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1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导,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主办的“2022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以下简称“论坛”)成功举办。
整个论坛以“抗风险、强韧性、高质量”为主题,围绕疫情爆发三年来,普惠群体如何增强抗风险能力、实现自我发展等话题,倡导社会各界关注金融健康,以实现普惠金融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围绕如何抵御风险,增强财务健康,多位与会者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和经验。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介绍了银行业在产品创新、满足新市民生活、养老等方面推进新市民金融服务的经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党委书记单强表示,新阶段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要注重数字化、绿色化、生态化、责任化四个关键词,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合力。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党组书记、会长王飞强调,“聚焦主业,规范创新”是小贷公司抗风险、有韧性、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余提出:“一是提升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探索构建金融服务总体规划和政策框架;二是发挥金融机构的主力军作用,为居民提供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第三,增强消费者的金融健康意识,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第四,加强宏观调控与微观主体行为的良性互动,为金融健康建设创造良好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环境;第五,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为金融健康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六是建立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诊断工具,为金融健康提供科学的衡量标准。”
在构建普惠金融健康生态体系的道路上,既要充分发挥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引导和监督作用,也要依靠金融服务商的大力支持。在国际上,整合客户财务健康成果的商业模式已经从概念倡导进入应用推广阶段,这就要求金融服务提供商在注重提升客户财务健康的同时,要特别重视自身的能力建设。
在本次论坛上,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了《金融科技行业智能风控白皮书》,指出金融科技行业目前面临的风险更加多元化,更具隐蔽性、传染性、突发性和影响力。建议金融科技企业从治理、机制、技术、组织四个层面加强风险管理。蚂蚁集团等机构参与了相关讨论。其中,蚂蚁集团整体风险管理部负责人姜杰表示,风险管理是“保持诚信和创新”的必要保障。蚂蚁的风险管理思路与报告建议的模式不谋而合,需要重视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工具和风险共治生态的建设。
在整个普惠金融的生态系统中,中小弱势群体是消费者,金融健康需要特别守护。构建中低收入家庭的风险防御体系,应该被视为包容性增长的必然要求,而此前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普惠保险话题,也成为本次论坛讨论的话题之一。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党委委员、秘书长尚认为,保险是“减震器”,是中低收入群体也应该得到的金融服务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原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就现阶段普惠保险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他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出台促进普惠保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建立包容性的保险统计体系,加强行业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普惠保险监管,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形成协作机制;加强普惠保险的宣传教育。
同时,为全面了解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在纳入保险保障后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瑞士再保险研究所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国省级保险发展韧性指数》报告,首次将瑞士再保险研究所的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国省级层面。结果表明,保险发展的弹性指数从不足20%到超过90%不等,经济发达省份通常具有较高的弹性,但具有较高的财产风险暴露和潜在的人身风险暴露。内陆地区一般韧性水平中等,需重点防范低频率、高损失的地震等重大风险;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省份通常抗灾能力较低,是急需加强各类保障的地区。报告嘉宾杰罗姆·海杰利博士主张,将保险纳入地方经济治理框架,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保险的保障功能,增强社会和经济复原力。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中国普惠金融高峰会,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论坛":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4742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