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台记者郑北京报道。
“想防止通讯录被炸,过个好年?做个防爆的?”一位自称卖反催收工具的工作人员问。
催收一直是消费金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现在,《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注意到,反催收工具的业务也应运而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反催收措施掩盖下的逃废债务行为越来越多样化,比如分享成功投诉、利用通讯录防爆工具等。
暴力催收的标准目前尚未界定,但一般认为骚扰债务人家人朋友、恐吓威胁属于暴力催收。在21聚投诉网站搜索关键词“暴力催收”,截至2020年1月15日,相关投诉有1万条。
基于上述情况,“催收”与“反催收”的对抗成为消费金融行业广泛讨论的问题。“虽然催收是消费金融行业微观层面的问题,但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某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高管表示。
向借款人收取反催收费用。
“我们的一个用户在论坛上发布了详细的投诉策略,本来只是举例,但是策略发布后,我们平台的投诉量增加了50%。”一家无证消费金融公司的经理告诉记者,“消费金融金融行业涉及的借款人比较多。我们有一个1500多人的催收团队,经常会遇到鼓励专职投诉机构的反催收联盟。我们了解到,在催收行业受到强监管向借款人收取一定费用后,许多小型催收公司或一直从事催收的工作人员提供专职‘反催收’服务。”
根据《2019年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我国消费金融市场主体明确分为四类,即商业银行消费金融服务分支机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公司旗下消费金融平台、其他规模较小、无牌照的金融小贷公司。
调查中,记者以买家身份联系了一家销售“防收”工具的商家。对方表示,其销售的“通讯录防爆拦截专家”可以实现两个功能。首先是期限前的“防爆”。借款人付款时,借款人的通讯录会被借贷平台备份到云端。通过输入卖家提供的程序信息,可以有效防止通讯录的授权复制,拦截率可以达到95%以上,且不影响借阅。卖家特别建议,“建议早两天做防爆拦截,效果非常明显。”
另一种是期限过后的“防爆”。买家逾期后,可以通过“标记号码”录入信息,卖家后台系统会快速标记该号码为诈骗电话500到1000次,并将该号码上报运营商进行拦截,达到过期后的拦截效果。但截止后的拦截效果略差,综合统计防爆率在85%以上。
“爆款通讯录”是指在申请网络小额消费贷款的过程中,平台系统一般会请求导入手机通讯录,平台系统会读取相关信息。贷款逾期时,不仅借款人填写的紧急电话联系人,借款人通讯录中的所有联系人都会被“联系催款”,也就是俗称的“爆通讯录”。
一位消费金融平台人士告诉记者,这种“防爆”系统属于“地下作坊”,实际效果取决于软件提供商的技术水平和数据库的更新频率。
另外,市面上已经有反催收app了。在北京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2019年3月发布的发言节选中,有机构代表称借款人公开表示不还款,出现借款人逃避还款的反催收联盟APP,这是中国信用体系的一大败笔。
“软暴力”和大数据收集引发新的风险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应如何防范恶意组成反催收联盟,恶意使用反电话催收工具的消费者的增长?
北京网络法学会副秘书长车宁表示,“反催收”手段的出现,显然会对消费金融公司业务的正常开展造成一定影响,会加剧整个消费金融市场环境的恶化,尤其是在催收领域。“这相当于矛和盾的关系。随着反征收水平的提高,征收手段也会相应增加。可能主要表现为身体伤害和物质伤害的硬暴力越来越少,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软暴力或催收越来越多,会诱发新的风险和法律问题。”
“调研”显示,当前消费金融市场混乱。消费者在普通交易过程中属于弱势群体。在消费金融交易过程中,复杂的数据技术和金融贯穿贷前、贷中、贷后的全过程,金融消费者很难了解业务,也很难了解风险。另一方面,在消费金融行业,暴力催收、用户数据和信息泄露、用户隐私暴露等问题屡见不鲜。
2019年9月,记者一个月内收到头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三条“爆款通讯录”催收短信,原因是逾期用户上传的通讯录中有记者电话。催收短信中显示“退订回T”,但记者退订后,催收人员更换了号码,继续给记者发送催收短信。
中国银行法研究会理事肖洒表示,目前市场上确实存在一些有争议的催收方式,一些反催收联盟也激化了矛盾。比如面对违法暴力催收,要及时采取诉讼等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非理性对抗催收很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衍生问题。
在陈宁看来,解决征收与反征收的矛盾在于需要完善立法,明确标准,使征收的运行方式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其次,从治标措施来看,催收企业可以在政府的引导下,依托行业组织,合法有序地从工具端入手,与恶意提供催收工具、纵容在部分社交工具上设立恶意逃废债群聊的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运营者进行沟通。
小金公司自建催收团队。
针对大数据收集,监管部门也在加速打击。近年来,工信部多次重申手机app不得收集和非法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并相继点名曝光了一批征信软件。
在监管部门的持续打击下,“暴力催收”的局面正在逐渐改变。
“现在每天偶尔会接到催收电话,但语气比较客气。除非不接电话,否则不会天天换号码打我手机。”上述用户向记者展示了其手机的未接来电记录,显示其平均每天有2至3个未知未接来电。他认为,在偿还网贷机构的贷款后,只剩下持牌金融机构的欠款,暴力催收的情况有所改善。
不过,日前有消费金融平台高管承认,他是反对信用app不能收集手机GPS信息的。
北京金诚同达(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彭凯表示,电话催收比上门催收更“温和”,适用于常规催收策略中的早期逾期借款人。但从行业实际情况和法律监管来看,电话短信催收手段也滋生了“软暴力”;从风险系数来看,电话短信催收不一定比下家催收低很多。
收藏业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随着活跃的金融贷款和民间借贷活动而出现的彭凯表示,“观察近年来网贷行业的风险事件,可以发现导火索多是催收问题导致,既有暴力催收的案例,也有侵犯个人信息的案例。现金贷领域扫黑除恶专项工作仍在进行,风险事件的发生有警示作用。此外,催收行业的加速,大规模清仓,正式出击,也可能为行业未来的阳光化做铺垫。催收机构为金融行业服务是不可避免的。除了催收,现在的征信建设和对失信行为的纳入,法律诉讼手段和措施的便利化也是‘疏导’的侧面体现。”
不仅是监管机构,消费金融公司也在为催收行业的阳光化做准备。
一家处于第一梯队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曾公开表示,正在培育自己的催收公司,用自己的话和策略在全国多地设立运营中心解决催收问题,同时也在不断加大投入。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自建团队,肯定有助于催收的规范化。从法律角度来说,如果委托外包催收,金融机构和催收团队之间是合同法律关系。金融机构对催收公司的管理只能依靠一纸协议,约束力相对较弱。如果发生风险事件,如侵权甚至刑事案件,风险仍可能波及金融机构。因此,将催收流程纳入企业体系,成立专门的催收团队,可以使管理工具更加丰富,奖惩机制更加明确。”不过,陈宁也表示,不可忽视的是,外包催收团队仍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和经验资源。
小撒也认为持牌消金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好的风控手段。相比之下,催收机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风险控制措施容易出现缺陷或不足。"自建催收机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规范催收行为."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阳光催收公司,催收行业动态":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0585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