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民日报
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重要进展。随着城镇化发展、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业变革和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引起了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巨大变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需求从单一的小额、短期信用贷款转变为包括农业保险、融资担保、融资租赁、直接融资和理财服务在内的多元化需求。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终端和移动银行的发展,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数字征信和支付手段的便利化,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曲线大幅下移,农村金融服务的成本(风险)显著下降。乡村振兴的多元化农村金融需求呼唤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金融支持。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完善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升级,逐步完善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都需要资金支持。此外,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程度逐年提高,也会大大增加对资金的需求。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
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将导致金融服务的结构升级。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引导了农村金融需求的新方向。多元化的农村产业融合主体进一步快速发展,农村产业变革带来了新的金融服务需求,也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根据需求主体,分层次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农村金融更成熟的客户。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集生产和服务主体、普通农户和新型主体于一体的农民合作社、在高端农产品生产中逐步具有显著引导和示范效应的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应成为农村金融更成熟的客户。
电子商务平台等新型农业产销形式有利于农村信贷投放。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线上消费模式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农户+电商平台”的各种合作模式不断涌现。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和新的业务形式必然有利于农业信贷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一是形成了一批“厂家+批发商+农家店+农户”的数字化平台,打通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全流程自动授信、自动审批的线上操作,简化了客户申请贷款的流程,一个集电商、金融、消费、结算于一体的新型农村金融生态圈正在形成。第二,农村支付促进农村电商发展。随着农村支付平台的推广,“线上支付+线上交易+线下取件”的模式基本形成。此外,通过农产品网络直播、社群互动、内容营销等创新的网络营销方式,提升了农产品电商的影响力和消费体验。
新型城镇化改变农村金融需求结构。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正在加快,需要金融机构在管理和消费方面提供服务和支持。同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也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总的来说,产业结构的多元化、现代农业的发展、人口就业结构的变化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传统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随着金融理财产品准入门槛的大幅降低和手机银行等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三农金融服务需求早已突破以信贷为主的存、贷、汇等“老三样”服务,以财富管理和证券投资为重点的新型金融服务需求快速发展。
新主体新抵押担保模式考验风险定价能力。与传统小农经济融资需求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继承了传统农业的“弱基因”,又演变为现代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呈现出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融资需求的新特点。但由于目前社会中介服务不完善,新主体在财产评估、登记交易、处置变现等方面受到双重约束,阻碍了金融资源的客观投入。农村融资担保平台尚未建成,担保中介机构数量少、规模小、运作不规范,整体抗风险能力低。同时,农村征信体系不健全,信息分散分割,信用评级缺乏公平性和公开性,非市场增信手段频繁使用,都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农村产权交易和退出机制的缺失、抵押物再流通和交易的困难、农村产权市场的长期复杂发展,也带来了金融机构风险定价能力的长期复杂培育。
城乡一体化和产业融合发展考验企业的交叉创新能力。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城乡之间的要素双向流动,鼓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将带来土地等相关权利和各类资本的跨区域、跨领域流动。经营主体的经营范围也将突破传统的农村种植养殖,社会资本、农户、涉农企业之间将形成新的利益联结机制。因此,在实践中,必然对农业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实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
首先,要理顺促发展和强监管的关系。第一,处理好财税、货币金融、金融监管与促进金融业发展政策的关系。二是推动政策执行逐步从选择性向功能性转变。三是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财政管理主要由中央负责”的前提下,整合市(县)以下监管资源。
其次,要建立有竞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从长远来看,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将包括从非正规金融到正规金融、从民营金融到国有金融、从小到大的金融机构的完整版图。
第三,要按照放宽准入、深化改革、完善风险防控机制的原则,继续推进农村金融适度竞争。第一,大型商业银行可以把民营资本和外资引入一些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比较好的地方分行,改造成子公司。同时可以探索员工持股,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二是通过加强竞争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打破县(乡)以下农村信用社是唯一金融机构的局面,允许农村信用社在同城相邻的县(市、区)提供服务,加强市场竞争。三是深化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明确政策性业务与商业可持续业务的边界,财政部应明确政策性业务的范围并落实政策性业务的补贴责任,将两类业务分开管理或成立子公司进行法人分离,加强监管,完善公司治理。
其次要完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保障体系,完善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和分配机制。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支付体系和工具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互联网等电子信息平台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发展订单农业,鼓励结合订单农业的农村信贷产品创新。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发农产品期货新品种,完善市场品种结构,适时推广期货期权,试点设立期货投资基金,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鼓励发展基于农业订单的单证农业保险,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拓农村保险市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由政府出资、农民和乡村企业参股,设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促进各类担保机构发展。扩大有效抵押物范围,探索土地抵押。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的互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信贷市场、保险市场和期货市场,建立功能齐全、分工协作、竞争适度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最后,要建立及时的纠偏和市场化的退出机制。要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增强其运作的透明度,让有效的监管机制发挥作用。建立及时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关键是保护和补偿中小储户,要充分发挥存款保险机制的作用。(徐中)
(作者是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陈思楠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的未来,乡村振兴农村金融服务":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8247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