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赛利斯汽车有限公司重庆两江智能工厂员工在生产车间工作(2022年6月27日)。图/新华社
长期以来,各地去广州、深圳、香港招商引资是很正常的。但今年,“反向招商”似乎成了一种趋势:
香港成立“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频繁赴内地招商引资;难得上海掉头去千里之外的成都开招商会;大湾区和京沪之间,更是互动不断...
在全力以赴拼经济的过程中,“反向招商”释放了哪些信号,会带来哪些改变?
香港以创新科技产业为目标。
10月16日,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2023全球投资促进会新闻发布会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粤办事处、投资促进署林就香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吸引更多外资进入中国内地和香港市场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林表示,香港特区政府正全力推进北部都市区建设,将成为推动创意产业等战略性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落实“南金融、北创意”的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强粤港特别是深港合作,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目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成立了专门的投资推广小组/投资促进组,通过举办各种规模和形式的投资推广活动,向内地企业宣传香港的优势,提供香港营商环境的最新信息,宣传香港是内地企业“走出去”的理想平台。
10月2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布新施政报告,其中涉及多项“抢人才、抢企业”措施。
李家超说,特区政府继续“抓企业”,特别是与“八大中心”定位相关的企业,包括瞄准先进技术、行业代表、创新和战略产业的重点企业。特区政府将推出公司转移机制,方便在其他地方注册的公司,特别是核心业务在亚太地区的公司,将注册地迁至香港,目标是在明年上半年提交立法建议。
此前,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特区政府一直在马不停蹄地引进重点企业,为香港招商引资。
陈茂波表示,香港一直积极与不同领域的创新科技企业探讨合作。近日,特区政府重点企业引进办公室举行“重点企业合作伙伴启动仪式”,与首批20家已落户或即将落户香港的企业合作伙伴签署共同意向,通过他们的落户和进一步拓展业务,促进香港整个创新科技生态系统的蓬勃发展,并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来港发展。
不难看出,香港“抢企业”的重点是创新科技产业。事实上,这也是香港发展策略的一部分。
去年12月,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香港创新及科技发展蓝图》,为香港未来5至10年的创新及科技发展制定了清晰的发展路径和系统的战略规划。其中,明确了香港创新发展的四个方向:“完善创新生态系统,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扩大创新人才储备,增强发展动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智慧香港”,“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做好连接内地与世界的桥梁”。
面对传统金融业转型升级的迫切现实,香港制定了整体引进1100家左右企业的目标,包括龙头企业和科创企业。从设立引导基金,到规划发展蓝图,再到“抢人才、抢企业”,香港正在实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愿景。
上海转向西方,紧盯先进制造业。
今年年初,上海吹响了“招商引资”的号角。
1月30日,上海高规格召开招商引资领导小组会议。上海市市长、市招商引资领导小组组长龚正提出,要以紧迫感和争分夺秒的行动,高质量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随后,上海开展了“投资上海海外银行”、“投资上海国民银行”系列活动。如果说海外招商属于上海的“基本操作”,那么上海却前所未有地掉头向西部“逆向招商”,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曾几何时,西部才是找上门来“求合作”的地方。
今年5月,2023年沪川渝投资合作推介会在成都举行。会上,12个项目签约,上海宝山川渝服务点、上海金山川渝服务点正式揭牌。
而这仅仅是开始。上海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王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接下来,上海将继续到广州、深圳以及长三角附近的中心城市招商引资。“我们愿意走一走,看一看GDP超过2万亿元的城市。”
从上海的“反向投资”项目来看,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这也对应了上海目前最迫切的需求。
今年6月,上海发布《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上海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以上。此外,还指出了上海招商引资将重点发展的重点产业:在主导产业方面,集成电路领域将重点抓好关键环节的招商引资;生物医药领域将吸引优质企业在上海设立各类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人工智能领域将加速智能芯片、核心算法、操作系统等项目的招募。
“25%”的目标被上海多次提及,但这条“红线”仍有压力。2020年,上海工业增加值占比25%;2021年和2022年分别为24.9%和24.5%,下降趋势明显。在全力确保“红线”的同时,上海显然没有放弃招商引资的“底线”——上海一直在积极布局新的赛道和未来产业,以开启经济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
成都作为西南“工业强市”,拥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生物医药等100多个百亿级支柱产业集群。重庆作为老工业城市,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方面也形成了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在智能汽车等高端制造业方面也是全国领先的城市。
这些西部城市有上海需要的先进制造业企业,上海有企业看重的必备资源和市场影响力,很容易实现双向出行。
上海提出的“不看税收,看业态,看潜力,看团队,不看资质”,为“小而精”的初创型高成长企业提供了大放异彩的机会和平台。
长三角与大湾区的互补共赢。
如果说上海对西方的渗透是“掐尖”,那么上海与大湾区的互动显然是“互补”的。
今年3月7日,广东省商务厅在上海举办了“广东省投资推介会(上海)”、“广东省与跨国公司座谈会”和“广东省与机器人行业代表午餐会”。该系列活动以总部企业和R&D中心为重点,围绕两大招商重点(制造业招商和总部招商)吸引了200多家企业。推介会上,广东还抛出了投资优惠、税收优惠等“大礼包”。
广东赴上海招商5个月后,8月30日,上海对广东“回访”。
8月30日,2023年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合作推介会在广州举行。活动期间,粤港澳大湾区长宁区、嘉定区、青浦区服务点揭牌,并启动了投资上海沪广招商会战略合作。会上还举行了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三区与大湾区18家相关企业签约,总投资170亿元。
近年来,两地企业互动频繁。上海宝武集团、CSSC、中远海运等企业在大湾区有大规模布局;华为、腾讯等许多大湾区科技企业也在上海设立了地区总部、R&D中心和生产基地。
长三角和大湾区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增长极。两个地区工业能级高,互补性强,合作空非常广阔。
从传统产业合作来看,上海和广州都有汽车、电子、石化等支柱产业。通过加强产业交流、合作和投资,加快完善产业链,实现强链补链、强链延伸,帮助企业提质增效。从新兴产业协同创新来看,上海和广州都是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主力军。积极搭建对接平台,有助于促进两地企业、新R&D机构、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合作,携手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其实这也正是企业目前最看重的——优惠政策不再是企业首要考虑的,而是营商环境和行业生态。
“反向招商”也是资源互补和产业协同。
投资是经济的驱动力之一。当前,在经济斗争的大背景下,工业投资是各地的工作重点,必须加大招商引资的水平和力度。
目前,在各地招商引资的行动中,“一把手”招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一些重大投资项目中,地方领导往往会亲自出面。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地区不再满足于在国内招商引资,而是尝试主动“走出去”。
一线城市“走出去”,不仅仅是向内寻求经济增长,更是通过加强、补充、延伸链条,稳固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因此,以互联网、电子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往往是“反向招商”的重点。
城市之间的相互投资不仅仅是竞争关系,更蕴含着资源互补和产业协同的前景。即使遇到“夹击”,也是机会。近年来,成都多个区探索在广深等城市建立“反向飞地”,在发达城市设立创新R&D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利用当地各种要素资源加速企业孵化和成长,最终通过企业“返乡”实现对家乡产业的反哺。
拼经济,说到底就是拼企业,拼产业。在城市间的相互投资中,让企业用脚投票,让资源配置更加有效,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完善产业链,从而实现国美合作共赢。
供稿:赵志江
编辑/柯睿
校对/陈宇燕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什么是反向市场,反向招商是什么意思":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9258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