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起航新征程。
讲好龙眼的故事,传播好龙眼的声音。
今天的“春节走基层”,
给你讲讲李志强,一个贫困户
回乡创业后脱贫致富的故事。
2月5日,农民李志强在程响镇王中村阿塔鲁黄屯检查鸭苗生长情况。农孟雪摄
一周前,基地里有一万只新来的小鸭子。为了照顾新生的小鸭子,李志强和农海花轮流值班。白天,农海华负责喂鸭子,晚上,李志强负责守在棚里,时刻注意棚里的温度,防止晚上温度过低,鸭子抱团取暖后被困。这样的日子,夫妻俩已经过了三年多,看着一批批肉鸭被宰杀,回想起以前在外打工的生活,李志强觉得现在的痛苦和劳累根本不算什么。
李志强正在修缮鸭棚,为引进下一批小鸭子做准备。农孟雪摄
家不是家,哪里都是家。李志强夫妇都是渡劫镇和渡劫社区的居民。家里耕地很少,人均收入不到1亩。靠种地发财简直是做梦。从2000年开始,夫妻俩开始走出大山,到广州寻找赚钱的方法。17年来,他们一直在白云区、海珠区的快餐店打工,但打工的快餐店大多位于偏远地区,生意平平。他们的月收入只有4000元,还要供儿子读书,尤其是儿子上了高中以后。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和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让李志强觉得这种漂泊的生活没有希望了。
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李志强被评为贫困户。2017年,帮扶干部联系了李志强,向他介绍了旱鸭养殖项目和产业帮扶政策,鼓励他回乡创业。在和妻子沟通了回家创业的想法后,资金问题再次难倒了夫妻俩。建鸭棚,进雏鸭,买饲料都要钱。“哪里需要这么多钱?”农海华心想。
为了帮助李志强解决创业资金问题,干部们帮他从邮储银行申请了小额贷款和低息农业贷款,并送他到玉林农校参加了一个短期的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班。2017年5月,他开始与南宁百昌饲料有限公司合作养鸭,并投资40余万元在中黄屯建设了4个鸭大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旱鸭养殖。然而,旱鸭养殖刚刚开始,李志强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因为经验不足,他不知道养殖基地的井会因为旱季的到来而断水,饮水问题也没有解决。他应该用什么喂鸭子?所以在李志强从帮助干部和朋友那里了解到解决方案后,他决定咬咬牙,投资资金将王中村的自来水引到基地。饮水问题解决后,基地的鸭子可以正常饮水,一批健康的鸭子出栏了。
李志强养殖基地新来的小鸭子。农孟雪摄
“2020年共卖出5万只干鸭,公司按照每公斤10元的保底回收,年收入近20万元。”李志强笑着说:“在广州打拼了近20年,工资从几百元涨到了几千元。我早上七点起床,开始工作。中午休息两分钟,一直工作到晚上八点。没有挑战,也没有希望。”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李志强一家三口在县城镇东集中安置区有了自己的新家。李志强说:“我在广州没有家的感觉,我的工作也不稳定。现在回老家发展了,有了漂亮的新房子,有了增加收入的产业,心里也安稳了。”
看着这些健康的小鸭子,李志强和农海花开心地笑了。农孟雪摄
转眼间,李志强即将进入回乡创业的第四个年头。夫妻俩努力发展干鸭养殖业。为了养更多的鸭子,他们已经在基地连续过了三个春节。“宰一批鸭子比较辛苦,但是多赚点钱也值得。”2020年,李志强入选国家“十三五”扶贫搬迁群众计划。依靠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夫妻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财富,生活越来越富裕美好。
(记者:农、潘华;编辑:颜路、吴颖)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关于返乡创业的句子,返乡创业励志说说":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4910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