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遏制非法校园贷,更好地疏堵结合,湖北银保监局表示,将加大校园金融服务产品推广力度,力争按照每生5000元左右的标准,向全省大学生投放80亿至100亿元消费信贷,以强大的正规金融供给驱逐不良网贷毒瘤。(9月21日《人民日报》)
“校园贷”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野蛮生长,可以说是乱象丛生。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瞄准“校园贷”,迭代升级,花样翻倍,把“校园贷”变成高利贷、套路贷、回租贷。暴力催收、“裸条”威胁等行业乱象引起公众广泛关注。从全国人大的代表议案,到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关于治理非法校园贷的指示,如何规范和治理“校园贷”被提上政府部门的工作日程,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结合各地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以往在治理“校园贷”过程中采取的整改措施,重点宣传“校园贷、套路贷”的危害,打击以各种方式针对学生的“校园贷”关闭行为。一些地方政府将防范“校园贷”纳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在防控策略和手段上,以往在整治“校园贷”时,职能部门更注重“遏制”。2017年5月,原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暂停所有网贷机构开展面向大学生的网络借贷业务”,网贷机构不得继续针对学生。然而,随着监管政策的收紧,一些网贷机构改头换面,继续以培训贷、美容贷、租房贷在大学校园里横行。
问题是,大学生真的需要贷款吗?大学生贷款是用来干什么的?结合以往媒体曝光的“校园贷”乱象,不难发现大部分资金用于个人消费,购买电子产品、化妆品、维持个人日常开销、吃喝等。
如果只考虑大学生有消费贷款需求,就正规金融机构而言,过去确实存在针对大学生的金融服务产品缺位的情况。但从大学生纯粹为了满足个人消费的贷款动机来看,普通学生消费贷款5000元是否起到了鼓励过度消费、引导消费的负面作用?那么,一旦难以从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泥潭中自拔,5000元的贷款额度无法满足其消费欲望,学生是否会再次转向非法校园贷?从这个角度来看,普通学生贷款5000元,很难对非法校园贷形成“挤出效应”。即使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但欲望的阀门一旦打开,最初的愿景可能会大打折扣,反而会助长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
几百亿的消费贷款真的能撑下去吗?大学生本身没有稳定的收入和还款能力。虽然是小额消费贷款,但也需要考虑信用体系建设。银行吸收社会资金放贷,需要考虑运营成本和资本收益。如果收益达不到社会资金的合理预期,就无法提供大规模、可持续的资金,那么“以强大的正规金融供给驱逐不良网贷毒瘤”的初衷就无法实现。
“开前门,斩黑手”的初衷是美好的,但也要保持对非法校园贷的高压打击,严打。更为关键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做好源头管理,向学生普及金融知识和非法校园贷的危害,并辅以案例分析,提高对非法校园贷的识别能力和警惕性,自动放贷给大学辍学者,从而减少“校园贷”在校园的存活空。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校园消费贷款平台是否存在学生身份被冒用的风险,校园贷看大学生消费观":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9308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