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都有一座地标建筑,诉说着当地的历史,展示着独特的风景。说到汕头,不得不提小公园。第一次听到“小公园”这个名字的时候,很多人误解为“公园”或者独立的亭子。其实,小公园指的是金平区的一个老城区,也叫“小公园开放区”。独特的圆形放射状老街,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群,人们漫步在小公园“四勇一平”的道路上,仿佛穿越空,遇见百年前的场景。
汕头小公园街景。杨摄
从百年商埠到经济特区,从世界级大船到网络名人中的城市,汕头经历了100多年的变迁,这一切都在小小的公园开放区看得见。小公园和汕头有什么渊源?近日,政协第十四届汕头市文史委特约研究员、汕头市文史委委员张在小公园潮汕文化人才交流中心做了一场交流,分享了他眼中的小公园前世,带领更多人细细品味汕头的历史文化底蕴。
●小公园不是一天建成的。
“经常有人问我小公园是怎么建起来的。我只能无奈的回答,说不清,小公园建设涉及的人太多了。”在介绍小公园的历史之前,张笑着说起了自己经常遇到的“问题”。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小公园漫长的建设历史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解释,小公园的建设历史也是汕头的发展演变史。
“字典里对‘汕头’有两种解释。一指河流入海处的沙洲,海边的沙脊;一个是用鱼栅栏钓鱼的地方。”张解释说,汕头过去叫“沙山头”,是指汉江的泥土长期堆积而逐渐形成的沙洲口。直到明朝嘉靖年间,小公园所在的土地,也就是老汕头的市中心,才逐渐由沙土堆积而成。
汕头于1860年开埠,成为中国第三大港口和全省第二个设有海关的港口。随着许多国家在汕头设立领事馆、洋行和工厂,汕头港逐渐成为“世界级造船”和“聚集规模”的景象,成为商船的枢纽和南粤的商业和经济中心。
汕头开埠后,洋行、教堂、医院和外国人修建的学校大多占据了沿海地区。汕头的本地商店大多位于西北部的韩江和榕江的拐角处,而新兴的出口商行则大多位于西南沿海,与韩江相连。此后,各路潮州进出口商都以汕头为灵感,汕头与外地的贸易日益繁忙,贸易额剧增。随后市区逐渐向西南沿海延伸,形成了“四安一镇一州”“四通一平”的商业街。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交通、水、电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190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私人铁路——潮汕铁路,由华侨张玉南、张洪南修建,全长42.1公里,南起汕头,北至潮安。张说,铁路的开通解决了交通拥堵和物流运输的问题,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拉动了经济。
1906年,出生于华侨商人家庭的高圣之创办了明凯电气公司,即汕头明凯有限公司,于1909年底开始发电,解决了汕头商埠的照明问题。1907年,高圣志成立汕头供水有限公司,从当时距汕头港10公里的潮安安部大尖乡取水,兴建安部水厂。从此,汕头成为中国最早有自来水的城市之一。
至此,汕头港实现了晚清城市的“三通”:通路、通水、通电,加速了商埠的商业化进程。与此同时,多条公路和铁路的修建,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商业交通网络。电报局、电话公司、广播电台等电信公司的成功经营,发展了汕头的邮电网络,也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商贸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花园城市”建设实施百年。
从高空俯瞰小公园的开放区域,可以看到,安平路、升平路、路以及“四勇一升平”、“四安一镇”等街道以小公园内的中山纪念亭为核心呈扇形分布,直达梅溪河、汉江,整体布局呈现“大”字形。这样独特的布局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形成了。
张说,1921年汕头市政府成立,同时设立六局,分别是公安局、公务局、卫生局、财政局、公务局、教育局。这意味着汕头从此有了行政区划的独立性,归省政府管辖,不再进入县行政范围,故称汕头市。
1922年,为恢复重建被潮汕地震(1918年)和飓风(1922年)摧毁的城市,汕头市政府开始制定“市政重建计划”。张向观众展示了一幅由时任汕头市政府办公室主任的小亲自绘制的地图。据介绍,这张城市规划图将汕头详细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包括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休闲公园等。,并充分考虑了功能区设置的地理因素。
当时商业用地占汕头市规划建设用地的80%,剩下的20%规划为其他功能区。可见汕头享有百年商埠的美誉。规划建设的以小公园中山纪念亭为核心的环形放射状路网商圈,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独一无二的街区。街区内街道均通往码头,骑楼适合步行、商务、居住,美观实用,具有独特的商业港口风格。
城市的完美规划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来到汕头,各行各业纷纷在小公园聚集,汕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据统计,1928年,汕头的进出口贸易额在全国海关中排名第五。1938年,规划中提出的道路和土地布局基本实现,形成东起外马路尽头,北至吴桥,西至海边的城市建成区。
现在,在过去的100年里,汕头的许多道路的分布正是这个计划中显示的,如长平路和张山路。“一百年前,一个年轻人绘制了一幅体现‘花园城市’建设理念的汕头市市政改造图。这是一件多么伟大而神奇的事情。”张自豪地说。
据悉,这个规划在小公园申请历史文化街区时发挥了巨大作用,评委们也惊叹于祖先的智慧。这份中国城市规划建设蓝图,是小实现“田园城市”的梦想计划,也是中国城市建设的蓝图。
●建小公园的潮人经久不息。
小公园的建造历史是由一代又一代的潮人和海外华人书写的。张告诉观众,“这个小公园是由华侨建造和开发的,这是这个小公园最大的特点。可以说,小公园的建成离不开海外华人的贡献。”
汕头市政府启动“市政重建计划”以来,积极利用侨资实施。在“实业救国”的倡导带动下,广大爱国华侨和有识之士纷纷投入家乡建设。可见,“花园城市”的设计和建设,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商业投资建设,都离不开海外侨胞的支持和努力。近年来,通过“保护和活化”项目的努力,小公园开放区重新获得了百年商埠的魅力。
在刚刚结束的“赏月同心筑梦”暨国际潮会2023年度会员大会期间,许多海外侨胞回到汕头,在小公园里留下了珍贵的回忆。美国尚超基金会负责人董孝义表示,看到小公园的保护和活化成果,可以感受到汕头对华侨文化和潮汕传统文化的重视。海内外潮人社团也将继续弘扬潮汕文化,以潮汕文化为纽带,团结更多潮汕乡亲,助力家乡汕头发展。
无论哪一天,网络名人中的地标汕头宾馆前总有游客拍照打卡,周末和节假日更是人头攒动。这座近70年历史的建筑是小公园开放区发展的缩影。小公园的开放区域不仅展示了汕头开埠以来港口的繁忙和商业交易的活跃程度,而且以其今天充满历史韵味的建筑场景推动了汕头文化旅游的发展。
近日,汕头市小公园步行街入选第四批广东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成为本批粤东唯一入选的示范点。这是小公园继获得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后的又一荣誉。汕头小公园的开放区,不仅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也承载了许多海内外潮人的乡土记忆。是潮人共同打造的精神文化家园。
百年商埠汕头,在中山纪念堂、百货大楼、马劳宫戏台等古建筑中,深深地镌刻着潮人和海外华人奋斗报效家乡的精神。在小公园开放的繁华地带,日复一日地讲述着潮人的独特故事。
南都+见习记者陈
点击图片,一键举报。
[作者]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揭秘汕头小公园“前世今生”:“华侨共建”是小公园最鲜明特征":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7747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