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预定利率3.0%时代,银保渠道卖得怎么样?,下面是经济观察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保险公司保单贷款利息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汪青 8月31日午间,上海某股份制银行的客户经理小文便开始挨个给客户发送推介信息。
具体内容是,“XX女士/先生,上午好。我们行今天接到通知,9月1号开始所有定期存款利率都要下调。三年期定存利率应该会从当前的2.9%下降至2.65-2.75%。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您手头闲置资金五年以上不会使用,推荐您购买储蓄性保险。目前我们行主要销售的是预定利率3.0%的增额终身寿或者是预定利率2.5%的分红险以及保证利率2.0%的万能险。如果有需求,欢迎随时和我联系。”
据小文回忆,在“炒停售”的一波波营销以及存款利率一再走低的多重因素影响下,预定利率3.5%的增额终身寿在6月和7月简直卖爆了,特别是在7月最后一天,有一位客户直接买了一百万。那段时间,很多客户都是在看到推介信息后,便主动咨询前来购买。
进入8月后,随着预定利率3.5%的增额终身寿全面下架,新产品承接现状如何,哪些保险产品成为银保渠道推荐主力?
新产品承接现状
今年6月,国有大型银行相继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存款利率彻底告别“3时代”。与此同时,资本市场波动以及银行理财收益跌破净值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消费者在诸多不确定性中将寻找安全资产的目光转移到保险行业。
随着预定利率3.5%的产品在7月末陆续下架,各家保险公司陆续完成产品切换,新产品陆续到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接棒”保险产品主要分三类:预定利率3.0%的增额终身寿险,采取保证收益模式,保额一般随保单年度以3.0%的速度递增;采取“保证利率+浮动收益”模式的分红险,预定利率2.5%,消费者收益由保证利率和保单红利组成,但保单红利具有不确定性;金险+万能账户,也是“保证利率+浮动收益”的模式。
预定利率下调,主推产品随之改变,作为保险销售重要渠道之一的银行,目前销售情况如何呢?
“最近相对前阵子是不太好卖了。”上海地区某大行理财经理毛先生对记者表示,毕竟预定利率在短期内有明显的差距,客户心理上还需要时间再适应。好在这两天银行存款挂牌利率再度下调,且其他理财方式收益波动较大,预定利率3.0%的增额终身寿还是有部分客户会考虑。此外,目前在售的分红险也能承接部分客户的需求。
毛先生在推介产品时也会向客户着重介绍购买新产品除了有银行的积分积点权益以外,还可以享受到额外的健康服务权益。对始终不满意的客户,毛先生则推荐这部分客户选择先短期定存,等到明年“开门红”时购买性价比更佳的年金险产品。
毛先生还透露,他所在的银行对于储蓄性保险的销售话术也有所要求,必须提示客户,“长期投资的理财类保险产品,对于短期内资金有使用需求的消费者,不建议购买。若短期内退保不仅没有收益,还可能亏损本金。”
小文认为,当前银行存款五年期利率为2.5%左右,十年期国债为2.7%。在国内利率水平不断走低的情况下,预定利率3.0%增额终身寿相对于其他理财方式,不仅将预定利率写进合同,绝对保本保息,同时整体收益也不错。既然已经错过了3.5%,不妨考虑一下3.0%。另外分红险也是不错的选择,预定利率2.5%,但是会有浮动分红,按照历史表现大概收益率也可以达到3.8%到4.2%,如果想要搏一搏,可以选择配置一些。
首先如何换挡
在过往代理人渠道“人海战术”逐渐失效下,银保渠道由于天然具备客户基础更广、销售场景更多元等优势,逐渐成为各家保险公司寿险销售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银保渠道的布局上,各家保险公司也有所差异。比如,中国平安于2020年启动银保渠道改革,深化与平安银行的独家代理模式 “新优才” 队伍;太保寿险则持续拓宽多元渠道布局,深化网点经营。
根据A股五大上市险企2023年中报业绩显示,银保渠道新单保险上半年实现1275.12亿元,同比上涨40.32%,整体表现亮眼。
其中,平安寿险及健康险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28.2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74.7%;太保寿险银保渠道规模保费收入221.45亿元,同比增长7.7%,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305.0%,新业务价值占比同比提升12.7个百分点;人保寿险银保渠道原保险保费收入为443.37亿元,同比增长12.9%,实现半年新业务价值10.52亿元,同比增长333.1%;新华保险银保渠道上半年实现保费收入368.30亿元,同比增长18.1%。
对此,太保寿险总经理蔡强在中国太保2023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从整个新银保的价值贡献来看,中国的银保业务应该开始进入了2.0时代,也就是银行和保险公司战略合作进行长期、以客户为中心的整体价值创造形成客户、银行、保险公司“三赢”的局面。
中国平安首席运营官付欣在2023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平安三年半坚定深入的寿险改革,以及客户需求向好,平安的保险+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力,共同驱动代理人及银保渠道的新业务价值强劲增长,渠道综合实力和渠道多元化能力大幅增强。银保渠道发展达到了19.7%,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前景非常可期。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未来将如何保持增长势头呢?
蔡强认为,即使产品利率从3.5%切换至3%,但在中国长期利率下行的大环境下,老百姓储蓄财富依旧是刚需,不会导致产品销售出现断崖式下滑。太保寿险下半年将关注产品的优化和升级,分散产品的集中度,从增额终身寿产品为主转变为以客户需求为主的“财富”、“健康”、“养老”的金三角产品。并于近期已经升级重疾产品,下一步将重点开发分红型长期储蓄养老保险产品。
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则认为,利率切换后“接棒”保险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保险,这是唯一一类可以保本保息3%的产品;第二类则为比较有竞争力的分红险,虽然保证利率只有2.5%,但过去10年平安结算利率都在4%以上,仍然具有较强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近些年代理人渠道转型,银保渠道再度成为保险公司重要销售渠道。监管层也在出手进一步规范银保销售。继多地出台人身险银保业务自律公约之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期发文对银行保险渠道佣金进行规范,同时要求各公司应据实列支向银行支付的佣金费用,佣金等实际费用应与备案材料保持一致。
蔡强认为,关于监管的改变和调整,对银保渠道的最主要影响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产品的定价,预定利率从3.5%切换到3%,我们是非常支持的。监管部门从整个行业发展,尤其是利率下行的环境下对利差损风险做了果断的调整,这对于整个行业以及各家保险公司都是有利的,对于银行长期合作伙伴的可持续发展也非常有利。太保已经按照监管指导的方向,通过行业协会一起来推动整个产品的切换。
“第二个是‘报行合一’。监管部门对银保渠道的要求,使得手续费更加规范、更加合理、更加透明化,避免形成恶性竞争。保险公司不能通过简单的手续费促销来发展,而是真正专注在产品服务以及能力的建设,这对于行业的长期发展也是非常积极的,我们也是按照监管的方向来坚决执行落地。”蔡强表示。
保单贷款的利息一般是多少
每经记者:张祎 涂颖浩 每经编辑:廖丹
“同样是每年交保费10万元、共交十年的一份储蓄保险,不同时期买,差异有多大?”一位保险经纪人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7月份即将主推的一款储蓄保险,相比现在的产品,15年相差12万,20年相差19万,30年相差34万……
随着银行利率不断走低,保险产品的定价利率也面临调整:原银保监会寿险部此前要求保险公司调整新开发产品的预定利率,尤其是传统寿险产品,明确超过3%的将不予报备。目前,各家公司内部纷纷宣布停售高预定利率老产品,目前仍在售的3%以上预定利率产品,进入销售倒计时。
6月29日一早,有股份行的理财经理打来电话,表示一款定价利率为3.5%的保险产品就剩下最后两天了,需要的话得赶快做决定,7月份就调成3%了。由于不少保险公司将一批高预定利率产品停售日定在6月30日,不少保险代理人、第三方经纪人、银行客户经理都在最后“关头”催促客户购买。
与此同时,比销售人员更忙碌的是保险公司产品负责人。“此次定价利率调整不仅涉及增额终身寿险,还有年金保险、两全保险以及重疾险等几乎全部寿险产品,随着老产品下架,公司相关负责人正加班加点筹备推出新产品,以防出现产品空窗期。”一位保险公司内部人士在与记者交流时表示。
险企相关负责人加班加点“最近我们产品口的都扑上去了,除了新产品的报备,还要为产品上线做充足的准备,老产品马上就要下架了,新老产品切换必须跟上,总不能落下空窗期吧。”近日,一位保险公司人士在受访时如是表示。
实际上,据记者了解,有这类情况的不只是这一家公司,记者在走访时,有多家险企产品负责人就给出了“忙”“特别忙”“现在处于产品换挡期,根本没空”等类似说法。
后端备战新产品补给之际,销售前端则频传大单喜报。
海通证券在研报中指出,预计上市寿险公司5月新单保费增速继续向好,主要原因为当前市场对储蓄类保险产品的消费需求仍然旺盛;预定利率下调预期带来的短期销售升温,以及部分银行下调存款利率致保险产品相对吸引力提升。
根据上市险企保费公告,今年1~5月,中国人寿、平安寿险、人保寿险、太平洋人寿、新华保险五家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合计约9266亿元,同比增长4.06%,保费收入持续回暖。其中,平安寿险增幅最大,中国人寿、人保寿险、新华保险也均实现了保费正增长。
然而,随着新旧产品换档在即,定价利率下调之后,新产品是否足够有“卖点”吸引客户,业内看法不一。有业内人士担忧,预定利率下降后,相关寿险产品可能会面临涨费的现实压力,这对保险销售端而言无疑是个不利的消息。
代理人多“低调”宣传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定价利率调整不仅涉及增额终身寿险,还有年金保险、两全保险以及重疾险等几乎全部寿险产品。
记者从业内获悉,最近,在保险公司内部以及不同销售渠道中,传出一些产品将停售的消息。如中英人寿鑫喜年年/英才宝贝年金产品、中意永续我爱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复星联合康爱一生护理保险趸交业务于6月30日24时下架,光大人寿光明一生慧选版则调整被保险人年龄段,在上述时间点下架46周岁-60周岁人群投保。
“又一款高性价比重疾险要下架了。利率下行对重疾险定价也有影响,有意向购买的朋友可要抓紧投保啦。”一位保险经纪人透露,接和泰人寿通知,和泰人寿超级玛丽Max重疾险将于6月30日23点50分下架。
记者注意到,相对于以往激进的“炒停售”,今年不少代理人更多是在朋友圈“低调”宣传,相比第三方保险销售人员,很多保险公司代理人甚至不主动宣传停售时间点,以避免“炒停售”嫌疑。一位保险代理人表示,公司已在内部下发了通知,涉及近期停售产品及日期,但不让外发。
之所以“低调”宣传,一方面,监管对于禁止保险产品“炒停售”的态度十分坚决;另一方面,对于保险公司和代理人而言,“炒停售”并非长久之计,还可能为销售误导埋下隐患。
如在去年9月,针对近年来畅销的增额终身寿险,中国精算师协会曾向消费者提示风险称,“增额终身寿险复利3.5%”是一些销售宣传中经常出现的话语。但这里的3.5%并不是投资收益率,而是保额增长率。保额增长和投资收益概念差别大,请予以警惕。
在业内人士看来,保险代理人由以往的粗放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就必须向更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全国94家人身险公司执业登记销售人员共约401.4万人,较2021年末的472.8万人减少逾70万人。
银行存款利率整体下调“银行利率都下调了,保险产品还能给到3.5%,如果保险产品不降,那不是存款都去保险了,这也不现实,保险肯定要跟着降。”一银行理财经理对记者表示。
如其所言,今年以来,国内银行轮番掀起“降息潮”。6月8日起多家银行发布存款利率下调公告,其中活期存款利率整体下调5个基点,2年期、3年期、5年期人民币定期存款产品整体下调10-15个基点定存挂牌利率基本降至3%以内。
来自国君非银的一份点评显示,2023年1-5月金融机构住户存款累计12.6万亿,同比+17.4%。而在长端利率下行背景下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探。竞品收益率的下调使得居民对较高收益率的保本储蓄险的需求持续旺盛。
不过,在银行存款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保险的“高息”产品压力也在倍增。今年4月,监管部门曾就产品开发约谈多家保险公司总精算师,明确产品开发主体责任,在产品定价上,要求普通产品预定利率上限3%,分红产品上限2.5%,万能产品保证利率上限2%。长期来看,这被行业理解为体现监管防范利差损风险的信号。
一边是储蓄需求持续释放,一边是产品定价受到窗口指导,对此,保险产品和客户需求如何匹配?国君非银分析,预计7月部分保险公司将陆续推出低定价利率产品进行过渡。预计下半年保险公司新产品将主要集中在三大方向,一是3.0%定价利率的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二是利率敏感性更高的分红险产品,三是新型重疾险、医疗险等保障型险种。
每日经济新闻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保险公司保单贷款利息(保单贷款的利息一般是多少)":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8442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