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托起农民增收的希望的句子,带动当地农民实现增收

托起农民增收的希望的句子,带动当地农民实现增收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卓尼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结

本报记者赵梅通讯员王志莲

盛夏的卓尼,蓝色的麦浪在田野里翻滚,淡淡的当归清香随风飘荡,让人沉醉。“去年我家种柴胡赚了钱……”“他家种植当归收入很高……”农牧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家聚在一起,聊得最多的是致富的经历。

近年来,卓尼采取多种措施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发展产业化经营,使农牧业特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农牧区社会局势长期保持稳定,农牧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2015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27元,农牧业增加值达到4亿元。

技术给农业插上了翅膀。

新中国成立前,卓尼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长期以来,处于“空中一把种子,两次收获种子”的原始农耕,农业生产发展极其缓慢;主要农作物品种有青稞、小麦和马铃薯。新中国成立以来,采取了农田水利建设、耕作制度改革、良种推广等一系列有效措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播种机和谷物拖拉机等新的农业机械被引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随着农机服务机构和体系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和科技兴农的方针不断落实,农业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改良和推广得到加强,各种农作物品种得到更新换代,大部分地方品种被进口优良品种所替代。

县委县政府通过推广应用技术、引进新品种,引导农牧民承包零星耕地,扩大连片种植面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牧民收入。流转土地面积17066亩,全县粮油作物良种推广面积10.45万亩,良种率92%。建立了1.5万亩青稞高产示范田和2万亩生产基地。推广杂交油菜种植2万亩,建立100亩以上杂交油菜标准化示范点;建立马铃薯种薯基地200亩,从定西马铃薯研究所引进脱毒种薯微型原种马铃薯进行示范种植。

卓尼在推广和改进农业技术品种的基础上,把农业发展的重点放在了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上。

从种粮到种菜的转变

沿着卓尼洮河两岸的“长廊”一路向西走,一排排整齐的太阳能蔬菜大棚在晨光中泛着银白色的光,到处是忙碌的农民。以前还是一片耕地,种满了小麦、土豆、油菜、蚕豆等传统作物。现在农民从种粮变成种菜了。

卓尼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界的褶皱带,发展大棚蔬菜的条件得天独厚。日照时间长,洮河沿岸水资源丰富,无污染,土地连片集中;海拔2000米至4920米,气温低,病虫害少;市场潜力巨大,周边县市没有大规模发展大棚蔬菜。如果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种菜比种粮更划算。

说到推广日光温室蔬菜种植的那几天,卓尼蔬菜办的工作人员感触颇深。那时候我跟农民谈种菜,总有人冷嘲热讽:“我们祖祖辈辈都在种菜,现在还要种菜。你瞎折腾什么!”我们做什么呢工作人员和村干部直接来到农户家中,讲述优势、优惠政策和市场潜力。个别养殖户被说服,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搭建棚子。因此,该县为建造大棚的农民提供了钢支架、塑料薄膜和其他材料,帮助联系贷款和种子,并为每个大棚补贴2万元...就这样,洮河两岸建起了蔬菜大棚,第一年春节前后鲜菜上市,市场销售异常火爆。看到种菜的邻居赚了钱,不愿意种菜的农民感动了。

在内外因素的条件下,卓尼于2008年成立了蔬菜产业化办公室,迈出了规模化发展蔬菜产业的第一步。截至目前,日光温室种植蔬菜400余种,建立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2个,年产值970余万元。

中草药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近年来,卓尼重点培育壮大西藏中药材、蔬菜产业合作社和种植协会,通过合作社和种植协会的桥梁作用,全力打造卓尼中药材集约化经营示范区。重点开展西藏中药材和蔬菜产业培训,壮大合作社和种植协会,通过合作社和种植协会的桥梁作用,全力打造卓尼中药材集约化经营示范区。

在政府的指导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中藏药材种植。自上世纪90年代款冬花、柴胡等药材试种成功后,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只有西藏巴瓦乡柏林村的农民,从最初的一两户,发展到现在全村农民。经济效益占农业总收入的80%以上,收入增加了,腰包鼓了。村民们尝到了中藏药的“甜头”。

随着种植业发展模式的不断创新,卓尼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带动的多种发展规模,种植户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培育和引进丹参、木香、红景天、川贝母等13个药材新品种,建立了5个药材示范点和1.8万亩各类中药材繁育基地。同时,加大了与甘肃农业大学、郑起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校和企业的研发合作,形成了集选种、育苗、药材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实现了规模发展的新突破。

成功探索网箱养鱼

随着九甸峡水库的建成蓄水,卓尼把发展网箱养鱼放在了全县五大产业的首位。邀请技术人员和水产专家在九甸峡库区进行考察论证,最终确定这里的水资源和环境适合养殖鲟鱼、虹鳟鱼、金鳟鱼、黄河鲶鱼等中高档冷水鱼。

2012年,卓尼多方筹集资金,组织富裕能人、村干部等13人到刘家峡省渔政站示范基地学习考察网箱养鱼。通过妇女小额贷款和农户自筹资金,建起了4亩网箱,当年成功试种中华鲟、虹鳟、金鳟等冷水鱼。截至目前,已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26家,渔业公司1家,带动200余户创业。藏巴哇乡农牧民自愿出资990多万元,网箱养鱼发展到45亩,成为藏巴哇乡新堡村、宝社口村、柳林村的主导产业,把这里的农民变成了渔民。短短几年间,网箱养鱼在卓尼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九甸峡水库的千亩水面上遍布着许多网箱。

预计到2016年底,全县网箱养殖面积将达到100亩,年产值4600多万元。既缓解了库区群众的就业压力,又促进了西藏巴瓦乡绿色食品的开发利用。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托起农民增收的希望的句子,带动当地农民实现增收":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4805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