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慌乱,风南。”880多年前,宋人远行娶妻生子,赶着130只鸭子,跋山涉水,吃着喝着露水,南下赣州深山开荒。这非常困难。
今天,当打开中国地图时,它与客家人郁忠的南迁方向一致。贯穿南北的钢铁大动脉——赣深高铁,穿越千山万岭,带来的不仅仅是先辈们做梦也想不到的便捷速度,更是通往小康的幸福之路。
作为京港高铁重要组成部分的赣深高铁,让一向交通不便的赣南、粤北经济洼地变成了开放的发展高地。
为避免混乱而迁移
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客家村落白鹿村的种畜大户、郁忠后裔钟敬,夏日过得充实。
“我和几个村民承包了100多亩地种水稻,养了100多只湖羊,100多只鸭子。”钟静说,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导致产量增加,她自己买了机械化设备。他还在想着降低湖羊的养殖成本。“接下来种植花生苗来饲养,一只羊能多赚300元左右。”。
在机械化和规模化养殖中,水稻和湖羊是主要的收入来源,而鸭子则是“顶呱呱”。
这是赣州客家村落村民安居乐业的常态。
赣州,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人的发祥地,也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从晋代到清朝一千多年,历史上客家人有过五次大迁徙,这里的小规模迁徙更是连绵不断。”赣县区文化旅游局原局长、客家联谊会副会长胡说,历史上北方汉族为躲避战乱南迁,经过不断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汉族——客家人。
在赣县区客家文化城,五根大柱清晰地记录着客家人的五次大迁徙,图文并茂地介绍着迁徙者、背景原因、出行方式等。
把时钟拨回到880多年前的南宋绍兴,仲景的祖先到了中渝,带着妻儿从北方迁到白露村。鸭子曾经是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资产”。
根据钟的家谱,当时的全部家当就是一张祖牌、一口锅、一把伞、两条被子和130只鸭子,他住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小屋里。白鹭村以前是沼泽地,适合养鸭,鸭蛋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文史专家彭天喜说,历史上每当中原发生战乱,都有大批北方人南迁。“长江与淮河之间,河与岭之间,路不通,地广人稀,住的人多。”
“客家先民带着家眷儿女,渡过黄河,渡过长江,迁徙到万里。路途遥远,担子主要是在路上扛,很少有独轮车和牛车。”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客家文化学院院长胡芳说。
每座山都会有客人,没有客人会住在山上。作为“后来者”,许多客家人依山而居,努力开垦梯田。如今,继江西赣州、广东河源、惠州等赣深高铁线路之后,南迁的围屋、梯田等客家人的足迹依稀可见。
“没房住,缝纸做衬裙,以竹为架,盖草,止于底”,“顶起一只豹子熊象,渡之驯服”,“三百因野人”...在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的惠州罗浮山,史书记载了唐代陕西王冶仁来此开垦茶园的情况。
崛起振兴。
客家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客家乡亲逐渐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但由于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发展一度滞后。以赣南老区为例。到2011年,仍有215.5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新时期,随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随着中央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一揽子政策的实施,客家聚居区彻底告别贫困,奔向小康。
鸭子还是鸭子,白鹭已经起飞了。白鹿乡党委书记罗本昌说,随着赣深高铁的开通,白鹿村村民大力发展的优质水稻、脐橙、油茶、梨、湖羊等产业不愁销路,开局良好。
“结合橘柚种植,进行立体农业湖羊养殖,既科学消耗了牲畜粪便,又有效保护了环境。”钟静说,以前家里穷得只能借自行车。现在家里有十几万的收入。以前舍不得吃鸭子,现在“自由吃鸭子”。
6月17日,赣州市兴国县花坑村。在被晨雨冲刷的山村里,空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散落在山间的红砖房前,细细的秧苗倒映在梯田的水镜里。
十年前,赖的家庭还是一个贫困户,甚至他们的孩子都上不起大学。“那时候一年学费生活费三万多,压力很大。”
如今,脱贫6年的赖种了5亩水稻,30多亩油茶,5亩鱼塘。6头自育母猪一年能产100多头猪,几个孩子大学毕业了。
广东罗浮山客家婆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强,正期待着带着他的豆腐花“反客为主”沿着赣深高铁南下。
在漫长的生活岁月中,客家人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石磨工艺,流传下来形成了腐乳、豆腐花等饮食文化。自2007年创业以来,李国强的豆腐花业务通过机器更新换代、工艺改进、质量提升、渠道拓宽,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
随着高铁的开通,南下北上的旅客越来越多,豆腐花市场不断扩大。这家公司有100名工人,大部分是当地村民。在公司做包装工人的同镇村民邓秋香说:“以前家里种水稻、花生等农作物。因为地少人多,一年挣不了几块钱,现在公司一个月6000多。”
做大做强客家人的传统产品,带动他们就地脱贫振兴,李国强信心满满:“我们的产品在高铁沿线畅销,会有更多人品尝到正宗的客家豆腐花。”
走向共同富裕
“20年前,我去广东沿海城市呆了两个月,每天都去拜访公司,却一个公司都介绍不出来。”赣州榕江新区党工委书记王玲回忆说,那时候总有客商问“赣州在哪里”。
仅仅几百公里的距离,因为交通拥堵,既不临海也不沿边的赣州,对外界来说还是相当陌生的。随着赣深高铁的开通,赣州至深圳最快铁路旅行时间由5小时32分钟缩短至1小时49分钟。高铁将赣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紧密相连,沿海企业、项目、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加速向腹地集聚。
作为赣州市连接大湾区的“桥头堡”,榕江新区近期一次性与深市在线签约9个项目;在赣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9年以来引进大湾区项目14个;赣州市定南县,仅2021年就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6个。
“一年来,我们成功地将商汤科技、腾讯动漫、西部证券等湾区企业引入榕江新区建设的科技园,也为园区带来了人才。”从深圳搬到榕江新区的蒂奇(赣州)科技城总经理陈新说。
从封闭到开放,企业来了,项目来了,家里的就业机会也跟着来了。
51岁的操作员朱玉林正在从东莞转移到赣县区的赣州陈展木工机械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切割板材。他从1993年开始在很多地方工作,回到家乡县城工作。目前他月收入5000多元,公司提供免费住宿。他在县城买了房,开着车上下班。
和朱玉林一样,在这家公司工作的还有40多名当地工人。
河源,广东最后一个有高铁的地级市。乡村振兴和赣深高铁给当地带来了新景象。
河源龙川县贾牌村村民葛春亮,距离赣深高铁龙川西站不过十多分钟车程。最近,他和5个村民出资100多万元成立了百元经济合作社,流转了100多亩土地种植花生。同村村民邓维海利用自己的厨艺,在老家办起了农家乐。
夹牌村党支部书记葛业贤说,全村1972人。以前村子穷,垃圾被风吹,污水暴晒,能出去的都出去打工了。村子里一度只剩下五六百人。“现在,环境变好了,交通畅通了,村里建起了花生产业园。看得见的好日子就在眼前!”
走在赣深高铁上,“美丽经济”接踵而至。
在惠州市惠城区如湖镇圩仔村,一片400多亩的稻田像一幅巨大的画卷在人们面前展开。2021年以来,该村打造的“稻田盛宴”在这片稻田中央设置了永济腊肉、田螺橄榄汤、大闸蟹、三文鱼、咸对虾、鲍鱼、乳鸽等丰富的金秋盛宴,吸引了众多城里人“打卡”。
活动持续十天,每人报名费300元,还是供不应求。圩仔村村支书刘佛卓感叹:“村民祖祖辈辈都没种过这么贵的田!”
“你们先聊,我得赶紧去接游客。”在赣县区茅店镇东田村,还没等记者聊天,种植大户范春莲骑着电动车消失在村口的暮色中。如今,她经营的观光采摘基地,每亩能收入2万多元。
全面小康的美好画卷,开启了几千年来客家人迁徙路线新的历史篇章。(记者周珂、吴涛、孙飞、姚子云)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客家文化迁徙篇,客家人迁徙路线":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1390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