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冯驰(上海)
一份来自江西萍乡农村商业银行的催款通知,让自己陷入了舆论漩涡。
据潇湘晨报报道,为督促逾期助学贷款,该通报公布了141名高校毕业生的姓名、学校、逾期金额、住址,逾期金额从3.47元到11890.96元不等。
虽然银行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催收通知效果不错,“这两天已经有很多毕业生开始还款了。”然而,这一事件却在舆论场上引起了撕裂。有人支持银行的做法,也有人认为银行此举涉嫌侵犯当事人隐私。
坦白说,欠债还钱是永恒的真理。有些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是借助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无论从感恩、诚信、契约精神、法律意识等道德角度,都应该按时足额偿还助学贷款。你不能认为自己欠的不多,或者找各种理由就不能还钱。
再者,银行公开学生信息的“大动作”也可能是现实困难面前的妥协。比如,有的大学生毕业后换了手机号、地址等信息,也和大学失去了联系。银行联系他们真的很麻烦。
所以从法、理、情三个方面来看,银行在这件事上很容易被解读为“受害者”。公众抱着朴素的正义感,支持银行公开学生信息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从效果来看,大部分出现在名单上的同学,为了“面子”,都会尽快还贷。就这样,事情似乎圆满解决了。
不久前,萍乡农商银行进行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贷款程序优化和操作流程专题培训,强调不再要求学生提供贫困证明文件,只需要出具申请人的书面承诺即可;续贷不再需要学生和共同借款人到场,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办理。图片来源:萍乡农村商业银行
但问题是,银行自身的做法真的没有问题吗?
最直观的一点是,很多网友也注意到,催款通知虽然没有公开欠钱学生的身份证号等核心信息,但公开了详细的家庭住址,有的精确到几个单位和房间。这几乎相当于将当事人完全暴露在网络世界中,难免侵犯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和安全。同时,这也反过来说明,银行选择披露信息,并不完全是出于联系不上欠款学生后的无奈——如果只是为了催收,银行为什么不能通过信函等形式直接寄到学生家中?
再者,如律师所说,如果通知中的当事人确实违反了助学贷款的相关合同规定,侵害了银行的合法利益,银行完全可以通过司法途径维权,而不是先发制人,先发制人,在穷尽其他方法之前就开始披露当事人信息的操作。
据悉,此次公布的100多名学生中,逾期贷款金额低于1000元的。从常识来看,即使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还款压力也不大;即使你缺钱,父母也会为你买单。即使有人恶意违约,法律对“老赖”也有足够的惩罚手段。“老赖”不仅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和信用惩戒,基本的出行也会受到影响。逾期的人不会忽视这个后果。如果真的要打官司,银行有足够的理由让法律支持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银行直接公布自己信息的做法,不仅把自己从受害者变成了侵权者,而且在现实中似乎也没有必要。
说白了,借助学贷款的学生需要遵守法律,按时足额还款。同样,银行在追讨逾期助学贷款时,也应依法依规办事,不能以维护自身利益为名,侵害他人利益,哪怕对方首先有过错。否则只会给你的合理维权行为增加污点,陷入被动。结果正义重要,程序正义也重要。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长城评论」为催收助学贷款公布学生信息,银行维权也不能任性":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1104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