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朝阳日报位于凌源市宋杖子镇宋杖子村的辣椒生产基地。一眼望去,蔬菜棚排列整齐,各种优质彩椒、甜椒、尖椒长势良好。作为全国辣椒“一村一品示范村”,宋杖子村发展设施农业面积3500亩,辣椒蔬菜产量达2.4万吨。通过生产辣椒蔬菜,当地人均收入4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村。宋杖子村辣椒蔬菜产业的优质高效发展,只是凌源市设施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据悉,“十三五”以来,凌源市设施农业生产规模达到25万亩,比“十二五”增长19%。蔬菜年产量达到87.4万吨,鲜切花产量达到2.3亿枝,食用菌产量达到1.3万吨,设施农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设施农业规模和效益占朝阳市的45%。今年,凌源市新增规模以上保护性农业小区49个,面积4750亩,大棚2598个,冷棚2788亩,新建散棚1572个,改造旧棚1962亩,高标准完成了保护性农业倍增计划。凌源市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抢抓机遇、高位推动、科技支撑、推动转型的必然结果。
凌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发展,把设施农业作为脱贫富民的支柱产业,先后出台十余项优惠政策,在土地、水电设施、资金、技术、市场、标准化生产等一系列问题上为农民提供周到服务。同时,设施农业建设要与扶贫产业发展、种植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政策性资金的杠杆效应,用好各类资金。今年以来,全市整合扶贫资金、乡村振兴资金、村集体经济资金、设施农业钢骨补贴资金、结构调整资金等9000万元。,发放设施农业小额贷款近6000万元,重点支持设施农业建设,撬动社会资金近2亿元。
凌源市每年引进推广30多项新技术、200多个新品种,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与国内知名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建立了20多个专家工作站、产学研基地和R&D中心,建立了30个科技示范园区和基地,获得了20多项专利。
依托科研院所,构建了“1、5”服务体系(即高校和科研机构、城乡户均技术人员),可通过手机、网络、视频等手段随时直接指导农民生产。完善了质量监管体系,农业投入品监管和农药残留检测认证全覆盖市场、企业、农户,实现了全链条监管。围绕设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短板,建设工厂化育苗大棚8万平方米,启动城市蔬菜配送中心建设,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凌源市三家子博丰农业、宋杖子自然农业在升级旧棚、调整产品结构的基础上,初步应用了物联网技术,今年成功获得国家“互联网”、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国家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等多项国家农业资金支持项目,推动设施农业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建机制 亮品牌 壮规模 增效益——凌源市设施农业建设走在全市前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6108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