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8年以来,由于信用环境收缩,债券违约频发,公募增多。出于对持有人权益的保护,公募近日主动对违约主体提起诉讼,力争追回主动权。因为涉及多个主体,法律程序复杂,公募的恢复也不会一蹴而就。鉴于违约的教训和亏损的影响,公募进一步加强了风险防范。
公开募股倡议诉讼
根据中国程心评级公司的统计,2018年共有123只债券违约,涉及51家发行人。自2019年以来,信用债券市场已发生10多起违约事件,涉及金额接近90亿元。
记者观察发现,去年以来,债券违约多次引发公募“踩雷”,并导致相关重债基净值大幅下跌。比如今年1月中旬,两只公募的6只产品“踩雷”,最高净值跌幅超过10%。
作为一个资产管理机构,公募基金应该把持有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深圳某公募总监表示,其所在的基金公司早在2017年就收紧了私募公司债的标准,2018年对有违约风险的债券进行了提前排查,以降低仓位的风险暴露。然而,随着违约频率的不断增加,公募机构近来一改以往风险提示或自筹资金回购等被动方式提供流动性支持,对违约主体发起诉讼,以期获得追回款项的机会。
天眼查近日公布的判决文书显示,金元顺安基金、融通基金、长安基金等11家控股机构就丹东港集团发行的“14丹东港MTN001”债券“踩雷”对丹东港提起诉讼,涉及诉讼金额约9.41亿元,其中最高一笔金额为金元顺安基金的2.55亿元。据融通基金相关人士介绍,该案已移交丹东中院,法院已立案受理,但法院尚未通知开庭。
此外,博时基金和鑫元基金近日发布公告称,已代表其相关产品对中国华阳经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阳经贸”)提起诉讼,该诉讼已被法院受理。据了解,这两只公募基金持有的“15华阳经贸MTN001”未能按期足额兑付,华阳经贸已构成违约。
很难恢复。
记者了解到,信用违约的追偿涉及多个相关主体。虽然公募在积极争取还款,但诉讼的效果要看具体情况。上述催收总监直言:“整体来看,信用违约有一个复杂的处理过程,越往后的债务越难收回。”
“一旦出现信用问题,即使涉及违约追偿或诉讼,机构基本都会亏损。”上述固定收益总监提到了两个具体因素:一是有时候公司只是被告知出了问题,但并没有违约,只是银行贷款使得利息难以支付,导致实质违约。所以银行拿钱退出后,剩下的债权人基本受损;第二,从目前信贷市场的完善和运行机制来看,法律环境仍不足以保护债权人。
从法律上讲,债权人有追索权,但不能处分债务人的资产,在早期诉讼中是否可以享有追索权也不能一概而论。华南某律师事务所律师表示:“只要申报了债权,就可以享有追索权,但优先考虑担保债权(并不是所有债券都有担保机制),普通债权按比例偿还。"另一位法律人士表示,如果涉及破产清算,一般情况下,起诉顺序不会影响清算顺序。
截至目前,相关机构尚未公布追缴和诉讼进展。但据记者了解,在近期备案的部分公募中,违约涉及的产品包括机构定制基金及其私募产品。分析人士指出,这类产品多对应机构客户,规模大,影响广,公募也有保全声誉的考虑。
对此,上述固定收益总监直言:“我们一直把控制信用风险作为主攻方向,因为我们的固定收益有几千亿规模,而且都是非常重要的大客户,对我们都是一票否决制。只要投资组合出现违约,就会立即赎回,没有商量的余地。”
加强风险控制
2018年的债务牛市让公募硕果累累,但频繁的信用违约也提醒公募,风险防范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随着新一年权益市场的持续回暖,公募正在逐步减少增信策略,进一步加强风险防范。
“年初以来流动性持续宽松,对债市是利好。短期内会有5BP-10BP的阶段性收益,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趋势。”上述固定收益总监指出,目前的政策对经济增长做了很多工作。短期内不会出现经济大幅下滑或超预期的下行风险,债市也将处于中性震荡格局。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当前国内经济放缓和结构转型,加上全球经济增长缺乏亮点,“在此背景下,公募和固定收益不适合信用增级策略,也不具备从错误定价的角度寻找高收益债券的条件。所以固定收益的发展重点不是扩大规模,而是防范风险。”
记者了解到,现有公募将加强风险控制,并付诸实施。比如深圳某公募机构表示,其部门去年做了结构调整,重点放在标的的研究上。“如果听到重要控股公司的可疑传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研究,如果发现问题,会及时卖出或者从信用库中删除。”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主动诉讼追偿不放弃 公募强化风控练内功":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6764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