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底,拿到一份满意的年终奖,成了工薪阶层的美好愿望,年终奖也成了年前必不可少的谈资和话题。其实年终奖自古就有。今天和大家聊聊古代的年终奖是怎么发的。
年终奖始于东汉,当时称之为“拉稀”。20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每到腊月,皇帝都会奖励数百名官员,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年终奖”。汉代官员的工资并不高。将军和三公(宰相、邱、钦差)每月收入约17500块五铢(相当于现在的7000元),但他们的年终奖却是“蜡30万,牛肉200斤,精米200吨”。年终奖和过节材料一起发,数额不小,超过一年工资。
唐朝皇帝不给下属发年终奖,但会把“公钱”分给各地、各级,让他们作为“资本”,把钱借给民间收利息。利息收入可以用来满足平时的开销,包括年终奖。所以在唐朝,年终奖其实是存在的。
宋代官员工资高,所以年终奖基本是一种象征。据《宋史》官方记载,包拯在开封府当“首领”时,每月有粮食30斤,柴火20捆,干草40捆,“臣钱”1500两。此外,朝廷还给他分配了2000亩耕地,让他每年收租不收粮。这算下来,相当于现在1300多万。你大概明白这个“黑点”为什么这么无私了吧。拿着国家那么多钱,不把事情办好,铡草机当然不会在法律之外留情。
所以在宋朝,年终奖只能体现一种“企业文化”和人文关怀。和平时的高薪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
明代公务员不仅工资低,而且没有年终奖。明代正一品官员的工资是一年204石(一石约合现在的155斤大米),年收入约9万元。朝廷不发年终奖,只好伸手给下属。“碳敬”(向领导致敬的取暖费)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到了清朝,有了一些创新,现金和肉变成了“貂”。清朝的皇帝也是人才辈出。年底,他们给在朝工作的官员发貂皮、祝福语、发“平安过一年”的钱包,也就是钱包里装的是金银钱,其他都是文艺模特的“艺术品”。
民国时期,年终奖商业化了。店员、作坊里的手艺人、公司的员工、典当商甚至学徒都可以拿到年终奖,和我们现在的年终奖模式基本一样。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汉代年终奖超一年工资,唐代靠小额贷款,宋代最少,却最让人向往":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3733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