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底,在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响水乡红星村,随着一座革命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的落成和开馆,一段尘封的往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位名叫黄俊觉的革命烈士,被誉为“战地黄花”。生前曾任《新华日报》(华北版)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秘书主任、总会计师。1942年6月2日,面对日本侵略者,弹药耗尽的黄俊觉在太行山区跳崖身亡,年仅30岁。
英气已逝,风采犹存。家乡人民没有忘记这位从红星村走出去参加革命,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革命烈士。家乡人民怀着对黄俊觉烈士的无比崇敬,深入挖掘她的英雄事迹,决心弘扬她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奏响了一曲红色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奋进之歌”。
一段尘封的往事:一位新华英雄从湖南中部的一个小山村走出来。
从长沙市区出发,在湘潭郊区下高速,穿过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到达红星村。
“湘潭响水红星村,烈士君珏旧迹。黄家的孩子多帅啊,仔细看那郁郁葱葱的银杏。”湘潭大学教授刘建平在参观完黄俊觉的家乡后,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红星村的精品瓦房是美丽乡村的工地,黄俊觉故居就在不远处的库桥湾。
时过境迁,现在只留下了一些故居的遗迹。黄色的破墙和雕刻勾勒出了房子的大致轮廓。房前有一个大池塘,一棵郁郁葱葱的高大银杏树,已经在这里等了三百多年了。
很长一段时间,烈士黄俊觉的故事,就像这棵安静的银杏树一样,很少受到关注。直到1999年,在湘潭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黄俊觉”的名字出现在公众面前,她的事迹才被重新整理。
同年在湘潭举行追悼会,纪念一起牺牲的46位烈士。
黄君爵生长在一个官僚家庭,是世人眼中的大家闺秀。她曾经是复旦大学的校花,上过校园杂志的封面,是一个温柔美丽的江南女子。"良好的家庭背景并没有影响黄俊觉对革命理想的追求."该村湘潭档案馆第一书记周道勇告诉记者。
黄俊觉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34年在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工作。在国家生死存亡之秋,黄君爵毅然放弃了原本富裕的生活,从15岁开始投身革命事业。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发起扫荡。6月2日,日军拉网搜查黄俊觉等几名士兵藏身的庄子岭。为了掩护其他战友撤退,黄俊觉在耗尽弹药和食物后跳崖壮烈牺牲。这一天是她的30岁生日。
黄君爵用鲜血书写了“多为牺牲之志,敢教日月换天”的精神。在红星村村民心中,她是一位无所畏惧的革命战士。
在湘潭党史馆人民大厅,陈列着黄俊觉的照片。村民黄征说:“1999年,黄俊轩被认定为烈士后,我们逐渐熟悉了她的故事。村里很多家会讲黄俊义的故事,他是黄氏家族的荣耀。”
一次艰苦的挖掘:为了让英雄事迹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过去红星村关于黄俊觉的资料并不多。2021年,周道勇到红星村担任第一书记,在一次宣讲活动中被黄俊觉的故事深深打动。从此开始了这段曲折的“黄君爵生平事迹探秘之路”。
“黄俊义的故事应该被记住。”在湘潭地方志专家周雷的作品中,黄俊觉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完整。2018年,他将自己的研究材料交给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研究团队。
周道勇多次看望周雷,听他讲述黄俊觉的故事。手里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黄俊觉在周道勇心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他下定决心,要在红星村修建黄俊觉革命烈士红色文化陈列馆,把黄俊觉的负责、务实、清廉、忠诚的精神融入农村发展的全过程,使红星村成为学习党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为了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周道勇联系协调了20多家相关单位,集专家之智、集各方之力,全面启动了红色文化展览馆的建设。
为了收集更详实的史料,周道勇四处奔走,争取到了新华社湖南分社、湘潭市委宣传部、湘潭市委党史研究室及相关单位的支持。通过与新华社湖南分社、复旦大学校史馆、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市档案馆等单位的反复沟通,周道勇收集了20余份珍贵档案,汇编成册。
档案数据收集来之不易。周道勇得知,黄俊轩的丈夫王写给他岳父的一封信,留在黄俊轩的母亲长沙县北山余家手中。周道勇联系长沙市相关知情人,多次联系长沙县党史研究室,才在北山找到余的后人。
“我岳有个不死的女儿,娶个贤惠的妻子是民族的大光荣!”……
经过不懈努力,家书呈到了周道勇面前,文字感人,热泪盈眶。
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红星村两委还了解到,她的儿子黄在黄俊轩烈士牺牲后终于迁来北京。经过多方努力,村两委终于联系上了黄,并收集到了黄俊轩的烈士证等非常珍贵的资料。
得知展馆开馆的消息,80多岁的黄十分高兴和激动,并为展馆录制了感谢和祝贺的视频。他说:“如果身体允许,我必须回家看一看。”
同时,红星村还邀请了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党史等相关专家教授组成评审小组,对《黄俊觉烈士生平事迹展览方案》进行评审,确保了展览内容的准确性。
2022年,在湖南科技大学建筑艺术学院的支持下,红星村完成了展厅的概念规划设计,并提交施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红星村两委深入挖掘开发红星村红色资源,利用闲置房屋建成黄俊轩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
2023年6月29日,黄俊义烈士陈列馆成功开馆。截至目前,已接待40多批近千名游客参观学习。日前,展览馆被授予首批“湘潭市党史教育基地”,成为党员干部学习党史、增强党性的重要阵地。
一个简单的愿望:打通红色文化旅游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红星村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实现红色文化品牌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融合互动,同频共振,紧跟红色文化发展步伐,积极发展村级电商平台、农家乐、民宿、特色农产品、科研等项目。
红星村党委书记周光明告诉记者,红星村还与湘潭市委组织部对接申报2024年红色美丽村建设项目,与湘潭市委宣传部对接申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红星村还大力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研究,在展览馆周边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研究教室。结合乡村振兴,期待黄君爵故居及陈列馆未来能打造成全省学习党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张名片。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红星村将与文化旅游公司洽谈合作,打造新农村文化旅游项目,通过与村级集体经济合作发展互动等多种方式,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
湘潭市雨湖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李说:“对于村民来说,红色文化与乡村建设的融合是根植于他们心中的终身影响。即使离开红星村和湘潭,也会和外面的朋友讲这里的故事。这是一种微妙的自豪感。”
李表示,湘潭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他希望整合红色旅游资源,把湘潭市的红色旅游景点“串珠成链”,提升品质,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研究项目。
现在最让周道勇担心的是,乡村文化旅游融合的配套设施亟待完善。红星村毗邻湘潭市雨湖区北部,地理位置优越。但是进村的路很窄,交通不方便。展馆前停车场承载能力较弱,团队参观学习经常面临停车难的问题。有村民告诉记者:“现在的农村公路承载不了大量的乘客,大车也进不了村。这是一件紧急的事情。”
“现在我们正在和交通等部门对接,希望尽快解决这个‘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周道勇说。
(记者陈俊帅才代斌)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一个湘中山村和一位新华英烈的故事":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9245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