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靖西市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南与越南接壤,边境线152.5公里。全市24个镇中,有12个镇在边境20公里以内,是典型的山区贫困地区。如何让当地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不仅是当地政府的问题,也是农行靖西支行的问题。该行从全市绣球文化的沉淀出发,以点带面,重点扶持,以“公司+协会+农户”的经营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和乡村的发展,推动了以绣球为主导产品的九洲刺绣产业的发展,使农村妇女在当地就业,增加家庭收入,创造了一个“
雨后的边境小山村,空空气清新,景色迷人。这里连绵的小石山与清澈见底的河水相映成趣,倒影舞动,真有“小桂林”的韵味!这是被誉为“中国绣球之乡”、地处中越边境的广西靖西市新泾镇旧州村给人留下的“模样”印象。
至于村里的“内关”风光,就更有特色了:你看,绣球挂在这个“绣球一条街”的路灯上,摆在家家户户的客厅里,家家户户的门匾上都刻着与绣球有关的名字,如“绣球之王”、“绣球之圣”、“绣缘”、“心球会”、“宅绣之风”等。漫步在青石板铺成的村街,宽敞、干净、整洁、宜人。两旁常绿的榕树,用砖画的灰墙和古色古香的老式结构建筑装饰着这个村庄,这一切都显示了壮族民俗村的独特风貌。
绣球花从客人堆栈中“抛出”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这里采访,与村党支部书记赵聊得很开心。今年50出头的赵智淑,看起来很年轻,但看起来像40左右的莫若。他家是一栋两层小楼,他开了一家小店。除了日常商品,柜台里还摆放着大小不一、品种各异的绣球。
“想请你介绍一下村里的经济发展情况。”记者提问。
赵知书道:“好!九洲是一个壮族山村,280多户,1800多人。有用针织和刺绣制作绣球的习惯,但绣球以前是女孩子用来传递定情信物的,改革开放后成为民族工艺产品。”
赵志书说,从2002年开始,县里开始搞旅游,村民利用空业余时间绣绣球作为辅助收入。谁能料到,这里出产的绣球质量好,颇具特色,一时间成为旅游市场的热贷,绣球生产也逐渐成为民族工艺产业,2008年9月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了把这个产业做大,村里成立了刺绣工艺制品协会,接受外面的订单,分发给会员家庭进行生产。协会监督质量,全村能做刺绣的妇女有1100多人。产品大部分销往桂林、广东等旅游城市,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量30万个绣球,产值300多万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外客商前来参观订货。有一次,他们接到美国客商的订单,要几千个绣球花,用一整车运出村子。
“你做的最大的绣球有多大?”记者的提问让赵淑芝特别兴奋:“我们村做的绣球种类很多,大小从直径一两厘米到一两米都有。2008年迎奥运时,村里特意绣了一个直径2.08米,重50多斤的大绣球。2.08米象征2008年,上面绣有“奥运吉祥,中国腾飞”的含义。这个大绣球成为“绣球之王”,被送往北京参加奥运会展览,显示了它独特的魅力。至于广西首府南宁,每年都举办东盟博览会。展区的绣球大多是九洲村民制作的。可以说老州绣球越来越出名了,我们村有两个绣球人才!”
中央领导看望“刺绣大王”
一般是女性做绣球,但也有很多男性村民从事绣球制作。九洲村的第一位“绣球王”是一位男性村民,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李2010年考察九洲时亲自命名的。他的名字叫朱祖贤,他的刺绣技艺在当地很有名气。不幸的是,两年前他已经“离开”了。他和“刺绣大王”黄小琴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记者来到家时,看到墙上挂着全国政协副主席李与她亲切交谈的大幅照片,1994年12月时任全国妇联主席陈题写的“中华”牌匾,家里挂着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民间工艺师证书”。家里摆满了她绣的各种规格的绣球、民族鞋、民族帽、小爷爷帽。
黄小琴今年67岁了,但他一点也不老。他既活泼又有趣。她告诉记者,她从十几岁开始就喜欢绣绣球,但那时候她只能静静地绣,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因为在过去,绣球是爱情的象征,让别人知道她经常绣绣球会被说是一种“浪漫的物种”。改革开放后的今天,青年男女很少用绣球来表达爱意,而是通过发短信和玩QQ,而绣球也成为了人们观赏和琢磨的旅游产品。所以她现在可以大胆地做绣球了,手艺也越来越精湛。
在采访中,我了解到黄小琴的宝刀并不古老,她创新的“堆绣”工艺绣球产品风格独特,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很受欢迎。“堆绣”是一种立体刺绣技术,不仅款式新颖、美观大方、手感明显。一小块壮锦刺绣品300元就能买到,一个“绒绣”做成的绣球有时能卖到1000元以上。
多年来,黄小琴制作的绣球不计其数。她说:“绣绣球是一件幸福的事。我绣的时候开心,别人看到绣球也开心。让绣球更快乐地走出国门!”
为了把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黄小琴培养了很多徒弟,有些徒弟基础很深,刺绣技艺在当地很好,真的是后继有人。同时,县里经常邀请她到其他村举办培训班培训女青年,先后讲课20多次。最近,她还在村里开办了一个“女孩班”。三年级到五年级的30多名女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她一起学习刺绣和绣球,新一代绣球传人茁壮成长。
九洲古镇焕然一新。
在黄小琴家的对面,有一座“中国广西靖西老州壮族生态博物馆”,面积约1000平方米。在博物馆里,浓缩了旧州的历史和绣球的传统工艺。
旧州古称“纳前”,宋朝时由宫东统治。这里曾是明清两朝的投降国所在地,明朝汉族女英雄瓦斯奎兹夫人就诞生在这里。人们称九洲古镇为“绣球一条街”,自古以制作绣球闻名。九洲街家家户户都会做绣球,从七八岁的娃娃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太。
绣球是九洲的传统工艺品。它用彩色的丝绸作为花瓣,每个球由12片花瓣组成。每个球均匀对称,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绣出花朵,上面写着“四季吉祥、幸福平安”等字样。做工精致,外观优雅。近年来,九洲村的人们将绣球作为旅游工艺品投放市场,让绣球陪伴游客漂洋过海,产品远销欧美国家。
旧州翻天覆地的新变化,离不开当地政府和农行的支持。2008年10月,中国农业银行靖西支行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努力把新泾镇旧州村建设成为金融服务“三农”的示范村。结合该村产业经济特点,积极打造绣球产业,提供一系列金融服务,着力解决农村贷款难、结算难、金融知识匮乏“三难”问题。截至2016年10月末,该行已向旧州村发放金穗惠农卡473张,覆盖率91%,完成贷款农户132户,持卡农户授信率28%,信贷融资350万元。还向69户有贷款需求的刺绣大户、养殖大户等个体工商户发放小额贷款223万元,在农资销售、村超市、食堂配置6部转接电话。在农行的支持下,九洲村有280多户1000多人从事绣球生产,年产量20多万只。村里仅绣球年收入就达260多万元,绣球生产者年收入近万元。该村采取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合作的方式,形成了“公司+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为周边农户提供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使绣球生产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南非等地。是远近闻名的绣球村。
记者了解到,从2008年开始,靖西支行共发放农户贷款2056笔,总额1.85亿元。到2016年10月,靖西支行个贷余额达到4.21亿元,发放惠农卡3.08万张,覆盖29%的农户。惠农卡为3271户农户授信9846万元,有力支持了当地水果、烤烟、烤烟生产。同时,该行在农村地区部署了159台电子机器,覆盖18个乡镇和150个行政村,乡镇和行政村覆盖率分别达到94%和51.54%,设立了78个惠农通服务点。其中,在19个乡镇发放惠农电子机157台,设立服务点157个,覆盖全区18个乡镇和150个行政村,乡镇和行政村覆盖率分别为99%和51.54%。农民出不了村,就能真正享受到农行的金融服务。
产业延伸的生态旅游
靖西支行在支持九洲村绣球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还大力发展靖西市生态旅游产业。多年来,该行大力为旅游相关产业提供金融支持,先后投放贷款5000多万元,支持铜陵大峡谷、九洲等景区旅游项目。由中国农业银行贷款支持的铜陵大峡谷现已成为著名的AAAA级风景名胜区,每年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万游客前来游览。在扶持旅游业的同时,也提供了当地的从业人员,给百姓带来了经济收入,实现了人均收入的大幅增长。2016年10月,全市旅游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3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51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2.54倍和8.59倍。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5465元,同比增长13%。乡村旅游成了城市。(杨胜勇)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靖西旧州绣球图片,农行靖西市支行积极扶持新靖镇旧州村绣球产业发展":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1664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