2022年,在疫情、地缘政治和房地产低迷的叠加影响下,投资者对永续债这种股权投资工具的回报要求更高,而在2022年市场利率大幅下降的市场环境下,发行人似乎更青睐二级资本债券这种成本更低的资本补充工具。因此,我们可以看到,2022年,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券发行量较2021年有所增加,但永续债发行规模有所下降。
2023年资本补充压力可能大于2022年。
展望2023年,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需求如何?大中小银行资本补充会呈现什么特点?
曾刚表示,预计2023年,银行在政策层面仍需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也预计随着2023年经济的复苏,信贷需求也会增加。所以2023年银行贷款增速应该会高于今年的水平。这也意味着,银行维持较高信贷水平所需的资本补充压力可能会大于2022年,预计届时资本补充需求不会少。
于慧博华发布的《2023年银行业分析与展望报告》指出,2022年,在宏观经济压力加大、净息差持续收窄、盈利能力减弱的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先降后升,总体保持平稳。连续四年超过万亿的资本工具发行规模是保持行业资本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
展望2023年,惠誉博华认为,银行业资本将保持稳定,不同类型银行的分化趋势将持续,国有银行的资本水平将保持乐观,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将保持稳定,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将因高风险中小银行的拖累而承压。
胡亮认为,市场普遍预期2023年中国经济将进入疫情后的全面复苏和转型阶段。可以预见,2023年,银行将积极支持实体经济,深入践行ESG和可持续发展理念。2023年,商业银行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债券市场融资和创新,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实体和经济转型。同时,商业银行将把资本补充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永续债等资本工作有望成为商业银行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主要渠道。
中国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预计2023年银行发债规模将保持适度增长,主要是因为2023年经济活动将明显复苏,实体融资需求将有所回升,银行将继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一些银行补充资本的压力很大;同时,监管鼓励银行多渠道、多元化工具补充资本,夯实经营基础,增强抗风险能力。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银行发债有哪些,银行发债种类":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2067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