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银行内部培训:如何说服计划提前还贷客户用于投资理财引争议,下面是就这样重新开始吧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银行贷款能用于投资吗
南京银行内部培训:提前还贷用于投资理财的合理性探讨
在金融行业中,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和协商一直都是至关重要的。最近,南京银行内部培训探讨了如何说服计划提前还贷款的客户将资金用于投资理财。这一议题引发了一些讨论,涉及到了金融决策的复杂性和合理性。
首先,值得强调的是,提前还贷款并将资金用于投资理财并非绝对合理或不合理,而是取决于个体客户的具体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在某些情况下,提前还贷款可能是一个聪明的财务决策。这可以降低贷款利息支出,缩短还款期限,有助于长期财务规划。然而,在其他情况下,客户可能需要更多的流动性资金,以应对紧急开支或未来的需求。因此,银行内部培训的目标应该是教育客户,让他们能够明智地评估自己的财务状况,以便做出适合自己的决策。
其次,金融机构需要遵循道德和法律规定,确保为客户提供真实和明确的信息。客户提前还贷款用于投资理财需要明确了解风险和回报,并充分知晓潜在的损失。银行内部培训应强调透明度和客户权益的保护,以确保客户做出的决策是基于充分的信息和自愿选择。
最后,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合理沟通是至关重要的。客户的财务目标和需求可能各不相同,银行需要倾听客户的意见,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同时,银行也需要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和财务目标来制定相应的计划。
提前还贷款用于投资理财是一个需要审慎考虑的决策,它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取决于客户的具体情况和目标。银行内部培训的目标应该是为客户提供知识和工具,以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金融决策,而不仅仅是推动一种特定的选择。最终,金融决策应该是客户根据个人情况和目标做出的,银行的责任是提供支持和指导,而不是强加一种选择。
怎么确定贷款是否用于投资
林毅夫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之所以举办“CCER中国经济观察”,就是要把它当作中心成立十周年之后走上新台阶、对社会作出新贡献的主要载体。我们一定会尽最大的力量把它做好。
一、通货紧缩难以避免
中国1998—2002年物价指数持续下降,出现经济学定义上的通货紧缩。2003—2004年从表象上看似乎走出通货紧缩,因为2003年的零售物价指数的增长率是-0.1%,而2004年就变成2.8%。但是如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就可以发现通货紧缩背后的原因并未消除。
零售物价指数中的商品有16类。2003年物价上涨的商品只有4类:金银珠宝、印刷品、食品和燃料。其中金银珠宝价格上涨是因为1998年以后利率太低,不少居民改持金银珠宝保值。印刷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小,而且在价格指数中所占比重非常小,所以影响不大。比较有影响的两类商品是食品和燃料。食品价格上涨是连续几年农产品减产造成的,农产品供不应求。燃料价格上涨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城市里现代电器尤其是空调增加得非常多,二是2003年时高耗能行业投资加快,对电力的需求增加。再加上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就导致了燃料价格上涨。其他12类商品主要是制造类产品,他们的价格都在持续下降。
2004年价格上涨的商品除了上面4类又增加了饮料和建材2类。饮料价格上涨是因为饮料以农产品作为原料,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饮料成本上升,进而推动饮料价格上涨。建材价格上涨是因为2003年和2004年投资过热,建材需求增加。重要的是其他10类产品价格持续下降。
燃料、能源是上游产品,其价格上涨已经持续一年多。按照一般判断,燃料、能源的价格上涨应该会传导到其他产品。但是我们没有看到这种传导机制,其主要原因是供大于求即生产能力全面过剩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2005年上半年各类商品的价格走势延续了2004年的格局。以后会如何变化?如果原来价格上涨的商品出现价格上涨幅度趋缓甚至下降,那么就会陷入通货紧缩。2004年以来价格上涨的6类产品中,金银珠宝和印刷品的价格可能还会继续上涨,但是这两类商品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中占的比重非常小,所以影响不大。农产品方面,2004年农业大丰收,粮食产量增加了770亿斤,是有史以来最高的单年度增长。2005年上半年农产品尤其是粮食还在继续增长。历史经验表明,只要农产品产量连续两年增加,那农产品的价格就会面临下滑压力。我估计2005年农产品加上食品的价格顶多会持平并很有可能下降。上游的农产品价格下降还会造成下游的饮料价格下降。建材方面,其价格一定会下降。一方面是因为宏观调控取得成果,投资增长有所降低;另一方面是因为2003—2004年的建材行业投资现在形成生产能力。这样建材需求增长的速度要比供给慢很多,建材价格一定会下降。燃料方面,从国内需求看,有导致价格向上或向下两种因素。对电气用品的需求特别是对空调的需求还将会增加,但是高耗能行业的开工肯定会放缓,同时,国内在电力等方面的供给能力会增加很多,因此我预计国内的燃料需求和供给趋于平衡。在国际上,油价应该会维持在高位,但仅仅是维持,而不是继续上涨。即使国内会通过价格调整来消化高价位的油价,即使2005年燃料价格的上涨幅度高一点,但是独木不成林,难以抵消其他15类商品的价格下降。我判断2005年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和2006年第一季度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会出现负值即通货紧缩。
二、通货紧缩下经济仍会高增长
中国出现通货紧缩并不像国外出现通货紧缩那么可怕。国外只要出现通货紧缩,国民经济一定会是负增长、零增长或者接近零的增长率,造成失业等很多问题。中国不会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通货紧缩的形成机制不一样。国外的通货紧缩是由于泡沫经济破灭导致的财富效应引发消费需求下降,生产能力过剩,进而投资下降,经济出现负增长。不论是在1998年还是明年,中国的通货紧缩都不是因为泡沫经济破灭造成的,而是因为前期投资过热,投资增加的幅度比消费需求增加的幅度更快,生产能力过剩,进而价格下降。中国的通货紧缩过程中没有财富效应,消费需求增长基本上不变。1998—2002年消费增长年均6.6%,而1978—1998年消费年均增长7.1%,通货紧缩时期的消费增长率仅比历史平均水平下降了0.5%。2005年消费将继续增长,而且相比1998年,还有几个利好因素,比如2004年城市和农村的收入增长都比较快,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7%,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6.8%,后一个数字是1997年以来最高的。2005年上半年,收入增长仍然维持高速,在城市是9.5%,在农村是12.5%。由此可以预计,2005年和2006年的消费增长将维持在7%甚至会更高一点。
投资方面,通货紧缩意味着生产能力全面过剩,这对于民间投资会有一定影响。但是中国处于发展中阶段和转型阶段,具有三个方面的有利因素:第一,中国处于工业化早期,产业升级、进口替代的空间非常大;第二,每个产业的内部调整的空间也非常大;第三,地方政府对投资非常积极。由此我判断2005年的投资增长率至少达到20%,2006年的投资增长率至少15%。
如果2005年的消费增长率是7%,投资增长率20%,那么经济增长率将达到9%甚至更高一点。如果2005年消费增长7%,投资增长15%,那么经济增长也不会低于8%。因此,尽管出现通货紧缩苗头,我对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稳定增长仍然很有信心。
三、通货紧缩的解决之道
通货紧缩长期持续下去对经济不利,应当解决,但是也要避免“一放就活,一活就乱”,尤其是不能通过放弃贷款审批应有的审慎原则来刺激投资需求的增长。2005年上半年,新开工的投资项目是八万多个,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万个,仅6月就同比增加了2.4万个,新开工项目集中在6月。同样,2005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只同比多增240亿,增加得不多,但6月同比多增1832亿,6月的贷款增加非常快。6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653亿,而4月1420亿,5月1078亿,也就是说6月的贷款增加是5月的4.3倍,是4月的3.3倍,存在突击放款的现象,而这些贷款都是用来支持投资的。尤其是6月贷款增加4653亿,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单月贷款增加超过4000亿的只有两个月份:2003年6月和今年6月,2003年6月是投资高度过热的时候。如果用贷款支持投资、启动市场,容易造成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导致生产能力过剩情况更加严重的后果。
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启动存量需求。最大的存量需求在农村。限制农村消费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收入,一个是基础设施。其中收入是主要原因,但基础设施建设同样重要。我的建议就是,利用通货紧缩时期需求相对于供给不足的状况,解决农村消费不足的结构问题。具体的措施就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运动,将为了应对通货紧缩而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向农村倾斜,多投资一些和生活、商业流通、文化有关的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这会带来三方面的好处:第一是启动农村实际上已经有的购买力,消化现在的生产能力;第二是增加农民就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形成良性循环;第三是缩小城乡差距。
除了上述措施,从长期来看,增加农民收入才能真正增加农民的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解决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这牵涉到增长模式的转变,还是应该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限制有市场准入和金融两个方面。现在市场准入的限制少了,但是金融方面的制约还是相当多的,应该多发展能为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尤其是地区性中小型金融机构。
四、人民币汇率改革
7月21日,政府实行新的汇率政策,一方面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8.27到8.11,人民币升值2%,幅度很小;一方面“恢复”有管理的浮动制度并“参考”而不是“钉住”一篮子货币。这次汇率改革是否能够达到政府所期望的目的,即人民币汇率不再成为一个很大的国际政治问题或经济问题,关键在于中国能否不像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那样进入短期内快速、连续升值阶段,而是像1994—1997年的那样小幅度的、长期的缓慢升值,当然,这取决于能否打消国际货币投机的压力。如果能够打消货币投机的压力,这次汇率政策改革就是成功的。
中国1994年推行了汇率并轨,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时是8.7元人民币兑1美元。到1997年时,就逐步升值到8.27左右,四年时间升值5%。在最新的这次汇率政策改革之后,汇率能不能延续这种根据贸易、价格对比等实际情形而逐渐小幅调整的模式?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解释人民币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国际上关注的问题。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汇率管理体制,一个是汇率水平。汇率管理体制方面,中国本来在1994年之后实行的就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以后亚洲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国际上的投机力量也预期中国人民币会随之贬值,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毅然承诺不贬值,因此人民币汇率就固定在有管理浮动的低限。2002年以后,国际投机力量又预期人民币要升值,而中国政府同样没有屈从这样的压力,人民币汇率就固定在有管理浮动的上限。因此,只要投机的压力消失,人民币汇率自然就会恢复到原来的有管理的浮动。
1999年以后的贬值压力来自于东亚金融危机,而这次的升值投机有政治上和商业上两方面的原因。政治上,日本政府最早提出人民币币值低估,输出通货紧缩,造成日本经济困难。实际上中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上比重是很低的,即使全部白送也不会变成国际上通货紧缩的来源。后来美国政府给中国施压,他们认为,人民币币值低估给美国带来贸易赤字,造成失业率增加。但是人民币升值既不会解决美国贸易赤字的问题,也不会增加美国就业,因为中国和美国生产的不是同类产品,中国卖给美国的是美国没有比较优势因而不会生产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这些都是政治上的升值压力。商业上,人民币升值压力没有真正的经济基础。中国各个年份的贸易顺差是1996年122亿美元,1997年404亿美元,1998年435亿美元,1999年292亿美元,2000年242亿美元,2001年226亿美元,2002年305亿美元,2003年255亿美元,2004年319亿美元。可以看出,国际上投机人民币贬值的时候恰好是中国贸易顺差比较大的时候,而投机升值时是贸易顺差相对较小的时候。这说明不管是投机人民币贬值还是升值,原因不在于人民币偏离的均衡汇率。如果采用顺差相对于GDP的比例,形势将更加明显。我不敢说现在的人民币汇率就是均衡汇率,但从贸易顺差占GDP的比例很小的现象来判断现在的汇率和均衡汇率的差距应该不大。
既然如此,为什么国际金融界还会投机人民币升值?表面原因是国际上有一大笔热钱。东亚金融危机之前,这笔热钱流到东南亚,造成股市泡沫、房地产泡沫。东亚金融危机之后,泡沫破灭,国际热钱流回美国,助长了互联网泡沫。互联网泡沫破灭后,这些热钱又要寻找新的出路。中国这几年经济增长一枝独秀,成为一个诱人的目标。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根据过去经验,只要美国政府对哪个国家的汇率施压,哪个国家的货币就会在短时间内巨幅升值,使得国际炒家认为机会难得。
如果现在的汇率低估了20%—30%,大幅升值对中国经济终究有利。但是有研究认为现在的汇率即使低估,顶多也只有2%—3%,不会超过5%。在币值低估2%—5%的情况下升值15%—20%对中国经济必然不利,并且对美国也是不利的。这和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的情况不同,日元升值对于美国是有利的,因为当时日本的发展水平和美国比较接近,他们的产品和美国产品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的竞争,然而中国和美国完全是互补的:中国人均收入1300美元,美国3.6万美元;中国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国生产的产品美国不生产,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很大是原来东亚国家和地区出口到美国的产品转移到中国生产,中国并没有挤占美国产品的空间。人民币升值以后,美国不是以比较高的价格继续从中国进口就是必须从其他国家进口这些产品,而其他国家的产品比中国现在的价格贵。不管是前者或是后者,美国贸易赤字会更大。
美国过去对于中国施压是因为选举的需要,将中国当作泡沫经济破灭以后经济疲软的替罪羊。我相信,美国政府主要负责人了解人民币升值对于美国是不利的。经过中美双方的充分沟通,加上美国现在没有马上面临的选举压力,我想美国政府目前并不会对人民币施加压力。由于国际上的人民币投机没有真正的经济基础,只要美国政府不施压,国际上对人民币的投机就会在赚不到钱的状况下自讨没趣地走开。由于中国资本账户不开放,投机人民币的交易成本特别高。投机人民币需要通过代理人以隐蔽的方式进行,每年需要付出5%左右的手续费。在有管理的浮动利率制度下,按照经济发展的正常状况,我估计人民币每年仅升值1%—2%。只要人民币不巨幅升值,投机者就是亏本的。在人民币大幅升值对美国不利的情况下,美国政府不至于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人民币投机的压力就会消失,中国就会恢复1994年开始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根据贸易、经济情况进行适当的小幅度的升值或贬值。
[1] 中国经济观察第2次季度报告会(2005年7月30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银行贷款能用于投资吗(怎么确定贷款是否用于投资)":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8863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