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贷款知识 > 捷信贷款管理费是什么(捷信现金贷要还服务费的吗)

捷信贷款管理费是什么(捷信现金贷要还服务费的吗)

贷款知识 财经老佛 投稿

捷信招股书暗藏猫腻,利息和手续费对倒难掩高利贷真相,下面是财经老佛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捷信贷款管理费是什么

近期,消金巨头捷信计划赴港上市的消息被热炒,港交所披露的招股书显示,捷信这家公司成立于1997年,贷款业务范围覆盖中国、南亚、东南亚以及中东欧等地区。

中国市场是捷信最重要的业务来源,按照地理区域划分,截至2019年第1季度,捷信集团来自中国的未偿还总贷款规模为133.53亿欧元,占总盘子的比例高达63.9%。

公开资料显示,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于2010年底正式在中国成立,其股东为捷信集团(Home Credit B.V.),后者是荷兰PPF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捷信消费金融公司高层多数为外籍人员。

据相关信息,捷信在中国有超过23.9万个销售点,覆盖逾300个城市,员工约5.8万人。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在中国有5030万名客户,未偿还贷款近134亿欧元。捷信消金在中国的未偿还贷款主要集中于销售点贷款及现金贷款(包括消费贷),并开始推出循环贷款。

据捷信集团今年最新披露的业绩显示,中国区市场已经连续5年盈利,是其增速最快的市场。但近几年来,捷信在国内发展过程中,其涉嫌高利贷、暴力催收等问题被频繁关注,已成为隐患。

1、捷信涉及高利贷、暴力催收海量投诉

在捷信高收入、高利润背后,则是高达上万起投诉。在相关投诉平台,捷信投诉量已达一万多条,长年盘踞榜首。

在众多投诉中,捷信及相关方存在爆通讯录、短信轰炸、恐吓和侮辱性言语、冒充公检法等违规违法的暴力催收行为。

同时,捷信存在变相收取高利贷的问题。

借款人田先生在7月21日投诉,在捷信借款3万元,总共54期,合同显示年化综合利息32%,但是捷信变相收取服务费等额外费用形成高利息,多出来的费用大概是利息的一半。(下图)

蔡女士的情况类似,她投诉称,捷信利用居间费用变相抬高贷款利息,超过法律规定的24%,并且实际还款金额超过高利贷的红线,本人在捷信借款金额22000元,分48期还款,捷信额外收取客户服务费、贷款管理费、客户保障计划手续费、灵活还款服务包费等各种变相费用。经过本额等息折算己经达到近50%的年化利息。

暴力催收、变相高利贷,这都是近年监管严打的范围,属于违规违法放贷,通过大量投诉信息来看,捷信作为一家正规持牌机构,正在铤而走险、打监管擦边球。

2、捷信多起诉讼不被法院支持,涉及高息违规放贷

捷信是法院的民事诉讼案件常客,裁判文书已多达近2300起,大多为借款合同纠纷。

多家媒体之前曾报道,在2019年初审结的(2018)鄂0192民初3650号民事判决书中显示,借款人谷女士在捷信贷款1万元,分36期还清,由于偿还利息过高,谷女士在还款5590元后终止还款,捷信要求除去已经偿还的部分,谷女士还需偿还12265元,其中4450元为利息、管理费、违约金等费用。

法院最终判决并不支持捷信的高息诉求,仅要求借款人按照24%年利率计息还款。不仅利息、违约金等费用由4450元减少到560元,本金也减少近800元。

这在捷信涉及的众多法院判决中并非个案,经过查询,捷信遭遇类似结果的案件概率极高,在近期的判决书中就多达几十起,(2018)浙0106民初8234号、(2018)渝0103民初21159号、(2018)浙0106民初8688号等多起判决中,由于捷信要求借款人偿付剩余借款本金、利息、贷款管理费、月灵活还款服务包费、客户服务费、保险手续费及违约金的请求金额过高,法院都不予支持,要求按照法定24%支付,且超出年利率36%的金额应当抵扣未偿还本息,并在还清日就可以进行结算。

捷信通过打擦边球,规避高利贷红线,从而躲避监管。通过收取各种管理费、服务费及手续费等巧立名目,捷信让借款人很难判断风险,这也导致大量借款人事后感觉上当受骗,进而拒绝还款。

3、捷信招股书暗藏猫腻,数据对调与事实相悖

从上面我们了解到捷信的相关费率远超合理范围,实有变相放高利贷的嫌疑。值得注意的是,捷信的公开融资信息,让这一事实更加清晰。

捷信消金最新的2019年第一期金融债券募集说明书显示,利息并不是主要营收来源,手续费成为最重要来源,手续费主要来自管理费以及各项服务费,2017年这项收入为119亿,2018年的手续费营收直线增长到135亿,占总营收的73%,其利息收入仅为49.6亿。自2016年以来,捷信消金来自手续费的收入占比一直在70%以上,2017年更是接近85%。

而捷信赴港IPO的招股书显示,捷信2018年度利息净收入为32.23亿欧,按最新汇率折合人民币248亿元。同时招股书还提示,中国地区的利息收入占比62.6%,则捷信中国在2018年度利息净收入为近155亿元人民币。同样,手续费及佣金项最后换算为近33亿元人民币。

这与捷信消金2019年第一期金融债券募集说明书中提到的46.9亿利息净收入以及135亿的手续费净收入存在较大差距,但利息与手续费两者相加的总额又相近。

不难发现,捷信招股书中想要隐藏的正是高额手续费这块灰色收入。捷信真实的营收主要来自高额手续费,而不是利息。这正是捷信被诟病高利贷的主要症结。

事实上,最近几年,捷信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其涉嫌的高利贷问题频繁被大众所关注,在相关投诉平台有过万条投诉,长期居于前列。

早在2013年,捷信就被央视《经济半小时》曝光,捷信给大学生放贷年利率超50%,涉嫌高利贷。此外,在给大学生办理分期贷款的过程中,还帮助借款人造假来获得贷款。在大学生无法偿还贷款时,进行暴力催收。

同时,还有不少借款人表示,捷信还强制借款人购买保险,在强制购买保险后,并未收到保险合同。关于保险手续费在上面我们提及的裁判文书中也包含在高额费用之中。

通过大量用户对捷信的投诉以及上面几份公开数据对比来看,不难发现,捷信的主要盈利点在手续费,而且隐蔽性极强。外资背景的捷信消金在中国展业近十年已然收获巨额利润,背后则是海量中国用户承受变相高利贷。

不管是利息还是手续费,成本都是由用户来付,用户才是消费金融机构的生存之本。捷信通过隐蔽的营销策略,拿到大量用户同时,也备受投诉诟病。

当越来越多的用户明白真相的时候,捷信的隐患也将越来越大。

捷信现金贷要还服务费的吗

需要钱的地方就有江湖,乱象也随之显现。

对囊中羞涩的人来说,这样的广告一定令你心动:“0首付、0利息”“分期付款,月付99起”“分期购车,轻松无忧”……通过分期付款,不仅能上培训班,还能买手机、摩托车、家电等消费品,用较低的成本撬动消费,看起来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9.7%,对经济的贡献率从去年的58.8%提升至77.8%,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要的动力,消费金融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火热的市场背后亦存在一系列隐忧,《IT时报》记者调查发现,火爆的消费金融市场背后,隐形收费、信息不透明、征信混乱等等乱象皆有,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套现的工具。

乱象调查

线下商户和业务员一起“设套”

去年刚刚上大学的石鹏(化名)一直想买手机,今年3月,当他路过扬州市一家手机店时,被门口“0首付0利息,比网上还便宜”的广告词吸引进店,在挑选了一部小米MIX 2后,为他办理分期的捷信分期业务员才告诉他,首付还是有的,需要400元,尾款分10期付款,每月还款359元,石鹏同意了。等到实际还款时,石鹏才发现自己要还382元,“多了22.39元,名为灵活保障服务费,再仔细一算才发现,我的小米MIX 2总价是4220元,但官网同样的机型和配置只要2999元。所谓的0首付0利息在哪里?价格比网上优惠在哪里?”石鹏觉得自己被广告骗了。

石鹏告诉《IT时报》记者,因为自己是学生,第一次办理分期时并没有通过,捷信的业务员让他换了一张银行卡重新申请,并要求他向核实的客服人员隐瞒了自己的学生身份。自“校园贷”被禁之后,向大学生提供分期贷款是监管方严格管控的领域。

河南的李乔则被线下商户和马上金融的业务员一起“坑”了。去年,他在一家电动车行买了一辆组装电动车,标价是2498元,车行老板说,只要付1498元就行,剩余的1000元,只要李乔在车身上贴一年广告就可以抵掉。本以为是好事,可在李乔拿出身份证和银行卡后,驻店的马上金融业务员却立马给他办理了马上分期业务,给车行发放了贷款4255元。

李乔发现不对劲并提出质疑后,业务员却说这只是走流程,每期的还款会由车行来还。开始的四个月,车行确实在还款,2017年12月车行关门,还款自然也没了下文,李乔身为贷款人,开始被催收,征信也受到了影响,“客服在电话回访时承认是业务员违规操作,借款4255元,月供493.32元,分12期一共要还5919.84元,车行只还了4期,现在我已经帮车行垫付了第5期贷款。”如果继续还下去,最终,李乔要为这辆电动车支付5444.56元。

2017年被誉为消费金融的风口,由于线上P2P、现金贷监管趋严,线下有实际消费场景的消费分期金融,因为能够满足未能获得银行服务的长尾市场用户的金融需求,生意变得日益红火。然而,投诉也接踵而至。记者在网络上搜索“消费金融、投诉”,相关投诉网贴不计其数,有的消费者称自己在不知情下“被分期”,期间业务员未向消费者出示借款协议、消费者未接到任何确认或回访电话、也未进行任何签名;有的消费者在还款时才发现,突然多出很多非必需收费服务,如寿险计划、灵活还款服务等;还有的消费者一开始说的是分期12期,后来却莫名变成24期、36期。

线下分期沦为套现工具

“线下分期成本高,风险也大。”一位消费金融平台从业人士告诉《IT时报》,推广线下分期的成本有商户佣金、销售佣金,销售代表难管理,进而滋生了套现。

今年 5月,依然在继续还款的小戴在多个渠道投诉捷信,用他的话说自己是“被骗套现”。2017年12月20日,因为急需用钱,小戴拨打了小广告上的贷款中介电话,却被中介从温州市带去瑞安市的一家电动车店办理了捷信分期,“我说我是办贷款不是办分期,业务员说贷款都是这么操作的,后来才知道这种方式叫套现。”

通过“分期购买”一辆摩托车,捷信业务员为小戴办理了8000元的贷款,中介收取1200元中介费,业务员收取2000元押金,小戴实际只拿到4800元,业务员解释说只要小戴按时还款4期,就可将押金退回。今年5月,小戴还满4期后,希望要回押金,却发现电动车店已经关门,中介和捷信的业务员也都把他电话拉黑。

在小戴的捷信App里显示,这款“被购买”摩托车总价12800元,首付4800元,贷款本金为8000元,小戴需每月还款518.65元,共还24个月,这意味着小戴最终需要还12447.6元,可他实际只到手4800元,相当于259.3%的年利率。

不管是线上QQ群还是线下小广告,“套现”都是高频词,不少线下分期店甚至沦为非法套现的“乐园”,就连花呗也不胜其扰。蚂蚁金服相关人士告诉《IT时报》记者,帮别人套现并且收取手续费属于犯罪行为,套现者很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被不法分子利用,花呗也在打击一切套现行为,参与套现的商家一经发现立刻终止合作,参与套现的用户将被终生取消花呗的使用资格,甚至会影响用户使用其他互联网金融产品。捷信则回应《IT时报》记者,关于套现,平台也是受害者,对此深恶痛绝,平台会严加管理,发现一个处理一个。

记者暗访

身份证信息错误一样能贷款

进入线下的消费金融平台果真“陷阱重重”吗?《IT时报》记者决定做一次“小白鼠”。

5月20日,记者来到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的一家迪信通(06188),店内分期的标语遍地开花,从大门到展柜内每一部手机的支架上,“0首付、0利息”的宣传随处可见。据现场的捷信业务员描述,仅3000元以下的手机可以享受0首付待遇,但仍需支付部分利息。

记者提出要购买一部128G的华为荣耀V10,店内标价为3300元,业务员称首付为20%,分12期偿还,一年后支付的总额大约贵出四五百元,非常合算。更划算的是,如果消费者在3个月内结清所有贷款,总费用只比原价多出200块,但要购买每月15元的灵活还款服务包。按照贷款流程,消费者只需出示身份证和储蓄卡即可,“捷信和各大银行都有合作,只要身份证查下来你的征信报告没有问题,哪怕储蓄卡里没有钱也能贷得下来。”

按此计算,如果要购买这部手机,记者需要首付660元,但此时业务员又改口称,自己等级较高,可以帮记者降低额度,记者只要付500元首付即可,剩余2800元可做贷款。

但这些信息都是业务员口头说明,并没有提供一份真正的合同样本给记者。随后,业务员让记者填写了一份包括个人、家属、紧急联系人、公司等信息的消费金融申请表,便开始在iPad上办理贷款申请,除了中途给记者看过一次录入了商品总价、贷款每月还款额和分期期数等数字的界面,再没有和记者核实过其他个人信息。

随后记者收到一条短信验证码,显示“将验证码提供给捷信销售代表,表明您已阅读并确认授权书”,但业务员仅仅向记者索要验证码,并未给记者看过任何授权书,而且在业务员为记者拍照并完成后续信息录入后,整个贷款流程便结束了。直到此时,记者才看到了一份完整的个人贷款申请合同。

漏洞百出的贷款申请表

当记者认真审阅这份合同时,发现其中存在诸多虚假信息。

首先是商品,记者订购的是荣耀V10,但表格上的商品型号一栏却写着华为Nova 2s。其次,在借款人基本信息中,记者的教育程度一栏填写的是高中,身份证签发机关则是珠海市公安局金湾分局,这些内容都与事实不符,但业务员在填写过程中没有和记者确认过上述信息。

业务员称当记者将短信验证码反馈给他时,合同就已生效,可在这个所谓的生效时刻,合同尚未填写完毕,事实上,当业务员在填写个人信息、购买商品、贷款利率等在内的大部分内容时,虽然记者就在旁边,但业务员没有与记者做任何核实。

根据记者最后才拿到的这份合同说明,2800元的尾款分12期偿还,每月还款281.29元,月贷款利率1.750%,月客户服务费1.250%,折算年化综合息费率36%。记者咨询客服后得知,还款采用等额本息方式,实际最终还款3375.48元。

5月30日下午,记者以信息错误为由向捷信客服申请终止合同,被告知自己的合同状态显示为等待签署状态,贷款还没有生效。客服表示,既然申请人还未签字,10天后合同将自动取消,但倘若业务员使用申请人发送的验证码进行确认签署操作,就可以令合同生效。如果取消合同,需要记者直接联系办理合同的业务员。但是,当记者致电捷信业务员要求撤销合同时,业务员又将记者踢给了客服,并拒接记者电话。

5月30日晚,记者收到短信,“贷款申请已失效”。

《IT时报》记者另外还走访了地处上海市西南郊的松江区新桥镇,一条街上的绿源电动车、爱玛电动车、雅迪电动车等店铺都有分期购车服务,虽然门店的宣传广告上都写着“0首付,0利息”,但多位店老板告诉《IT时报》记者,购买金额在1000元以下才能0首付0利息。“分期公司不是做慈善,当然要收利息赚钱,1000元以下没有利息,也无首付,但电瓶车没有1000元以下的。”“我先把电瓶车价钱抬高,然后带你去分期,也能给你做到0首付0利息。”“这些宣传只是先吸引你们进店,你们选好了车再谈首付利息具体是多少。”上述店老板给记者分析了各种“奥妙”。

深度阅读

高收益覆盖高风险

从野蛮生长到强监管推动下的合规发展,P2P、现金贷转型的主流道路是大额分期、线上分期商场、线下消费金融等。

“相较线上模式,线下场景的很多操作流程、细节并不那么公开透明,所以猫腻乱象实属正常,也的确比较难去监管和约束,一般只能通过实地暗访、突击抽查等方式来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网贷之家CEO石鹏峰告诉《IT时报》记者,消费金融场景主要集中在客流量大、相对容易标准化的消费场景,比如家具家电、3C产品等,但是线下场景需要较多的人力介入,运营偏重。

一张身份证、一张银行卡就能申请消费分期属于行业发展早期的粗放型模式,通过高收益覆盖高风险,平台对于风控的环节比较弱甚至是缺失的,但随着行业发展成熟、监管要求细化严格,这种模式一定会在市场上逐渐消失,而线上线下也并非完全割裂,可以利用线上的技术和信息化帮助线下服务更加标准化和透明化。“这样既便于业务的拓展和管理,也利于行业的有效监管。”石鹏峰说。

对于上述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捷信的工作人员告诉《IT时报》记者,捷信在中国有几万名销售人员,23万个POS点,公司也在通过抽查、暗访的方式尽量避免个别人员的违规行为。“我们与商户间有严格的合同条款,对于办单人员也有约束规范,发现违规绝不留情。”在捷信官网也确有0首付0利息的“006”产品,该产品的贷款金额为1000元,首付最低0元起、0费率、分6期还款。另在适用于手机类、个人电脑、家用家电、摩托车等品类的“捷信随心贷”商品贷产品价目表上,记者也看到从1000到10000元的价目表,从11期到24期不等,折算年化综合息费率均在36%。

36%是条红线,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 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 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

收到记者反映后,捷信连夜展开调查,截至记者发稿,小戴收到了业务员退还的3000元(押金+利息补偿),他准备赶快将贷款一次性还掉,“以后再也不做这样的事了”。

对于马上金融是否与车行有合作关系及马上金融的风控、征信等问题,截至发稿,记者仍未收到回复。

根据21CN聚投诉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投诉量爆发式增长,全年共计2.7万件,占投诉总量的32.4%,成为2017年第一大被投诉行业,而解决率仅37.3%,行业排名倒数第3。

记者观察

站好风口,不要被“吹歪”

5月28日,上海银监局开出罚单:中银消费金融因存在以贷收费的行为,被上海银监局予以警告,并罚款138.68万元。去年以来,监管机构加大了对消费金融公司的监管力度,多家公司被处罚,马上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便因分别违反《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被人民银行罚款39万元和10万元。

消费金融公司是普惠金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长尾用户,解用户燃眉之急本是好事。很多创业型公司,也将自己创业的领域锁定在这片蓝海。有报告指出,预计到2020年消费信贷总市场规模将达到45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8%。如果住房按揭等中长期消费贷款需求占比维持稳定不变,按短期消费信贷占总消费信贷比例保持在21%-22%区间内,预计2020年短期消费信贷将接近10万亿元。

万亿的市场自然受资本青睐,2017年底以来,多家消费金融公司进行增资,先是捷信获批注册资本从70亿元增至80亿元,之后招联获批增资至28.6亿元,中邮也获批注册资本由10亿元变更为30亿元。4月26日,马上金融发布公告,计划增资20.04亿元,增资后马上金融的注册资本为40亿元。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有些平台在和商户合作时,将目光盯在获得更多客户和更多收入上,对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消费者成为这个链条最弱的一环。

一位不愿具名的消费金融平台从业人士对记者暗访时信息填错却能申请分期贷款的经历并不惊讶,据他透露,只要能凭借身份证及银行卡评估客户的真实性、还款能力即可,这两项条件没有问题,其他信息错误也无可厚非。对于分期贷款中的“隐形收费”,上述人士指出,隐形费用都有不同的服务主体,比如,金融机构只收取利息,服务费则给地推公司。这些会在合同中表明,但更多时候,业务员不介绍,用户也不知道要看条款细节。

随着市场渐热,投诉、维权不可避免会出现,当这些人群越聚越多时,消费金融也很可能像校园贷、现金贷一样,监管由点到面逐步从严,“暴利”将一去不复返。

本文源自IT时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捷信贷款管理费是什么(捷信现金贷要还服务费的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9005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