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贝壳找房 坑人,贝壳找房垄断的后果

贝壳找房 坑人,贝壳找房垄断的后果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在阿里巴巴因其“买二送一”的垄断行为被罚款182亿元后,58同城董事长姚劲波在社交平台上喊话,呼吁其竞争对手科控股公司(Ke Holdings Inc .)搞“买二送一”,呼吁国家反垄断按照4%的标准对科控股公司处以40亿元罚款。

为了证明自己的言论,姚劲波贴出了两份Ke Holdings Inc .的合同,其中有“自愿与平台合作,期间不为其他渠道提供房源”的表述,也就是所谓的新房项目“专属房源”。

对于的指责,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第一时间澄清,回应媒体称“自成立以来,坚持依法经营,完善合规体系,以技术驱动行业良性发展。”

然而,自那以来,科控股的股价已连续下跌近10%。几十亿市值消失的背后,市场在担心什么?科控股公司不存在垄断吗?同城和姚劲波真的吵着要买房吗?

房产中介市场的水没那么浅。

安居客蹭热点?

“为什么58同城不先管好自己?”姚劲波的宣传很快引起了不同的声音。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姚劲波对即将赴港上市的安居客的“赤裸裸”炒作。

原因是,就在指责科控股公司垄断后,又加了一条安居客的“宣传文案”——“58安居客今年将作为挑战者全面进入新房交易领域,希望良性竞争让行业更公平,让老百姓买房更容易。”

就在几天前,姚劲波领导的安居客刚刚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说明书,计划至少融资10亿美元。

这家成立于2007年的房产信息服务公司,2015年被58同城全资收购,2020年58同城从纽交所退市后被集团剥离。

现在,58同城几乎所有的房产业务都加载到了安居客上,包括新房分销平台安居客+58房产、58爱房、房产SaaS系统桥房科技。姚劲波本人共持有13.5%的股份,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近年来,随着国内互联网流量红利的逐渐枯竭,58同城的营收和市场份额不断流失,急需找到细分和垂直领域,重新树立口碑。

安居客就是这样的尝试。此次在香港上市,其目标是国内领先的房地产中介机构科控股有限公司。

科控股(Ke Holdings Inc .)从链家孵化出来,2020年赴美上市,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和估值,尤其是他创立的ACN经纪人合作网络模式和“房产字典”这个房屋信息大数据库的概念,简直长在了国外投资人的审美点上。

目前,科控股(Ke Holdings Inc .)市值约610亿美元(最高峰时达到900亿美元),Vivanco多了500亿,几乎相当于两个恒大,是我爱我家、我住天下、我住同一个城市、我住同一个地方、我有多套房子市值总和的5倍。

事实上,安居客和科控股虽然都是房屋搜索平台,但商业模式不同。

科控股(Ke Holdings Inc .)主要依靠线上平台和线下门店(链家、德佑、贝壳)的结合,为客户提供可以直接交易的房屋,大部分收入来自交易产生的佣金。

安居客则是纯流量业务,为房东、经纪人、客户提供桥梁,不介入交易本身。招股书显示,2020年,安居客95%以上的收入将来自在线营销服务。

但这一切都是过去式了。

借助此次赴港上市,安居客计划从过去的网络营销服务商升级为开放的房地产信息交易服务平台。这意味着安居客和科控股公司将直接进入对方的肉搏战攻击范围。

还是交通的问题

“双方矛盾的起因是前端的交通纠纷。”景辉智库首席经济学家胡景晖表示,科控股的诞生影响了58的模式。现在两家都成了交易平台,会有更多的“碰撞”。

从历史发展轨迹来看,58同城和链家(现为贝壳)时不时会有一场争斗。

当初58同城做房产信息网站,链家是房产中介。两人仍然合作。链家把房子挂在58同城的网站上,定期向后者缴纳端口费。

可惜,这种“和谐”并没有持续多久。

2018年1月,北京链家和另外两家中介联合向58同城表态。如果对方不制止口岸涨价,该团所有房屋将一并拆除。仅仅三个月后,愤怒的链家就自己创业了。在连锁家族网络的基础上,他们发展并建立了柯控股公司..

科控股(Ke Holdings Inc .)从成立之初就定位为开放平台——不仅允许外部合作伙伴和加盟商进入,个人房东和经纪人也可以发布房源。

用链家创始人左晖的话说,“贝壳要让这个行业从底层烧起来...这是一场根本性的商业变革。”

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一推出就获得了快速发展,也迅速引来了以58同城为代表的其他中介平台的抵制。

例如,姚劲波曾在公开场合指责壳牌“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优先考虑关系密切的连锁店和德佑。2018年6月,58同城与我爱我家、中原地产、21世纪不动产等房屋中介成立“反壳联盟”。

2019年4月,双方的恩怨终于进展到了对簿公堂。

其中,安居客指控科控股公司管理“不当”,侵吞其房屋和图片,要求赔偿9000万元。但是,壳牌也不是软柿子。其以同样理由反诉安居客,向其索赔1亿元。双方拳打脚踢,火药味十足。

一旦壳有定价权,就危险了。

事实上,除了58同城等竞争对手的指责和起诉,自成立以来,关于贝壳是否涉嫌垄断的质疑就没有停止过。

自2021年以来,科控股公司(Ke Holdings Inc .)在中国的一些重点城市,包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郑州和重庆,陆续提高了代理费,从过去的2%提高到3%,其中2%由买家承担,1%由卖家承担(过去为0%)。

这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出1到2个点左右。按照这些地区的房价估算,每单能赚上万甚至更多。

“房产经纪市场集中度越高,房源信息越集中在头部经纪公司手中。房地产经纪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买卖双方的议价能力就越弱。”房天下董事长莫天全在2021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表示。

据业内人士透露,除了二手房存量房市场,贝壳在新房渠道业务上也已经开始对开发商提价,而财报数据显示,过去贝壳在该业务上收取的佣金率在2.77%左右。然而,早在2019年就有消息称,贝壳在部分区域垄断新房营销渠道,并增加新房分销费用。

以北京为例,2017年至2019年,贝壳新房渠道率从1%以下提升至5%至8%,部分项目达到10%以上。

莫天全曾公开表示,近年来,新房二手联合销售模式盛行,部分经纪人利用垄断力量提高佣金,扭曲了新房市场的正常运行。

为了摆脱对现有渠道的依赖,国内领先的开发商正计划建立自己的销售系统。他们尝试通过全国性券商、线上直投等方式扩大获客能力,有的尝试通过并购整合线下小经纪公司,发展自己的中介平台。

然而,社会上对链家的诟病也蔓延到了其租房平台“有家的感觉”。疫情发生后,很多年轻租客表示,因为不方便改租,被迫涨价10%-15%,还有一些附加的“强制条款”。

有消费者质疑:都说互联网降低了沟通成本,交易越来越简化,代理费越来越高。原因是什么?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壳公司最大的问题是他们拥有定价权。“为了成为行业的领导者,获得资本的认可,壳牌一直采取高投入的策略,走向垄断。一旦形成垄断,各方面价格都会上涨。”胡景晖认为,定价权和垄断权越高,风险就越大。

“从行业的良性发展来看,贝壳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胡景晖说。

我们需要反思中介市场的垄断和监管。

招股书显示,2019年,科控股有限公司在GTV市场实现了2.13万亿元的总交易额,已超过JD.COM,仅次于阿里巴巴。是国内最大的房地产交易和服务平台。

赴美上市时,华尔街日报曾评价:“它(Ke Holdings Inc .)不是普通的中介龙头,更像是住宅领域的互联网平台巨头。”

2020年11月1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当时,科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彭永东回应说,“征求意见稿针对的是获得巨大市场份额的大型互联网公司。贝壳刚刚成立两年多,房屋交易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2万亿到35万亿元;2018年市场份额仅为5.3%,2019年达到9.1%。2020年大概会达到12%-13%。”

应该说这个比例并不高,可能很难被认定为垄断。不过,与此前阿里巴巴垄断定义之争类似,有业内专家认为,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成熟,未来房产中介的市场集中度将不断提高,贝壳在技术、资金、流量等方面都有各种优势,被垄断只是时间问题。

也有专家认为,不能简单地把城市的比例算成全国总数,而应该分地区来看。

“房地产交易平台是否存在垄断,应该以各个城市的市场份额来分析,而不是以整个国家被稀释的市场份额来分析。”胡景晖表示,由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区域性很强,主要交易集中在一二线城市,高房价等社会问题也出现在一二线城市。

在这些城市中,科控股公司的市场占有率非常高,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中小中介和消费者“感觉”到贝壳垄断了市场。

“贝壳是否存在垄断行为,需要监管部门调查认定。”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白文喜认为,平台公司做大后,或多或少会存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问题,影响市场竞争秩序和行业进步。

“不正当竞争、霸王条款和垄断行为是有差距的,直接界定企业的垄断行为还不成熟。”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但这也让大家反思如何衡量房地产领域的垄断行为。

“总之,房产中介行业规范确实需要继续摸索道路,包括企业如何合规经营,真正把平台的价值做大。”他补充道。(记者胡雯)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贝壳找房 坑人,贝壳找房垄断的后果":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917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