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贷款超市平台,消费金融产品的借款上限

贷款超市平台,消费金融产品的借款上限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本报记者郑宇北京报道。

随着消费金融公司的快速发展,消费金融公司的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上半年报告显示,行业前三名的总利润约为其他22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63%,前三名的总收入约占已披露收入的13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总收入的60.5%。市场两极分化不容忽视。

其实不仅仅是行业的马太效应,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消费金融市场的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半年报显示,行业头部公司利润同比下降,拓展新客户成本上升。蚂蚁消费金融进入市场后,也以1971亿元的规模超越了原行业资产规模老大招联消费金融。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玩家进入市场,如何突破重围是每个机构面临的难题。

日前,《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注意到,哈尔滨哈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银消费金融”)推出“贷款超市”业务,为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和某银行分流了水(为第三方产品带来了流量)。

所谓贷款超市,通常是指可以聚合信贷行业多种贷款产品的平台。在贷款超市这个平台上,出借人可以像逛超市一样选择各种贷款产品,购买各种商品。

事实上,哈尔滨银行的消费金融之举在业内并不多见。一般来说,市场上所有的贷款超市商家都是没有执照的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作为哈尔滨消费金融这样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有发放信贷的资质,主营业务是经营贷款产品。在此背景下,哈尔滨消费金融的网贷超市业务有哪些考虑?对此,记者向哈尔滨银行消费金融发去采访函。截至记者发稿,尚未收到任何回应。

深挖“非目标客户”

近年来,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为了寻求创新,在主营业务之外,拓展了技术输出、互联网商城等业务,但从事类似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贷款超市业务,在业内并不多见。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消费金融公司发展非主营业务更多的是增加收入来源。

零一智库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消费金融机构仅18家,总资产1401.8亿元。到2022年,机构数量增加到30家,总资产达到8844.4亿元,约为6年前的6.3倍,但增速大幅下降,从2017年的102%降至2022年的17%。

博通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王鹏博表示,消费金融公司开展贷款超市、技术输出等非贷款业务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利润已经到了“瓶颈期”,需要拓展表外业务来增加收入规模,利用自身的流量和技术输出,获得一定的服务费、佣金等非利息收入。

冰鉴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世强表示,通过多年的积累,消费金融公司已经获得了大量的客户。同时,部分客户没有获得贷款,或者贷款额度无法满足客户需求。这些客户会去其他平台申请贷款。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来说,这意味着他们积累的客户流失了。如果开贷款超市,或者把客户分流到其他合作金融机构,可以获得分流服务费,增加业务收入。此外,消费金融公司还可能与其他消费金融机构达成战略联盟,签订相互分流合作协议,增加彼此的贷款客户,扩大业务规模,是双赢之举。

星途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表示,目前消费金融公司跳出借贷主业,经营贷款超市、技术输出等非主业。一般来说是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和能力,比如技术输出。消费金融公司在满足了科技建设的需求后,会将多余的资源输出给同业。

“等等,贷款超市也是同样的模式。消费金融公司有了一定的'流量'后,可以把'流量'输出给同行,或者输出一些不能满足其金融需求的客户。每个消费金融公司都有自己的目标客户群。除了目标客户群,消费金融公司还有一些客户群需求是无法通过自身的金融产品来满足的。此时,消费金融公司可以通过贷款超市模式满足客户需求。众所周知,借贷业务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对资本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相比之下,贷款超市等非主营业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消费金融公司主营业务的周期性,实际上属于轻资本业务。”黄对说:

国家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礼表示,消费金融公司发展非信贷业务的背后有三个原因:市场竞争、用户需求和政策支持。第一,市场竞争方面,随着消费金融市场的逐渐成熟,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保持竞争优势,消费金融公司需要不断创新,扩大业务范围。第二,在用户需求方面,消费者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除了传统的信贷业务,他们还需要其他金融服务,如技术出口和贷款超市。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消费金融公司不得不拓展非信贷业务。第三,在政策支持方面,政府鼓励金融机构创新。

有分析人士告诉记者,这些业务类似于银行的中间业务(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但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其本质是寻求收入的多元化分配,而非业务多元化。

记者看到,近年来,国有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提出要经营消费贷款超市,但都是将自己的品牌融入“超市”,并没有向外分流。

加强用户粘性

事实上,随着消费金融行业不断加入新军,其原有的单一借贷业务已经逐渐见顶。贷款超市是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改革的新路径吗?发展类似于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业务对消费金融有什么反馈作用?

在谈到消费金融公司布局贷款超市业务的优势时,黄坦言,消费金融公司与大数据公司或市面上的一些金融科技公司相比,整体上并不具备任何优势,因为金融公司无论是流量还是技术都更胜一筹。但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作为持牌公司,有一定的品牌效应。经过近几年如火如荼的金融消费者教育活动,如今的金融消费者,也就是贷款人,对合法合规的持牌金融机构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贷款时也会对一些持牌机构进行甄别。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作为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持牌金融公司,在贷款超市业务上可以聚集一些品牌效应。

不得不提的是,近年来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消费者教育和品牌推广方面确实有所进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2)》指出,消费金融公司深刻理解金融服务以人为本的本质,坚持客户利益至上的工作原则,高度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金融公司持续多渠道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客户的金融认知和金融素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产品设计和业务流程,提升客户体验和服务保障;注重以人为本,完善信息披露,设定贷款冷静期,引导客户理性借贷;全面落实个人信息保护要求,构建完善可靠的信息安全防御体系;积极开展顾客满意度调查活动,认真听取顾客的意见和建议,实施消费维权。

“除了品牌效应,相比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另一个优势是更了解贷款人的风险偏好。机构贷款超市基于公司自身对消费金融业务产品的理解,引入一些其他的贷款产品,可以更好的实现产品的多层次多元化。”黄认为。

王鹏博也认为,消费金融公司布局贷款超市业务,对自身业务会有帮助。“会带来更多的用户入住,也能在合规的前提下,推出更多与平台结合的创新产品。”

“非信贷业务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群体,扩大用户规模,优化业务结构,降低对信贷业务的依赖。”一些业内人士也持类似观点。“消费金融公司可以通过安排贷款超市业务,增强客户粘性,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同时,这种布局也可以拓宽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范围,增加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此外,消费金融公司还可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参与贷款超市业务,他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借款人信息和风险,从而不断加强风险管理能力。”

朱克礼表示,消费金融公司通常具有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消费金融公司作为持牌金融机构,具有良好的品牌声誉和口碑,可以为贷款超市提供信托背书和支持。”前述知情人士补充道。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贷款超市平台,消费金融产品的借款上限":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5359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