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贷款知识 > 陆金所有贷款吗(平安陆金通贷款可靠吗)

陆金所有贷款吗(平安陆金通贷款可靠吗)

互金巨头陆金所回港上市,4年市值蒸发2396亿元,下面是独角金融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陆金所有贷款吗

作者 | 付影

来源 | 独角金融

在中概股回归大潮下,回港上市的企业再添一例。

由中国平安(601318.SH)“孵化”多年的金融科技企业,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陆金所”)4月14日在港交所上市。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瑞银集团为此次上市联席保荐人。上市成功后,陆金所将实现纽交所、港交所双重主要上市。

港交所上市,不但更容易获取资本扩展业务,还可能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同时有利于扩大客户基数。

作为金融科技中概股巨头,陆金所是为数不多的从P2P业务“脱胎换骨”的企业之一。除了背靠中国平安这颗大树,近几年依靠助贷业务、财富管理业务也让公司有了更多盈利空间。

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陆金所保持强劲的盈利能力,但2022年下半年开始,受助贷领域开启“断直连”模式、利率上限调整至24%、消费及借贷需求低迷等现实环境影响,陆金所净利润由2021年的167亿元降至2022年末的88亿元,降幅达47.3%。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20年10月30日,陆金所成功在纽交所上市,上市当日其市值为313亿美元,此后其股价一度冲高到19.68美元/ADS,成为这家互金巨头的“高兴时刻”。

但好景不长,从2021年2月开始,陆金所的股价进入长达2年之久的下行通道,最低触及到1.26美元/ADS。截至2023年4月12日,其股价收报1.975美元/ADS,最新市值45.39亿美元,较赴美上市当日市值缩水267.61亿美元,约合1839.28亿元。

图源:腾讯自选股APP

在常态化监管政策下,陆金所未来之路又能否顺畅呢?

港股即将敲钟,2022年净利润下降超47%

从股东构成看,中国平安通过安科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海外(控股)有限公司合计对陆金所持股41.4%;第二大股东为Tun Kung Company Limited,持股28.3%。成立11年来,陆金所已经从最初的P2P业务转型为一家金融科技企业。

图源:罐头图库

市值缩水与其盈利能力下降有着一定的关系。2020年、2021年、2022年,陆金所营收分别为520.46亿元、618.35亿元、581.1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22.76亿元、167.09亿元、87.75亿元,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2022年都有明显的降幅。

陆金所在《招股书》中表示,2020年-2022年上半年期间,公司一直保持强劲的盈利能力,受2022年新冠疫情影响,导致2022年下半年的财务表现呈现较大的波动。

业绩减少的原因,主要受新增贷款规模缩水、信用减值损失所致。陆金所新增贷款规模由2020年的5650亿元增至2021年的6484亿元,截至2022年末,贷款规模为4954亿元,同比下降23.6%;2022年末,该公司信用减值损失为166亿元,同比增长152%,主要原因是信贷指标的恶化以及信贷风险敞口增加。

2020年、2021年、2022年末,陆金所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中,逾期90天以上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2%、1.2%、2.1%。其中,无抵押贷款的90天以上逾期率分别为1.3%、1.5%和2.4%,有抵押贷款的90天以上逾期率分别为0.4%、0.4%和0.9%。

2020年、2021年、2022年,陆金所30天以上逾期率分别为2.0%、2.2%及4.6%,90天以上逾期率分别为1.2%、1.2%及2.6%。对比可见,陆金所超过30天以及超过90天的逾期率增速均超100%。

从净利息收入看,小贷及消费金融业务收入增幅均超过100%。其中,小贷及消费金融的净利息收入由2021年的人民币13亿元,增加至2022年的人民币33亿元。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消费金融业务的扩张,并于2020年停止发放小额贷款。截至2022年末,消费金融业务的贷款余额为297亿元,2021年末为116亿元。

2022年,公司的新增贷款中,一般无抵押贷款的平均年化利率为21.1%,有抵押贷款为15.7%,消费金融贷款为20.6%,对比见,仅消费金融贷款的年化利率有所上升,较2021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图源:年报

业内人士表示,有抵押的资产金融科技平台很少做,一般都是银行或者银行的线上平台做,而与银行的贷款成本相比,陆金所有抵押的贷款成本偏高。

在金融科技领域,已经有两家企业完成双重上市。其中,2022年7月,中国平安旗下的金融壹账通在港交所上市。同年11月,360集团旗下360数科在港交所完成二次上市。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表示,近两年,中概股面临美国的证券监管风险,二级市场表现也持续低迷,通过双重主要上市的方式,一方面规避了中概股相关风险,另一方面两个交易所的股价表现也可以相对独立,从而吸引到更多以及背景不同的投资者,提升股份的流动性。

4年估值蒸发2396亿元

2011年,陆金所以8.37亿元的注册资本,正式入局P2P行业。2015年,陆金所注册用户超过千万,一度成为P2P行业的“老大哥”。

作为行业龙头,陆金所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超豪华投资者的青睐,估值水涨船高。

2015年3月,陆金所完成A轮融资,融资额4.85亿美元,投后估值100亿美元,投资方包括BlackPine Private Equity Partners、中金公司(601995.SH)、鼎晖投资等。

2016年1月,陆金所完成12.16亿美元的B轮融资后,投后估值达185亿美元,与A轮融资近几年来估值相比增加85亿美元。此轮投资方包括:腾讯产业共赢基金、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国泰君安证券(香港) 有限公司、民生商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等多家境内外机构投资者及企业机构。

2019年3月,陆金所又完成C轮融资额为13.3亿美元,投后估值达394亿美元,主要投资者包括:卡塔尔主权基金卡塔尔投资局(QIA)、香港全明星投资基金、春华资本以及日本金融公司SBI控股公司等。

但随着E租宝暴雷、团贷网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立案等乱象之下,陆金所逐步弱化P2P业务,直到2019年8月,不再提供P2P产品。

数据可以看到,陆金所存量P2P资产规模从2017年末的3364亿元,下降到2019年末的1033亿元,2020年6月末降至478亿元,占管理总资产的比例从72.9%降至约12.8%。

随着P2P的监管政策不断加码,陆金所的上市计划在此期间也未能如愿。而一直等待上市的陆金所选择靠助贷和财富管理“两条腿”走路。

2019年,陆金所给传统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提供导流等服务。有媒体此前曾报道,分润模式利润较低,并不划算。而代销资产管理计划期间,还发生过违约事件。

据媒体报道,陆金所曾代销的问题产品分别为尊理财DD3002号、同吉1号和同吉8号、同吉59号,穿透发现,产品主要投向了上市公司*ST凯迪和东方金钰的流动资金贷款集合信托计划,且公司均处于风波中。

以同吉59号为例,2017年7月10日,原告何某与被告大同证券签署了《大同证券同吉59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集合资产合同》(下称“合同”),合同约定集合计划的动作期为12个月,2018年7月10日到期,预期年化收益率为6.8%。

合同签后,何某拿出100万元通过陆金所平台购买了大同证券管理的同吉59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当运作期满,有31.2万元未获得兑付,投资者因产品违约提起诉讼。2018年8月,法院对该案进行了审理。因原告要求清算,而被告管理的资产管理计划账户内无现金资产,最后,原告的诉求并未实现。

从法律意义上看,“同吉”系列的产品,负有尽调义务的管理方为大同证券,陆金所仅为代销平台,扮演的是投资人与管理方之间的中介角色,在法律上无赔偿义务。

一直没有起色的财富管理规模正在缩水。截至2022年三季度,陆金所财富管理交易和服务费用为3.64亿元,同比下降22.1%。

从2020年开始,监管加强了对涉及金融业务的科技公司“持牌经营”的要求,同时降杠杆、征信规范化、强化消费者保护等要求也在同步推进,整个金融科技行业进入调整期,陆金所的市值也从高位一路震荡下行。

截至4月12日收盘,陆金所股价为1.975美元/ADS,相较上市之初股价下降超过80%,对应的市值从上市首日的313亿美元下降至45.39亿美元,两年间市值下降约合1839.28亿元,如果与高光时刻的2019年C轮投后估值394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为2708.6亿元)相比,下降2396亿元。

经过多次业务整合与转型,陆金所的业务板块和商业模式又有了不少变化。在新的《招股书》中,陆金所定性为小微企业主及其他优质借款人提供融资产品和服务。

小微企业是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也是资金实力最薄弱的群体,同时也是融资渠道最为匮乏的群体。

截至2022年末,陆金所已为660万家小微企业主提供服务,累计服务1900万名借款人,同比增长12.9%。

截至2020年、2021年及2022年12月31日,陆金所发放给小微企业主的贷款余额分别为人民币3709亿元、4945亿元及4489亿元,即2020年12月3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以1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分别占总贷款余额的68.5%、76.1%及82.1%。

包括360数科、信也科技、乐信等金融科技企业,也纷纷向小微信贷业务转型。这与中国小微企业庞大的群体分不开。根据零壹智库研究发现,我国小微企业数量超过1.2亿家,他们广阔分布于便利店、街边商铺、电商平台等渠道。

据《中国小微企业白皮书》的数据,目前小微企业融资缺口高达22万亿元,超过55%的小微企业金融信贷需求未能获得满足。转型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给陆金所后续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想象空间。

剥离理财、消费金融业务

陆金所还将业务剥离给了“兄弟”公司平安银行和平安消费金融。

据“界面新闻”报道,陆金所已将绝大部分活跃投资人“升级”账户,理财账户和余额已经从陆金所转至平安银行。

2022年、2021年及2022年前9个月,陆金所的新增贷款分别由旗下3家小额贷款公司及平安消费金融公司提供。2020年12月,3家小额贷款子公司因政策变化停止发放新贷款。此后,陆金所子公司发放贷款均由平安消费金融提供。

平安消费金融2020年4月开业,可在全国展业。从股东构成看,中国平安持股30%,陆金所的三家关联公司合计持股70%。

图源:易维视

在客户来源上,平安消费金融通过应用程序及流量平台在线上获取客户,通过直销网络在线下获取客户。2020年、2021年及2022年末,平安消费金融向陆金所支付的交易金额分别为1.31亿元、1.87亿元、5.12亿元。

平安消费金融也收到了不少投诉。

据上海银保监局此前披露投诉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非银机构中,平安消费金融以72件位列第四,较2021年上半年的65件同比增长10.8%。而在招股书中,有关平安消费金融的逾期率数据并未做出披露。

世间万物的增长不是无穷尽的,这恰恰让人们去创新,不断挑战自我,挖掘更多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把不可能变成无限的可能。

从P2P中成功脱身的陆金所,当成功登陆港交所后将如何发展,未来又将会行至何处?评论区留言聊聊吧。

平安陆金通贷款可靠吗

陆金所退出P2P业务的传闻今日得到证实。

7月18日,陆金所回复记者称,陆金服P2P业务正积极响应和配合监管“三降”要求(中证君注:降机构数量、降行业规模、降涉及人数),现有产品与客户权益不受影响。

互金行业资深人士称:“这对P2P行业算是一个信号吧。这或许意味着从散户投资者收集资金并将资金贷给小企业和个人的模式将终结。”

有消息称,目前陆金所已经开始申请消费金融牌照,放弃P2P业务和专注消费者金融可能使陆金所的上市道路变得顺畅。

上市路漫漫

陆金所,全称是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平安集团旗下成员,2011年9月在上海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金8.37亿元。平安集团给陆金所的定位是“互联网财富管理平台”。

陆金服是陆金所下属的P2P平台,而P2P业务曾是陆金所的核心业务。在行业内,陆金所一直被视作点对点借贷(P2P)的领军企业。

曾有美国投资者关系资深人士向中国证券报(ID:xhszzb)记者透露,早在2014年左右,陆金所高层就曾赴美国考察上市事宜。

“当时的陆金所管理层非常清楚,作为P2P行业的老大,如果不能做到第一家上市,很可能会被后来者把P2P的牌子做砸。没想到一语成谶。”该人士颇为唏嘘。

然而陆金所和投资方给出的价格难以达成一致。就这样,占尽平安体系内最优资源的陆金所一再与资本市场擦肩而过。

2016年底,陆金所赴港上市进程再启。但在金融去杠杆的大环境下,P2P行业的风险集中暴露,陆金所上市计划再次搁浅。

消息称,目前陆金所已经开始申请消费金融牌照,放弃P2P业务和专注消费金融可能使陆金所的上市道路变得顺畅。

截至目前,陆金所共完成三轮融资。A轮融资为2015年3月,融资额4.85亿美元,投后估值100亿美元,投资方包括BlackPine Private Equity Partners、中金公司(港股03908)、鼎晖投资等;B轮融资为2016年1月,融资额12.16亿美元,投后估值18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腾讯产业共赢基金、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国泰君安(港股02611)证券(香港)有限公司、民生商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等。

平安集团2018年年报显示,陆金所控股了完成C轮融资。此次融资引入了多家国际知名投资机构,投后估值达394亿美元。

截至2018年12月末,陆金所平台注册用户数达4035万,较年初增长19.3%,其中活跃投资用户1117万人(活跃投资用户指过去12个月有过投资或账户余额大于零的用户)。

根据中国平安(港股02318)一季报披露,2019年第一季度陆金所控股收入与利润持续稳健增长。截至2019年3月末,在财富管理领域,资产管理规模较年初增长2.0%至3767.07亿元;在个人借款领域,信贷质量保持稳定,管理贷款余额较年初稳健增长7.5%至4031.21亿元。

行业困局

有行业统计以来,P2P网贷平台从2014年1月的651家持续快速增长,到2014年11月即超过2000家,2014年平台数量平均月环比增加12%。此后行业增速逐步放缓,网贷平台在2015年11月达到行业最高点3476家。

网贷行业早期综合收益高达21.63%。不合理的高收益后,紧跟着提现困难、跑路等恶性事件。点对点借贷(P2P)、服务正规金融触及不到的客户这一业务模式,沦陷为集资诈骗的温床。

自此,网贷平台都不愿意再被称为P2P,纷纷改名为金融科技、数字金融等。

除了改名,上市增信也是改善互金公司经营的重要途径。

从2015年开始,宜人贷、信而富、和信贷、拍拍贷等多家P2P平台相继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并且还有多家互金平台排队等候。除了给公司的网贷业务增信,上市潮也与前期资本投入希望变现退出有关。

但目前看来,海外上市也并非公司健康发展的“保险栓”。

“中国P2P赴美上市第二股”的信而富(China Rapid Finance纽交所:XRF)今年5月17日宣布,由于业务运营和董事会方面的调整,公司无法如期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申报20-F年报,并且已经接到美国纽交所的相关通知函,在最低平均股价和及时申报年报两方面不符合继续上市的相关标准。因此面临被退市的风险。

据了解,目前股价仅0.4美元的信而富深陷兑付泥潭,投资者提现困难。

这或许可以解释陆金所为何放弃P2P业务。

P2P模式终结?

今年7月初,互金整治领导小组和网贷整治领导小组联合召开了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会议明确了网贷专项整治时间表:

三季度整治工作将继续严格落实降机构数量、降行业规模、降涉及人数的“三降”要求。利用合规检查、多方监测系统分析核验等手段对机构进行穿透式核查,加大良性退出力度;

四季度将逐一对在线运营机构进行分类管理,多措并举化解风险。专项整治工作按照“成熟一家、纳入一家”的原则,将整改基本合格机构纳入监管试点。

“良性退出”的消息一出,业者直呼,P2P被“判死刑”了。

上海一家互金公司负责人称,上海也早已传出严监管的风声。“根本没提备案、试点等字眼。所以大家做了最坏的准备。”

不从个人投资者手中募集资金之后,互金公司的转型之路已经开始。

上述目前互金公司负责人介绍,对于陆金所这样有强大股东背景和业务规模的机构,申请消费金融牌照是首选;网贷规模大、自有资金充裕、手头有现成的小贷牌照的,可能就走小贷这条路;还有一些会向助贷方向发展,即互金公司把自己的优质资产提供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放款,互金公司收渠道费。

“活下去是第一位的。”该人士称。

本文源自中国证券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陆金所有贷款吗(平安陆金通贷款可靠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8205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