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贷款知识 > 2009贷款总额(2012年到2016年贷款利率)

2009贷款总额(2012年到2016年贷款利率)

8月金融数据超季节性反弹:信贷多增靠票据 社融多增靠地方债,下面是21世纪经济报道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2009贷款总额

央行9月11日12时40分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同比多增868亿元,环比新增更是高达近1万亿;8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316亿元,环比多增约2.6万亿,双双出现好转。较好的金融数据和外汇市场自律机制专题会议发声共同提振了人民币汇率。

但金融数据也有隐忧。具体而言,社融同比多增的贡献主要来自于地方债;信贷同比多增的贡献主要来自于票据融资,显示银行仍在通过票据融资冲量。展望看,在8月信贷座谈会定调及地方债发行提速的背景下,9月信贷和社融仍有望保持平稳增长。

“8月新增信贷和社融超季节性反弹,反映国内宽信用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回暖,内需修复动能呈现转强迹象。”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但从M1维持低位、票据融资较高看,目前国内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仍不够强,对促消费、稳楼市等政策效果释放需要保持一定耐心。”

信贷座谈会效应

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仅为3459亿元,创下2009年12月以来新低,引起市场广泛关注。8月18日,央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联合召开电视会议,学习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研究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关工作。会议强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要够、节奏要稳、结构要优、价格要可持续。

这次座谈会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货币信贷座谈会,是2022年以来召开的第三次部署信贷投放的会议,此前两次分别是2022年5月、2022年8月。其共同的背景是,2022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导致房地产贷款需求下降,但其他类贷款无法弥补空缺,信贷需求青黄不接,月度间波动非常大,货币信贷会议召开前的一个月往往是信贷低点。

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4月、2022年7月、2023年7月新增信贷分别是6454亿元、6790亿元、3459亿元。

从过往看,在信贷会议召开后,当月、次月信贷环比上月会出现明显的反弹:2022年5月、6月新增信贷1.89万亿元、2.81万亿元;2022年8月、9月新增信贷1.25万亿元、2.47万亿元,主要因为会议召开后,银行尤其国有大行加大了信贷投放。8月18日会议召开后,市场预计今年8月、9月的信贷数据也会出现明显好转。

8月信贷确实出现了明显好转,8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环比新增超1万亿元。同比来看,8月信贷多增近千亿元,显示8月信贷数据超季节性改善。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大幅回升,同比实现小幅多增,显示稳增长政策全面发力背景下,宽信用进程再度提速。从贷款结构来看,8月新增信贷主力来自企业中长期信贷,信贷结构“企业强、居民弱”特征明显。

分项来看,票据融资是8月信贷同比多增的主要贡献力量。8月票据融资增加3472亿元,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同比则增加近2000亿元。

实务中,贴现票据纳入信贷规模,且二级市场交易方便,因此衍生出银行利用票据调节信贷规模的操作。当信贷投放差而银行需要完成信贷任务时,便会买入贴现票据,而当贷款投放充足时,又会卖出票据资产释放信贷额度。票据融资增加较多,显示信贷需求仍有不足,银行通过票据冲量增加了信贷规模。

“企业短期、中长期新增贷款同比均少增,票据融资表现较强,反映上半年企业贷款需求提前透支,同时在贷款利率不断下降的环境下,票据融资偏高,反映目前企业生产扩张意愿仍不够强。”周茂华称。

值得注意的是,8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1602亿元,同比少增约千亿元。居民中长期贷款主要是按揭贷款,居民中长期贷款仍在少增显示楼市较为低迷、居民购房意愿不足。

地方债支撑社融多增

8月社融也出现明显改善。央行数据显示,8月份社融增量为3.1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300多亿元。

分项来看,地方债是8月社融同比多增的主要贡献力量。央行数据显示,8月政府债券净融资1.18万亿元,同比多增8714亿元,主要由于地方债发行增加较多。

去年6月末专项债已基本发行完毕,地方债发行前置的特征非常明显。而今年则有所后置,主要原因是7月政治局会议后,财政政策加力,要求新增专项债力争在9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带动8月地方债发行显著放量。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今年专项债发行2.94万亿元,剩余0.75万亿元待发行。再加上地方一般债、地方再融资债券的发行,9月地方债的发行规模将超过万亿元,而去年同期地方债仅发行约3000亿元。可以预计,9月地方债仍将对社融同比多增构成支撑。

8月表外融资三项中,除信托贷款同比小幅少减外,委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均现大幅少增,对新增社融整体规模产生不小拖累。其中,委托贷款同比少增1700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少增2357亿元。

王青表示,委托贷款大幅同比少增,主要受去年同期公积金贷款支持政策发力造成基数偏高影响;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主要原因是当月票据利率下行,带动票据贴现量增加,而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未明显回暖,企业开票量或有不足。

王青表示,在8月政策性降息落地、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背景下,当月信贷、社融都出现同比多增势头,显示当前“宽信用”进程再度提速,这将为接下来经济复苏动能转强积蓄力量。展望未来,政策面将继续支持宽信用进程,9月新增信贷、社融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同比也都将实现多增。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2012年到2016年贷款利率



物价走低需求愈发不足,这几年经济政策必将出现重大转折。


在财富分配结构无法做出重大调整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向左是经济低增长,向右是ZY财政赤字融资。


1


8月9号,反映企业和居民需求情况的PPI和CPI公布了。不出所料,CPI破0,PPI继续负增长。


面对这一数据,市场出现两派观点:


一派认为通缩已成基本事实,而PMI反应生产还在继续,过剩问题不解决物价还会在0轴附近徘徊;


另一派则认为,核心通胀拐头至同比增长0.8%,PPI跌幅也已经放缓,加之低基数效应(CPI去年9月后回落、PPI下跌趋势还在延续)物价大概率已经触底,接下来物价就会出现像央行几个月前曾说的U型反转。


不管是哪一派都是短期观点,孰对孰错完全取决于8月以后消费能否扩大经济能否搞起来从而抵消眼前经济收缩对物价的打压。


但是针对物价走低反映的消费不足问题,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的CPI波动确实是越来越“乏力”,需求(投资和消费)在下降,经济热度在下降——这必然会倒逼重大经济政策的出现。


下面这张图是中国的CPI走势图。



别看单月怎么样,要整体看,整体看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波峰越来越低,物价走势整体向下,且疫情之后的这几年物价增长水平赶上了2015年(看柱状条形成的簇大小)。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我们通缩,政策借助2001年加入WTO的契机,开启了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物价经济快速起飞;


2008年次贷危机,外需遭遇重创,政策转向国内需求刺激开启了“4万亿”计划,物价起飞经济增速拐头;


2012年到2016年PPI连续50多月负增长、CPI低迷,政策借助“PPP”模式通过房地产将产能部分去化,由此带动物价起飞换来了三年的经济稳增长(降速放缓)。



这一次我们再度面临需求不足的问题,又会出现什么重大的经济政策转向呢?


笔者认为,大概率开启日美模式——财政赤字融资来补贴企业和居民保证经济增长。


严格来说,应该有三种选择。


2


要知道,信用经济时代经济增长跟信用增长几乎是同步的。在我们国内股权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信贷表现为银行贷款,即负债。


现在之所以无法像上文提到的三个通缩时期那样靠刺激内需来盘活经济,主要是因为从2008年开始经济增长几乎完全依托于居民加杠杆,居民杠杆率从2008年的18%增加到现在的62%,杠杆着实加不动了,再加只会聚集更大的风险。


而之所以判断会开启日美模式,主要是因为纵观国内唯一有加杠杆能力和动力的只有ZY财政了。


现在的问题是消费不足让企业的投资也不积极,经济自发收缩的局面必须要借助于第三方来打破。而依靠外需拉动经济早已不可能,它只能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循环辅助选项来用。


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数据,以 2022 年为例,利用信用总量计算得到的中国宏观杠杆率为 279%,其中,ZY政府 21%,地方政府 32%,城投 73%,非城投企业 91%,居民 62%。


ZY财政杠杆率最低。


另外,根据标普《中国企业杠杆率迎来转折点》一文:


由于消费和经济增速下滑,2023年企业杠杆率将见顶,未来三年投资都将保持适度,依靠鼓励民企加杠杆难度有些大。


如此一来稳经济增长的重任就只有ZY财政了。


3


那么赤字预算怎么办?ZY财政加杠杆之后钱用在哪里?


过去我们一直效仿欧盟坚持将GDP的3%视为财政赤字的上限,ZY消费一直很少,如何将赤字率提高不是一个简单地经济问题。


另外,加杠杆之后钱大概率(必须)要用在社会保障等经常性支出上其中有两点原因:


1)投资驱动越来越难以持续。


从2010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长的40%以上都来自投资,而眼下投资收益又在快速降低——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我们的总负债/GDP的比值从2010年的190%上升到2022年的297%,一块钱负债带来的投资收益越来越低。


2)若继续以政府主导投资将使财富分配进一步恶化,且对民企形成挤压。


近日某日本经济学者发文《资产负债表危机:中国经济的三个选择》用数据粗略估计,指出以政府主导的投资已经产生两个负面影响:


其一,投资产生的财富分配格局难以流向民企和居民。


财富分配大致是官方(地方及国企):非官方(民企和居民):债权人(投资者)分别为6:1:3。财富流向居民,内需何以扩张;


其二,聚集了大量“政府隐性担保”的僵尸企。


而僵尸企业为了存活续贷需求压制着利率无法有效地下降,无形中增加了民企的投资成本和贷款获取的难度。


综上,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一条是忍受经济逐渐走低,政策不采取过多的行动,继续针对地方和房企去杠杆,依靠鼓励民企加杠杆、培育新产业来暂时稳住经济;


另一条则是依靠ZY财政加杠杆来缓解地方负债压力,同时将借的钱更多的用在基本的社会保障上间接地降低居民的消费成本,将投资空间留给民企从而完成扩大内需的战略。


现在政策的有效声音很少,但物价走低带来的经济增速下滑势必会倒逼政策做出重大调整。毕竟,“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总目标离不开年化4.6%的经济增长。


这既是一份承诺,也是稳定的必要条件。


总是,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笔者坚信最近几年的经济转型一定会有大事儿发生——经济政策重新调整!


否则......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2009贷款总额(2012年到2016年贷款利率)":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9509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