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借西养,帮他还了十几万,剩下的二十几万就算一锅卖了,我们也还不起……”近日,在向记者讲述儿子小刚(化名)这笔巨额债务的形成过程时,市民阿里(化名)欲哭无泪,眉头紧锁。
用网贷帮学生“创业”,大三学生背负32万债务。
小刚是国外一所专科学校的大三学生。去年8月,一个好同学找上门来,说要和别人合伙投资一家烧烤店。因为他在网贷平台上借的钱额度有限,家里也不支持,就让小刚帮他借了一些。想到不用自己还贷,小刚没多想就答应了。
半个月后,同学又找小刚,说烧烤店资金周转困难,让小刚再帮忙。因为很多网贷平台手续简单,只需要身份证就可以贷款,经不起同学们的辛苦。小刚在智联校花、名校贷、朵朵花、即刻、分期乐等多家网贷平台成功贷款数万元,并借给了同学。因为那位同学反复拍着胸脯保证很快会还钱,所以小刚也没有坚持要他写借条。
同年12月,这位同学频繁请小刚吃饭喝酒,以为对方心存感激,小刚没有往坏处想。“后来他动员我儿子说找到赚钱的方法了,带着他一起赚钱。刚开始小刚没理会。”阿丽说,因为对方说去过南宁,项目投资少,来钱快,小刚有些心动。
担心风险,小刚让同学先投资,同学说他没那么多钱。不如让小刚去点对点借贷平台借点钱帮帮他,等赚到钱后再相应支付小刚。由于同学们已经把小刚之前借的贷款都还完了,小刚觉得每个月能拿一点伙食费补贴也不错,就决定再帮同学一把。结果,从几千元到几万元,小刚从多家网贷平台贷了款。到今年4月,这些贷款总共利息20多万。
今年4月后,小刚陆续收到贷款公司的催款通知,才知道同学已经有一段时间没还贷款了。小刚慌了,不止一次找同学筹钱填补缺口,但同学抱怨钱被拿到网络平台放贷,卡在了借贷宝里。想要在短时间内把钱要回来,只能继续借钱帮他解燃眉之急,否则血本无归。同学的话让小刚觉得没有出路了。
不得已,小刚硬着头皮向网贷平台借钱。到今年8月初,贷款接近32万。
借款人同学“玩失踪”,借款人家庭无奈。
“我心里乱糟糟的,害得家人苦不堪言。现在我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24日上午,记者在大学校园内联系到小刚时,他泪流满面,表示后悔相信了同学的话,现在该同学已经失联。
小刚告诉记者,除了在网络平台借钱,他甚至找一些做生意的外国朋友汇款,帮助这位同学创业。这是基于这位同学之前能及时还贷,上学用的衣服也比别人好。他并没有怀疑对方的还款能力,只是没想到被同学算计了。
发现学生无力还款后,小刚询问了这笔钱的去向,但学生拒绝正面回答,也拒绝出示相关数据。要不是那位同学说还欠了很多高利贷,小刚还没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事后,经过调查,小刚意外发现,自己并不是第一个被同学算计的人。
当时,面对贷款公司和朋友的多次催款,小刚不堪重负,不得不继续寻找点对点的借贷平台借钱堵塞漏洞,甚至向高利贷者伸手。看着近32万元的债务和接二连三的逾期催款,没有还款能力的小刚几乎崩溃,不得不向父母告白。
父母为小刚还了十几万的贷款。事件曝光后,学校召集涉事双方协商,学生也写了借条。然而,第二天早上,那位本来说好继续协商还款的同学却和父母一起玩,消失了。电话没人接,赶紧切断QQ、微信、电话等联系方式。按照对方留下的身份证地址,我找人找了一下,也看不到对方。我到派出所报案的时候,警察告诉我这是民间借贷纠纷,不受理。
面对这种情况,小刚一家不知所措。
心理医生:门槛效应让小刚陷入借贷泥潭。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麦宇认为,像小刚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其行为就是心理障碍效应,即得寸进尺效应的表现。
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别人提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请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和谐,或者为了给别人一个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多的请求。小刚的同学刚开始找小刚借钱,但是以小刚的名义借好像挺容易的,所以小刚没多想就答应了。但开始之后,小刚习惯性地接受了同学的要求,最后一步步走向深渊,导致负债数十万元。
要避免小刚这样的悲剧,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要量力而行。毕竟,不明智的举动不仅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伤害,如果不能及时还款,还会影响自己以后申请信用卡和贷款买房买车。
律师建议:应走法律途径确认借款及利息的合法性和实际责任人。
广西华金律师事务所陈冠年律师建议,小刚急需向贷款公司说明情况。他名义上借了钱,实际使用人是这个同学,这样贷款公司就可以因为他不能还贷而去法院起诉他。这样法院就可以确认这些债务是否合法,利息是否超过了国家的法律规定,如果是,法院就会判定这些利息是多少,是否合法。
如果贷款公司起诉小刚,作为被告,小刚可以向法院申请将实际使用这笔钱的同学列为被告,小刚可以拿出证据证明实际使用者是这个同学。这不仅有助于区分实际使用人,也明确了债务借款及利息的合法性。如果能成功将该同学列为被告,经法院调查确认,一般由实际用钱的同学承担还款责任。如果涉及贷款公司诈骗,法院判决后,小刚可以不承担这部分债务。所以小刚要选择有经验的律师,收集有利的证据来应对后期借贷公司的诉讼。
老师提醒,学生面对网贷要谨慎。
针对这一现象,玉林师范学院学生处李安老师表示,这种“借钱给李勇”的现象是由网贷平台和互联网金融衍生出来的。现在校园里流行网贷,学生不需要任何抵押就能借到钱,风险很大。
目前,榆林学院校园内虽未发生类似事件,但不排除有部分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借款创业或满足高消费,大部分学生无力还贷。后期的责任和后果很可能让他们陷入两难的境地。通过小刚事件,他提醒大学生不要轻易向网贷平台借钱,不要贪图“好处费”,以免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记者陈凤秀)
编者按:目前,我国正处于向信用消费阶段过渡的时期,贷款和分期付款购买商品越来越普遍。然而,国内网贷平台良莠不齐,一些不规范的网贷公司以低门槛和营销噱头吸引大学生,诱导他们不切实际地借款或消费,很可能损害他们的权益。大学生要文明、健康、理性消费,从自身做起,对不良的校园点对点借贷平台说“不”。
原标题:通过网贷帮助学生“创业”。大三学生背负32万债务,父母还钱十几万后想追责。没想到,学生写完借条后“玩失踪”。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帮同学借了网贷怎么办,给大学生网贷":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5669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