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凯是著名的云南普洱茶历史学者,从事云南普洱茶研究多年,发表了多篇关于甘丽珍《宋品豪》的文章。最近的一部《状元家茶——甘丽珍的《宋品豪》收录在先生的《茶馆茶事》一书中,是杨老师多年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本文作者王健作为甘李镇松针最后一任老板刘的孙子,多年来一直在研究甘李镇松针的历史,并有所收获,特发表于此,供对普洱茶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参考。建议读者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先读一读杨凯的作品。
(石屏南正街,袁家谷故居旁甘里镇铺面旧址)
第一,创作时间
早期关于“甘丽珍”和“宋品豪”的文献很少。最早的记载是《恒盛号茶楼手簿》,给了我们很多线索,列举如下: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发生了一场瘟疫。与义邦·陈丽贞和加布·陈木荣一起步行到他们的家乡。"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中旬,江西人赵开淦重新开办了干里镇茶庄."
“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季末秋初,义邦宋品荣茶店开张。”
“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宋销号(后缺字)”;
“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季春,恒盛借同昌茶、松品茶二等茶十担”;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季春沈嘉向亿邦恒盛茶庄借了五十两银子。易聘宋为借”;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4年),甘丽珍、赵迁居伊吾”;
光绪二十三年,夏梦向恒生借银五十两。宋品昊是宋借的。
从上面的记录来看,使用的商标是“甘利珍TeaNo”至少可以追溯到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我们大胆猜测一下:陈丽贞可能创立了“丽珍茶屋”道光二十五年多年,至同治四年,赵开干在其名中加干字,成立“甘里真茶座”。。至于“宋品昊”,我们无法考证是否是“宋品荣茶语”同治七年成立的是宋品昊,宋品荣是否就是某些文献中提到的宋品三?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在两年后的同治九年,也就是公元1870年,已经有了宋聘号。
二、易手于刘、袁、宋、傅。
关于石屏刘、袁、宋、傅与“甘里珍茶铺”(袁是云南唯一状元袁家古氏)的关系,我在石屏县档案馆的一份文件中提到,“甘里珍的生意由袁、宋仁三、、傅训秀四人共同经营。”但没有提及如何以及何时获得经营权。我曾经电话联系过詹英培老师,她了解到的信息都是买来的。我觉得这是比较合理的说法。因为,那时候不知名商号的茶叶根本卖不出去,快速占领市场最好的办法就是买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从之前的《恒盛茶庄手簿》中也可以发现,宋品常向恒盛茶庄借茶、借钱,而甘丽珍从未借。可以推断当时甘丽珍的实力应该是相当可观的。如果只靠一家公司的力量,恐怕真的是请不起这家事务所。
至于我们是什么时候拿到经营权的,我们在恒盛号茶楼的手工会计上看到“光绪二十三年,甘迁义吴”。可以看出,截至光绪二十三年(即公元1897年),甘丽珍仍由赵氏家族管理,老师的书中提到,1917年,甘丽珍的事务所在云南官府申报了“甘丽珍”和“宋”两个商标。因此,我们大概推断,四大家族是在1897年至1917年的二十年间获得了干里镇的经营权。
第三,后期主要负责人和经营权的变更
杨凯老师在文章中提到,袁家谷的兄弟袁家友和袁是最早的两位经理。在20世纪40年代,经理变成了刘子辉(刘钊的长子,其祖父刘的长兄,以及三弟)。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我母亲和舅舅的回忆,我爷爷曾经说过,后来袁和刘的关系破裂了。原因似乎是刘子辉把原本与元谷关系密切的女儿刘一帆嫁给了远征军一名高级军官的儿子。这件事让我迷惑不解。即使远征军再强大,也不可能长期呆下去。不过元谷是云南大户,更是得罪人。刘子辉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什么必要性?(20世纪80年代,刘一帆写信给他的祖父,从上海回到石屏,希望落实这项政策。笔者在石屏县档案馆获得的许多史料,都来源于当时为调查此事而收集的材料)。
的次子刘
刘钊的第三个儿子刘有情
据在石屏县档案馆留下的一份文件显示,石屏南正街袁家谷故居旁的干里镇铺面旧址,当时是袁家租给刘氏家族的,说明袁家可在1940年代退出了干里镇的生意(香港沦陷后,制茶无利可图,袁家产业众多,这笔生意可能不受重视)。此外,还有一份甘利贞股东傅家后人写的档案,记载“1948年,个人各奔东西”,意思是四个家庭分手。不久后,云南解放,开始土地改革。刘子辉被镇压,刘有情(刘子辉的三弟)去了缅甸。后来,刘有情担任缅甸京东商会会长。至此,刘家三兄弟,国内只剩下一个爷爷刘,赡养刘子辉的妻子,赔上性命,抚养子侄。因此,可以说刘爷爷也是甘丽珍的最后一个老板。
(刘与通信)
今天就到这里吧。下一篇文章,我想说说“甘丽珍”和“宋品豪”两个商标是什么时候合并在一起使用的。敬请期待!
图:宋聘王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乾利贞宋聘号特级珍藏,乾利贞宋聘号普洱茶官网":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5905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