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三十而立”。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三十而立,自强不息,但一位企业家却在60岁才开始创业生涯。现在他的产品家喻户晓,后代的传承还在继续。他就是王守义,这个名字可能大家都不熟悉,但一提到“十三香”,大家都会赞不绝口,可谓厨房必备之品。如果说陶华碧是辣椒酱里的干妈,王守义是调料行业里的干爸,这是唯一能追到干妈的。
更别说起步晚,就是靠微薄的利润和不起眼的调料成功的。利润只有8分钱,但他的年收入超过20亿元。37年过去了,公司依然没有上市。2020年,“王守义十三香”营收21.5亿元,在河南省民营企业100强中排名第91位。他是怎么做到的?
这种不寻常的调味品,王守义十三香,为中原宝库驻马店的人们所熟悉。它的出现可谓是中国五千年饮食文化中“衣食无忧”、“药食同源”的历史沉淀。王守义出身官宦之家,祖上在开封府做官,后来离职开了一家药铺“兴隆堂”,专营草药和香料,十三香调味品就起源于这400多年的历史。
后来战争爆发,药店被迫关闭。当它传到王守义的祖父手中时,秘方并不多,但这个秘方非常实用,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配方。祖父曾将药膳秘方与中国传统的调味、食疗理论相结合,发展出中国烹饪的精髓,也为“王守义十三香”奠定了基础。
曾经是皇宫的佐料,如今已经成为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佐料,但一路上荆棘满布。
披荆斩棘,60岁的他带领十三香稳步前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王守义的家人逃到了河南,他的祖父在去世前将这一珍贵的秘方传给了他。王家流离失所,1959年闹饥荒,温饱成问题。王守义想通过调味秘方解决最基本的温饱,这是每个人的梦想。王守义拼命改进配方,并将其命名为“十三香”。在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王守义走遍全国推广它。为了赢得信誉,他把“十三香”印在了外包装上。
1969年,由于政策变化,十三香被迫停止加工销售。就这样,众所周知的十三香很长一段时间就停止工作了,被人遗忘了。直到1984年,这位王守义老人带着仅有的100元钱再次创业。在儿子王银良的帮助下,他拿到了营业执照,开始加工和销售十三香。于是,他父子齐心协力,将十三香稳步推向市场。
后来成立了十三香调味品集团,大规模生产配方香辛料调味品,内含肉豆蔻、砂仁、肉豆蔻、肉桂、丁香、胡椒、八角等13种气味独特的中草药。到处都需要它来做饺子馅,炒各种美味的食物和凉菜。
经营一段时间后,家庭调味作坊的生意并不好,但王守义没有放弃。60岁时,他一年365天孜孜不倦地工作,终于生意渐渐有了起色。但他没有提价,依然秉承顾客至上,薄利多销的理念,精心挑选原料,如山东花椒、浙江白芷、海南花椒等。
1998年,十三香集团成立,遍布全国,注册资金约8000万元。当初的初始资金只有100块钱,简直没法比。年销售额突破4亿元,企业越做越大。然而,王守义仍然坚持简单的生活方式,增加人员和购买设备。
2003年,王守义在说了一句“没有房地产,没有上市,没有多元化发展,只有13家香香”后离开。三儿子接班后,秉承父亲遗愿,坚持不上市、不融资、不贷款,只接受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对待员工福利优厚。2014年十三种香料产量合计超过6万吨,收入超过15亿,上缴税收超过1.7亿。到2019年,企业营收突破20亿元,达到23.4亿元,上缴税收4.3亿元。
王守义曾说:“我不知道真相是什么,但我只知道如何自己做每一件事。”在一个不起眼的领域深耕35年,我设法把利润只有8个点的调料发展成年收入20多亿的大产业。今天十三香占据了调味行业的半壁江山,这才是真正的中国风味。
如今,无论是来自“药食同源”的历史传承,还是王守义家族与时俱进的创新进化,王守义十三香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儿子们继承家业,单独记账,坚守自己的意愿,希望未来三代四代的接班人依然能够发扬他们的务实精神,把十三香集团办得越来越好,让这个历史米卡的魅力传遍世界。
千年古训“做人要实在,做事要踏实”。小调味品可以有自己的商业帝国。谦虚不代表他们不能成功。利润微薄的十三香能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世界,离不开王守义的执着和努力。调味文化的悠久历史能够流传至今,与王守义的稳步前进和诚信经营是分不开的。
如今王守义已经去世,但在传给儿子们之后,他依然坚持务实,不求上市,不求投资房地产,不求多元化发展。他只求把一件事做好,把自己的精华调味,最后把一个小产品做成一个大产业。正是这种速度,让十三香有了持久的魅力,把快马慢驴甩在身后。这种务实精神也是企业家所缺乏的精神。你怎么想呢?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创始人有钱吗,创始人有工资么":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4550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