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贷行业可能迎来新一轮洗牌。8月12日,《国际金融报》记者根据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和工商登记信息发现,蚂蚁、百度、苏宁、字节跳动、美团、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旗下的小贷公司已陆续增资至50亿元,以达到去年11月发布的《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互联网小额贷款暂行办法》)中跨省经营的标准。
另一方面,区域性小贷机构面临着融资困难、杠杆率有限、客户资质相对较差、违约信用风险高、身份不明、区域监管分化制约等多重困境。2015年上半年以来,整个小贷行业持续萎缩。
受访专家表示,随着监管的收紧和规范的完善,一些达不到监管要求的机构将被清退,小额贷款公司数量的下降是必然的。未来小贷行业将出现多寡头格局,业务量将集中在几家从事跨省经营的头部公司手中,而区域性小贷公司将会衰落,业务量将被蚕食。
小贷行业持续萎缩。
小额贷款公司是经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并监管,由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经营小额贷款业务,不吸收公众存款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央行2021年7月27日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末,小额贷款公司6686家,贷款余额8865.05亿元,从业人员66931人。与2020年第四季度相比,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减少432家,从业人员减少5241人,贷款余额减少22.49亿元。
从更长期来看,从2015年上半年开始,小额贷款行业的机构数量、贷款余额、从业人数都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整个小额贷款行业的萎缩速度正在加快。
从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来看,身份不清以及区域监管的分化和限制是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关键问题,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健康发展和持续服务能力。近年来,更严格的行业监管也减少了小贷公司的生存和展空。
2020年11月2日发布的《网络小贷暂行办法》在业务领域、贷款限额、联合贷款、融资杠杆、注册资本等方面对小贷公司提出了要求。,为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小额贷款业务,防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风险,促进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健康发展。该办法为小贷公司利用更具优势的互联网技术、突破区域展业限制设置了诸多门槛,促进了小贷行业的优胜劣汰和新一轮洗牌。
此外,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也在冲击小贷市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研究所助理教授蒋家军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商业银行也在不断推出小额信贷业务。对于借款人来说,在银行,客户的借款成本会更低,信任度会更强,这也导致他们放弃从小贷公司获得贷款,转而选择传统的银行渠道。
零一研究院院长余百成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中国有大量的小贷公司,其中地方小贷公司占绝大多数。近年来,全国的贷款规模和公司数量都呈逐渐下降趋势。地方小贷公司一般以地方业务为主,一方面受限于地方经济波动和自身实力;另一方面也面临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所以近年来生存压力很大,整体数量和规模都在下降。
互联网巨头增资。
在全国小贷整体数量和规模都在萎缩的时候,重庆小贷的实收资本和贷款余额不降反升,这和重庆很多互联网巨头旗下的小贷公司的存在有关,比如蚂蚁小贷、小微满贷、美团小贷。
近日,美团旗下重庆美团三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团小额贷款”)将注册资本增至50亿元。《网络小贷暂行办法》要求,经营网络小贷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50亿元人民币,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共有8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50亿,包括重庆蚂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南宁金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重庆度小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深圳中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重庆苏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深圳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众信(黑龙江)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在上述8家小贷公司中,涉及的互联网巨头包括蚂蚁、百度、苏宁、字节跳动、美团和腾讯。在行业整体萎缩的形势下,网络小贷牌照对互联网巨头来说值几十亿吗?
姜家军表示,互联网公司涉足金融领域具有先天优势,金融业务也成为互联网公司收入新的增长点。在小贷业务中,盈利的关键取决于两点:一是资金成本的控制,二是风险控制,互联网公司在这方面优势显著。风险控制就是识别借款人的风险水平。在这方面,数据资源是核心资产和竞争力。相比缺乏多维度大数据的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做小贷业务更有优势,因为他们拥有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
“虽然目前互联网公司旗下的小贷公司还是用传统金融企业的思路做业务,比如最初利用监管不完善,通过反复的资产证券化把杠杆率推高,但如果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随着竞争的激烈,互联网公司必然需要利用好数据资源的优势来盈利。”蒋家军进一步表示。
余百成指出,近期多家头部互联网平台将旗下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提高至50亿元,这反映出多家互联网平台希望通过获得全国网络小贷牌照来开展金融借贷业务的战略转变。“背后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随着互联网平台监管的加强,发展金融业务成为这些平台无法放弃的收入增长点;二是金融业务必须持牌,获得牌照成为各平台开展金融业务的必然选择。网络小贷管理办法去年底发布了征求意见稿。虽然杠杆低,但具有跨地域、灵活的优势,牌照是可以拿到的。也可能更高。”
蒋家军认为,互联网公司增资达到50亿元的标准,很可能是为了抓住先发优势形成生态屏障,让客户由于习惯和惯性停留在原有的小贷生态中。“考虑到随着技术的优化和数据资源的更好利用,未来小贷业务将是互联网公司很好的增长点。”
小贷行业何去何从?
小贷行业整体持续萎缩,互联网巨头以互联网小贷牌照为切入点,利用资金和数据流优势,加速布局金融和商业版图。在此背景下,小贷行业未来将何去何从?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李楠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随着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金融监管规范化,小贷公司自然会面临洗牌,大量以融资和资本运作(高杠杆)为目的的小贷公司将被淘汰。
余百成建议,地方小贷公司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灵活性和了解当地的优势,与传统金融机构形成差异化发展,做到“小而美”,同时尽可能利用技术手段降本增效。
李楠还指出,小额贷款公司不适合追求区域产业的快速扩张。他们首先要利用自己的行业背景和渠道背景,深入研究某个行业、某个场景,建立合理的商业逻辑。针对特定区域、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特定客户,设计风险可控的商业模式。
针对互联网巨头旗下的小贷机构,李楠提出小贷公司由金融机构监管,其关联母公司(互联网平台)由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特别是在不同业务之间建立防火墙,控制杠杆率,严格要求资本充足率,严格要求准备金要求,控制贷款不良率,防止通过各种“金融创新”转移风险的花式操作。
蒋家军认为,小贷行业的重心会放在风险控制上,行业内的数据资源会有马太效应。未来小贷行业会形成多寡头垄断的局面,业务量会集中在几个从事跨省经营的头部公司手中,而区域性小贷公司会衰落,业务量会被蚕食。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区域性小贷公司将会灭绝。“小贷公司本身就是为了满足被银行忽视的长尾客户的需求。如果互联网公司垄断全国小贷业务,可能会像传统银行一样成为巨头,真正的尾部客户还是会被忽视。”在蒋家军看来,小贷行业除了几个头部企业,还会有很多地方小贷公司基于线下社交网络数据实现风险控制。经营者和借款人共享同一个社交网络,从中可以更好地评估借款人的风险,因地制宜地在助农、小微企业、消费信贷等方面开展专项业务,满足各层次主体的需求。
来源:国际金融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互联网小贷新规,互联网小贷政策":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4825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