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7年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制图:沈依灵
“奇葩”保险真假难辨,消费者小心被坑——
互联网保险,别玩“险招”
互联网保险,打个小“嗨”,谨防“挂羊头卖狗肉”的虚假创新
前不久,明星鹿晗和关晓彤公布恋情的消息,粉丝沸腾了。淘宝商家随即开始销售“鹿晗爱情保险”,每单保费11.11元。他们承诺,如果一年后鹿晗和关晓彤还保持关系,商家会双倍赔付,很多粉丝居然还上了保险。
现在的网络世界包罗万象,“奇葩”险种层出不穷:非法贴条险、熊孩子灾害险、扶老人被错保、忘穿秋裤险、照顾厨子险、肠胃险、痘痘险等。保险种类多到你想不到,却做不到。
大部分互联网保险费用不高,便宜的只要1元,“毛毛雨”随便扔;一百多块钱,花了也不心疼。此外,很多险种都提供定制的“套餐”,微信、支付宝都可以转账。由此,“我的保险我做主”这种个性化、非中介化的方式,使其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欢迎。据统计,互联网保险70%以上的用户是80后到90后的年轻人。
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有些互联网保险其实并不是保险!
首先,有欺诈和非法集资的嫌疑。有些险种不是保险机构开发销售的,保单没有法律效力。比如某淘宝店卖的爱情保险,“99元,两年后结婚,赠送婚礼策划,赠送199元礼品;结婚三年,礼金金额已经提高到299元。看起来很甜,但也隐藏着风险。所谓的保单,不过是商家自己打印的一张纸而已。保险卖了,商家就跑了。哪里有礼金可以追?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朱明来指出,目前一些流量平台以保险为名非法集资,或撒高额回报的“诱饵”,或伪造保单骗取消费者资金。这些平台没有保险代理资格。按规定,他们只能为双方提供客户推荐、保险比价等服务,但他们明显是在违规销售。
第二,有赌博性质,“网上保险”可能是网络赌博。前两年有一些正规保险机构卖雾霾险、世界杯遗憾险、宠物怀孕险、股票跌停板险、中秋赏月险。专家指出,这些保险“标的”没有规律可循,定价和条款也没有风险数据支持,与赌博无异。好在这些“创新”都被监管部门及时亮了红牌。
三是商家对关键信息含糊其辞,产品名称不实。部分互联网保险条款不明确,保险机构相关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充分,或夸大理财收益,弱化保险产品性质,或缺乏风险提示。免责和赔偿免责条款含糊不清,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权益。
张猛是北京一家私企的销售人员,他想为自己的孩子买一份健康保险。网上有一个保险项目,400元可以享受一年保费30万元的一般疾病保险保障。他简要阅读了条款和条件,然后办理了保险。今年他的孩子得了重病,治疗和手术花了十几万。当张猛去索赔时,他发现自己投保了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医保报销了近80%的费用,我自己要出24000元。根据条款,保险公司也会免赔1万元,最后只赔我1万元。”回头看条款,找到了现有的免赔额、免赔额等解释,但都是用比较小的字体标注的。“感觉是故意的,让人忽略了这些特殊的解释。”
第四是个人信息丢失或泄露的风险。太平人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有部分公司在与无资质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开展业务。“好像平台是和保险机构的系统对接的。实际上,投保后,保险机构还是要人工导出投保信息,然后通过自己的网销、电子销售或业务员直销来完成投保。这种线上线下脱节的运营模式,无法完全保留消费者的投保轨迹,容易出现销售误导和理赔难的情况。”业内人士担心,如果一些保险公司将客户的私人数据放在公共“云”服务器上,或者自己的信息系统维护不当,会导致客户的个人信息泄露。
专家指出,目前互联网保险刚刚起步,市场发展尚不完善。网络场景定制、小保费、技术应用等“便宜条件”对消费者来说是双刃剑。一方面,退货险、手机碎屏险等基于保险原理科学定价的保险产品应运而生,满足了多层次、多样化的风险保障需求。另一方面,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保险创新”利用网络忽悠、欺骗消费者。虽然每单金额很低,不算“高风险”,但却像金融市场上的“牛皮癣”一样,让人难受。
不仅消费者容易上当,保险行业面临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6年,中国互联网保费收入从106亿元增长至2299亿元,增长超过20倍;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从28家发展到124家。传统保险公司多通过自建网站或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网络平台的“保险热潮”势不可挡,手机保险APP软件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但是风险也潜伏着。
最突出的问题是合作平台方不具备资质,给保险公司“添麻烦”。太平人寿相关负责人指出,这些平台一旦出现集体违约或挤兑等系统性风险事件,将会传导回保险公司,对保险公司当年乃至未来几年的经营业绩和偿付能力产生严重影响。“部分保险公司与合作平台开展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但承保资产较为复杂,风险敞口过大。”该负责人表示。
其次,假保单屡禁不止。保监会近日通报了多起互联网小贷公司涉嫌冒用保险公司名义,搭售伪造的“小额贷款意外责任保险”保单,骗取受害人资金的案件。其中,涉案机构上海腾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资者遍布广东、江苏、河北等省市,投资金额从几千元到十几万元不等。该机构声称其贷款产品由“太平洋保理商”担保,也曾向客户发放过“网上支付账户安全责任险”保单,但太平洋财险从未与该机构合作过。别人造假,保险公司躺着,还要承担“损坏容易修复”的信誉风险。
还有数据定价风险。平安“一账通”负责人认为,由于缺乏相关历史数据积累和应用,互联网保险在创新业务操作上可能会出现较大偏差。“互联网本身的虚拟性也会产生各种‘伪数据’,影响精准定价。”
信息技术安全风险不容忽视,包括员工线上操作不当导致的客户信息泄露、线下服务能力不足导致的声誉风险、非面对面交易导致的疾病保险等法律风险。
“互联网时代,保险经营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打破行业壁垒。风险一旦发生,就会迅速蔓延。”朱铭来认为,保险产品天然具有社会性和公益性,尤其是互联网保险,覆盖面广,每年新增保单超过十亿份,客户群庞大。团体退保和理赔纠纷造成的负面影响将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还会延伸到社会领域。“另外,如果互联网保险总是给消费者一种‘扎眼’、‘不靠谱’的印象,无疑会破坏行业的发展生态,动摇行业的根基。这是行业最大的风险。”朱明说。
强化企业责任,完善协同监管,盯住“黑名单”,用好“大数据”
“互联网和手机app里的保险产品都很奇怪。我怎么知道谁是真的谁是假的?淘宝店卖保险。这个归保监会管还是工商局管?如果不合法,平台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北京某银行员工徐女士认为,互联网保险发展突飞猛进,应加强监管。
2016年10月13日,保监会发布《互联网保险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对虚假陈述、片面或夸大宣传过往业绩、违规承诺收益、保险公司与无业务资质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合作、非持牌机构违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等误导行为进行了警示。
“根据现有的监管框架,只有持牌机构才能销售保险,只有符合精算法律等核心要求的‘保险’才能称为保险,但市场上的情况仍然严重。”业内人士指出,互联网的圈层很广,净化互联网保险市场不能单纯依靠某个监管部门。需要金融、工商、信息等管理部门协同治理。
就保险行业本身而言,业内人士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以“马上就做”:
“在产品开发方面,无论第三方平台提出什么样的‘脑洞’,保险公司都不能屈服于市场份额压力,必须遵循产品开发流程,严格控制保险风险;在经营方面,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加强销售行为管理,确保业务无瑕疵,无重大经营风险事件和声誉风险事件。”朱明说。
太平人寿相关负责人表示,保险机构要坚决停止与不具备业务资质的第三方平台和提供增信服务、设立资金池、非法集资的网贷平台合作。同时,提醒消费者定期在行业协会或官网保险公司查询产品内容,从正规渠道获取产品信息。
“对于核保风险、操作风险、信息安全风险等。,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建立网络安全的‘护城河’。”平安健康险技术中心副总经理邱慧表示,比如对产品定价进行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分析,根据历史、区域、市场、再保险等多维度数据进行精准定价,确保风险可控;对于操作风险,保险公司应通过各种授权、升级和加密系统进行严格的流程和授权控制,确保有限的、授权的内部人员能够进行具体操作;对于外部信息访问,通过应用各种入侵检测、防火墙、加密等技术手段,将敏感数据限制在客户内部,并在事前、事中、事后进行严格的访问控制,确保信息安全。
不久前,顺丰通过扫码让寄件人和收件人“见码不见名”,防止面单上的客户信息泄露。业内人士建议,保险公司还应借助第三方平台,客户信息录入、转账支付等,形成交易闭环。对第三方是不可见的。
监管部门应该如何未雨绸缪?
“前提是鼓励创新,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为互联网保险的健康发展留出空余地。同时,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重点在产品开发、信息披露、信息安全、落地服务、第三方平台等方面加强监管,增强互联网保险业务透明度。”朱明说。
太平人寿建议,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保险领域违法失信行为相关责任主体的信息管理和共享,形成定期通报和公布机制,如互联网保险第三方网络平台黑名单等,进一步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有效隔离其他风险的传导。
另外,目前的行业数据比较分散,分为保险公司、行业平台、前端客户APP导入数据、中端中介、渠道、理赔、通话数据、后端财务收付数据等等,种类繁多且复杂。业内人士建议,应尽快建立大数据平台,统一数据存储和传输的标准,开放不同系统的数据,然后根据不同需求进行数据挖掘,加强大数据在反理赔欺诈中的应用,优化行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基本服务。(屈、)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互联网 保险,互联网保险怎么样":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7847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