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山野岭”到“绿色海洋”,从“靠山吃山”到“创业共富”,河北临城走出了一条脱贫摘帽的新路。
太行山深处的黄米村,从荒山变成了绿色的海洋。程舒/本刊摄影
初秋的河北临城县古鲁营西村种植基地,一片生机勃勃,一串串葡萄压弯了枝头,各种有机蔬菜欣欣向荣,整齐有序。出了种植基地,沿着水泥路进村。村里所有的墙都刷成了白色,刷成了深红色的墙,硬化的街道干净整洁。家家户户的屋顶都改造成了全坡或半坡,室外厕所改造成了室内冲水厕所。
过去和大多数村庄一样,没有发展规划,道路、饮水、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滞后,空心村现象严重。“2013年,我们村被确定为河北省首批10个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质量村之一。”站在以前垃圾场改造的街心花园旁,村党支部书记郝润申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他们抓住机遇改造村容村貌,村民解放了思想,激发了创业热情。
“我可能是全县第一个种巨峰葡萄的人。”葡萄园主人郝增山说,“每亩葡萄年收入1.6万元,是以前种田的10倍。”
这是位于太行山东麓的临城县220个行政村中一个普通小村庄的演变。
临城县曾经被贴上落后贫穷的标签。1994年,临城县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如今,这个县正在全力脱贫。
截至2017年3月底,这个21.7万人口的县,已退出贫困人口5.97万人,贫困村43个。目前贫困户6541户1.27万人,贫困发生率6.5%。预计到2017年底,临城县将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标签。
“在扶贫的道路上,很多贫困人口从‘要我富’变成了‘我要富’。”临城县委书记宋湘党说。
2012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显示,我国目前有592个贫困县。根据中央部署安排,这些贫困县需要在2020年全部摘帽。
临城县的“摘帽”之路,只是中国众多贫困县的一个缩影。
产业基础:精准政策带动贫困户
临城县是著名的“核桃之乡”。1999年,当地几名邮电局职工响应县委县政府“治理三废,重建新城”的号召,承包了虎子沟3000多亩荒地。党员高成了创业带头人。
十八年后,荒山秃岭变成了核桃青山。被称为“核桃哥”的高和他的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也成为家喻户晓的致富“金名片”。
“起初,我们担心如何开发落基山。后来,我遇到了河北农业大学的李保国教授。经过他的反复勘察,我们种上了薄皮核桃。”高说,已故的教授带着他们开荒、开沟、换土。现代的“龚宇”创办了绿岭公司。
核桃产业链长,是当地政府扶持的农业主导产业。如今,绿岭公司已成为临城核桃产业的龙头企业,拥有全国第一条、最完整的核桃产业生产线。
宋湘党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提出了‘人均一亩核桃园’的扶贫计划。最普通的核桃亩平均年收入能达到5000元,家门口种一亩基本能实现脱贫。11年来,该县扶持了一批薄皮核桃企业。在核桃产业的带动下,全县三分之一的贫困户脱贫了,越种越有信心。”
扶持龙头企业不仅是为临城树立品牌,更是让产业发展反哺农民。临城县专门出台文件,比如企业必须为农民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优先向农民供应优质种苗。
高说,绿岭公司直接安排600多人从事核桃加工,解决了农村劳动力闲置的问题。绿岭公司的一名员工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公司80%的员工都是临城本地人。“良好的福利待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
周边农民是产业链的受益者。去年,绿岭公司与1300名建档立卡扶贫的贫困农户签订协议,为贫困农户提供季节性工作,并定期向他们发放红利。全县8个乡镇138个行政村1万多农民共发展薄皮核桃23.8万亩,涉及70多个贫困村、3000多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多元。
“宜农即农,宜游即游,宜工即工”,临城这座“七山两水一分田”的城市,选择精准实施扶贫工程,走出了一条发展生态产业助力脱贫致富的新路子。除了突出发展以薄皮核桃、苹果、板栗为主的林果产业,以乌骨羊、蛋鸡、桑蚕为主的特色养殖业,临城还依托县内山区面积大、阳光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光伏产业,在荒山上打造一片“蓝海”。
引进CNNC惠能、GCL等光伏企业,重点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实行资产收益分配。重点建设2个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20个村级光伏电站、163个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解决3363户贫困户贫困,户均年收入不低于3000元。
“临城扶贫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希望在生态,效果在生态,初步构建了生态产业扶贫新格局。”临城县委副书记王俊国说。
党建引领: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沿着蜿蜒的山路,蜿蜒而上,硬化的山路偶尔会颠簸。这里是太行山深山区,黄米村就在这里。沿途沟滩立体开发,新建的水库坐落在郁郁葱葱的绿树之间。
“看,那是我们的村子!”汽车停在山腰的一块平地上。一位村民指着山脚下的村子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这座山是村民的劳动场。白天大家都在这里工作。”向山上望去,村民们分散在各处干活。
“这是老朝书记。”村民们迎接一个白发黑皮肤的男人。51岁的王振超是黄米村村支书,“老超”是村民对他的昵称。作为临城县人大代表、邢台市代表,他以“不负人民重托”为宗旨,带领黄米村从“荒山野岭”走向“绿色海洋”,带领村民从“靠山吃山”走向“创业共富”。
黄米村233户800人,占地9000多亩,但95%都是山田,岩石中富含铁矿。过去由于过度开采,环境破坏严重,黄米村发展一落千丈。“半年麸粮半年粮,有女不娶黄米郎”,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黄米村痛定思痛,决定整合资源,保护山林。相关部门强制关闭开采加工窝点,同时为该村争取到铁矿公司800万元赔偿。而是“800万怎么用”?是“撒芝麻盐”于民,还是“种常青树”齐心协力?“村民会议足足讨论了半个多月。起初有三分之二的村民提出要分。”老超回忆道,“如果真的分了,御用粉丝就不会发展了。"
于是,老超带头把五兄弟的500多亩山场无偿捐给村集体,然后自己掏腰包为村里硬化道路。其他村干部也主动把自己应得的补偿留在了村集体。经过半个月的沟通,村民们渐渐被村干部创业、聚富的努力所感动。经过投票,94%的村民同意在村里留下800万元用于集体创业,共同富裕。
村两委引进外资,共同成立了甘源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村集体在之前的“山地经营”成果中占60%的股份,投资者新注入的资本占40%。目前村里有300多人在公司上班,人均年收入2万多元,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山上的水果基地进入盛果期后,村里平均每户每年分红有望达到5万元。
作为带领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挥员”,选好、用好、管好两委“一把手”是基层工作的重中之重。就像黄米村一样,临城县一直坚持把扶贫和基层党建工作结合起来。
在王嘉卉村,记者了解到,该村两委班子不仅引导村民把发展香菇大棚作为扶贫产业,还大力扶持家庭创业。“我们为农民提供土地、政策引导、小额贷款等便利条件。目前,村里的木材公司、服装加工厂等家庭创业项目,通过就业带动了周边群众。”王嘉卉的村支书王建国说,村里还为妇女提供家政培训,并组织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和种植大户到山东等地参观学习。
县级“优秀共产党员”、围场村党支部书记胡金生也是治理村子的能人。他说:“只有抓党建促发展,才能促发展。”围场村通过各种集资,建立了高标准的党员活动中心和村民活动中心,制定了符合本村实际的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运用民主法治处理党务、村务。
“只有村干部带头办实事,村民才能信任支部,大家才能和村委会一起致富。”胡金生说。
多力:创新组合拳
西蜀镇城阳村位于天台山脚下,寓意“前程似锦”,故称城阳。全村346户1320人,是贫困村和“美丽乡村”。
73岁的鲁保印和他的鲁西年糕在城阳村非常有名。老人的年糕代代相传。几个小房间组成了他的小作坊:一个车间,一个锅炉房,一个冷却室,一个包装室。“度假村建成后,生意有所好转,尤其是春节期间,年糕供不应求。”鲁保印说,现在的年糕还将出口到县城,甚至邢台市。“今年第一个月,我就赚了一万多!”生意忙,鲁保印让村里的贫困户一起做年糕,增加了收入。
“村里来农家乐的人多了,我的生意也就多了。”鲁保印是城阳村创新发展模式的受益者之一。城阳村依托天台山和正在建设的胡阿祥旅游度假区优势,探索“景村共建”模式,以景区带农村,以旅游富农,实现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一体化发展。2016年底,城阳村脱贫。
“要脱贫,必须下大力气找到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建立贫困户合理分享产业发展收益的有效机制。”王俊国介绍,临城县统筹农业农村经营体制改革试点,实施综合开发扶贫模式。“让贫困户有股可进、有事可做、有收益,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份、农民变股东。”
扶贫也离不开众多社会力量的参与。“临城的发展凝聚了各方的努力。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自筹375万元,联系成龙基金会捐赠150万元,为围场村新建综合教学楼,惠及周边14个村600多名山区儿童。”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宣传部副部长、临城县委副书记(挂职)侯冰说,2011年以来,中央国家机关工委领导班子成员分16批41次到临城县,组织多名干部职工为贫困学生捐助生活补助。
“扶贫关键在人。要善于把帮助群众和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结合起来,让群众变被动为主动。”西冷水村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第一书记魏宇阳谈起自己的岗位感受,说“既要多方面帮扶,又要让村民主动思考、主动作为。大家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脱贫。”(记者程舒)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国家贫困县有什么补助,国家发布的贫困县":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4193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