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让农民增产增收的话,托起农民增收的希望作文

让农民增产增收的话,托起农民增收的希望作文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托起农民增收的希望

——卓尼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综述。

六月的琼尼,麦浪翻滚,淡淡的当归清香随风飘散,让人沉醉。农牧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去年我家种柴胡赚了钱。”"他家也通过种植当归发了财.".....街上的人们聚在一起谈论致富。让笔者深切感受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带来的新景象。

卓尼位于甘肃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是一个宜农、宜林、宜牧、宜渔的综合农业区。

推广农业技术,改良品种。新中国成立前,卓尼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长期处于“空中一把种子,两次收获种子”的原始耕作制度。农业生产发展极其缓慢,机械化程度低,耕作制度原始;千百年来,耕地都是以“两头牛养栏”的方式进行的;农作物品种经过几千年的种植、培育、改良和选择,形成了以青稞、小麦、马铃薯为主体的系列农作物品种;改良和培养处于简单原始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农田水利建设、耕作制度改革、良种推广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播种机和谷物拖拉机等新的农业机械和工具不断问世,农业生产迅速发展。随着农机服务机构和体系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和科技兴农的方针不断落实,农业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改良和推广,各种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大部分地方品种已经被引进的优良品种所取代。通过技术推广应用、新品种引进培育,引导农牧民流转承包精细耕地,扩大连片种植面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牧民收入。流转土地面积17066亩,全县粮油作物良种推广面积10.45万亩,良种率达到92%;建立青稞高产示范田1.5万亩,青稞生产基地2万亩,相对连片集中的青稞育种基地1500亩,百亩以上青稞标准化示范点2个;推广杂交油菜种植2万亩,建立100亩以上杂交油菜标准化示范点;建立马铃薯种薯基地200亩,从定西马铃薯研究所引进脱毒马铃薯种薯迷你马铃薯原种1500粒,在示范园示范种植。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

——改粮种菜。沿着卓尼洮河两岸的“长廊”一路向西走,一排排整齐的太阳能蔬菜大棚在晨光中泛着银白色的光,到处是忙碌的农民。以前还是一片耕地,种满了小麦、土豆、油菜、蚕豆等传统作物。现在农民已经改种蔬菜了。

说到推广日光温室蔬菜种植的日子,县蔬菜办的工作人员深有感触。当时农民冷笑道:“我们祖祖辈辈都种粮食,现在还要种菜。你瞎折腾什么呢?”我们做什么呢工作人员和村干部深入农户,讲优惠政策、讲优势、讲市场潜力,一次又一次的解释和劝说,个别农户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搭建大棚。县里趁热打铁,给建大棚的农户提供了钢支架、塑料薄膜等材料,帮助联系贷款、种子,每建一个大棚补贴2万元...就这样,洮河两岸建起了大棚。第一年春节前后,鲜菜上市,卖得很火爆。看到种菜的邻居赚钱了,不想种菜的农民眼红了,也感动了。

卓尼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界的褶皱带,发展大棚蔬菜的条件得天独厚。日照时间长,比全国最大的大棚蔬菜基地山东寿光高出20%。洮河水资源丰富,无污染,土地连片集中;海拔2000 -4920米,气温低,病虫害少;市场潜力巨大,周边县市没有大规模发展大棚蔬菜。在内外因素的条件下,2008年,该县成立了蔬菜产业化办公室,迈出了规模化发展蔬菜产业的第一步。截至目前,日光温室种植蔬菜400余种,建立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2个,年产值970余万元。

-种植中草药。重点培育壮大西藏中药材、蔬菜产业合作社和种植协会,通过合作社和种植协会的桥梁作用,全力打造卓尼中药材集约化经营示范区。重点培育壮大西藏中药材、蔬菜产业合作社和种植协会,通过合作社和种植协会的桥梁作用,全力打造卓尼中药材集约化经营示范区。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中藏药材种植。自上世纪90年代farfarfara和柴胡试种成功后,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农户也从一开始的一两户发展到全村农户。经济效益占农业总收入的80%以上,收入增加了,不仅让村民尝到了中藏药的“甜头”,也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随着种植业发展模式的不断创新,卓尼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带动的多种发展规模,种植户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培育和引进丹参、木香、红景天、川贝母等13个药材新品种,建立了5个药材示范点和1.8万亩各类中药材繁育基地。加强与甘肃农业大学、郑起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形成了集选种、育苗、药材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规模发展取得新突破。

-网箱养鱼。随着九甸峡水库的建成蓄水,该县把发展网箱养鱼放在五大产业(网箱养鱼、中草药种植、生态旅游、劳务输出、经济水果)的首位。邀请技术人员和水产专家到九甸峡库区进行调查论证,积极联系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和甘肃农业大学,邀请相关技术人员和水产专家到九甸峡库区进行前期调查论证,最终确定适合养殖鲟鱼、虹鳟鱼、金鳟鱼、黄颡鱼的中高档冷水鱼。2012年,该县多方筹措资金,组织富民、村干部等13人到刘家峡省渔政站示范基地学习考察网箱养鱼产业。通过妇女小额贷款和农民自筹资金,建起了4亩网箱。当年中华鲟、虹鳟、金鳟等冷水鱼试种成功。截至目前,已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26家,渔业公司1家,带动200余户创业。藏巴哇乡农牧民自愿投资990多万元,网箱养鱼发展到45亩,成为藏巴哇乡新堡村、宝社口村、柳林村的主导产业,农民纷纷转行当渔民。短短几年时间,网箱养鱼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今九甸峡水库的千亩水面上遍布着网箱。预计到2016年底,网箱养殖面积将达到100亩,年产值4600多万元。缓解库区群众的就业压力,同时促进西藏巴瓦乡绿色食品的开发利用。

突破困难,开拓创新。在党的惠泽富民政策下,卓尼农牧区的经济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牧区社会局势长期保持稳定,农牧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通过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发展产业化经营,农牧业特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1990年,农民纯收入2981.25元,农村经济总收入4227.4万元,农业总产值2093.98万元。

2012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271元,农牧业增加值3.04亿元;

2013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893元,农牧业增加值3.45亿元;

2014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76元,农牧业增加值3.8亿元;

2015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27元,农牧业增加值达到4亿元。

数字证人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时期,卓尼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宗教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谱写了城乡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新篇章。实施民生改善项目266个,累计投资39.4亿元。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5.02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1.63万人,共有3.39万人脱贫。通过“一本一折”发放惠民补贴38笔,资金5.46亿元,惠及18464户;统筹各类资金1.62亿元,有效解决了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住房难、饮水难等问题,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发展成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认真落实“两免一补”等各项优惠政策,全力巩固“两基”成果,顺利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投资3562万元建设4所学前双语幼儿园和3所教师周转宿舍,实施20所学校“全面改薄”工程,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规范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制度。参加新农合人数7.5万人,各类保险待遇1.4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394元,比“十一五”末增长75%。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26元,比“十一五”末增长91%。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投资5.8亿多元建设廉租房6968套;投资8000多万元建设公租房1020套;完成900个城镇棚户区改造,3200套各类保障性住房在建;按照每人每月每平方米补贴6.5元、每人15平方米的标准,廉租房租赁补贴700多万元;投资3亿多元,完成农牧村危房改造1.41万户。大力发展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81个,注册资本1.46亿元。

投资4亿多元,全面实施“城中村”改造工程,建成宽12米的步行街、1.75万平方米的民族特色商铺和13.6万平方米的步行街40栋居民楼,从根本上解决了排洪渠周边居民的居住安全、城市环境卫生“脏、乱、差”和城市“破、旧、差”的面貌。

聚焦精准扶贫。卓尼不仅是畜牧业贫困县,也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科技知识滞后、致富门路狭窄、群众增收缓慢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这里的村民。

自1987年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贫困县,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畜牧业贫困县和扶持县域工业重点县以来,卓尼干部群众从实际出发,按照“以牧为主,农林牧结合,工业致富,全面发展”的思路, 以基本实现全县农牧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始终以贫困群众为基本对象,以贫困村为主战场。 围绕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大力发展农牧村支柱产业,集中力量打好脱贫攻坚战,使全县扶贫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扶贫让卓尼这片古老的藏家之地焕发了勃勃生机。

进入新世纪,卓尼紧紧围绕省市一系列战略决策和部署,不断创新思路,完善工作措施,基本实现了从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向促进低收入人口自我发展的转变,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移扶持、全面发展”的“大扶贫”发展之路。全县呈现出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贫困人口增收步伐加快的新局面。

卓尼县党委、政府坚持把精准扶贫作为全县“一号工程”,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以扶贫为重点,整合资源、精准施策,针对全县最贫困的42个村、最困难的2.47万人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统筹安排扶贫资源,以贫困村贫困户为重点,精准集聚各行业帮扶力量,整合优化各类支农资金和培训资源,全力实施”。该县在水、电、路、住房和通信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通沥青(水泥)路的行政村比例达到86%,农民安全饮水比例达到95%,行政村电力、电力覆盖率达到100%,住房安全稳定的贫困户比例达到72%,通信普及率达到90%,每个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15个乡镇。2014年至2015年,近7亿元用于整合各种涉农项目,重点是北部和中部地区。两区11个镇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截至2015年底,全县23个贫困村实现脱贫,贫困人口减少到1.29万人。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在推进中部地区扶贫过程中,以“尼江”地区为突破口,省发改委、省扶贫办批复了《甘南中部(车坝河流域)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规划》,总投资5.2亿元,主要用于中部地区5个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培训、基层政权和生态环境保护等。

汽车在乡村公路上行驶,新房子坐落在新建的乡村公路旁。过去被视为奢侈品的汽车、冰箱、彩电、手机等电器进入寻常百姓家...卓尼广大农牧区充分实现了“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吃饭不用愁”的美好愿望。

中共卓尼县委宣传部王志莲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让农民增产增收的话,托起农民增收的希望作文":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4805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