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礼品贷款、墓地贷款、心连心贷款、摊位贷款、公鸡贷款...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项目越来越丰富。但很多时候,消费者的经济能力可能不足以支撑所有的消费。此时,各种贷款因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广泛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这些贷款虽然可以暂时缓解资金压力,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如果选择不当或者遇到贷款诈骗,风险会扩大。
近年来,金融机构个人贷款业务发展迅速。虽然2022年新增住户贷款规模有所下降,但总体来看,个人贷款增长保持平稳。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2022年前三季度,涉及个人贷款的消费投诉74605件,占投诉总量的31.98%。
各种网贷其实都是电信诈骗。
近日,奉化方桥街道张女士收到一条关于“微贷”的短信。因为最近急需用钱,所以申请了贷款,但是没有发起取现就借款成功了。张女士觉得不对劲,于是联系客服,按照客服的指示下载了“企业通”APP。APP中的“金融客服”称张女士“卡号填写错误”,需要提交押金才能解锁。同时,对方还出示了一份盖有公章的《银保监警告函》。张女士见她慌了,立即将存款转走。随后,“客服”以各种理由多次诱导她转账,张女士共被骗走人民币13.75万元。
另一位女士也有类似的经历。3月5日下午,这位女士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准确报出了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称自己在某网贷平台开通了高额贷款额度,如果不及时关闭,可能会导致信用风险,影响个人征信。女士信以为真,问怎么操作。假客服让她下载一个APP,打开屏幕分享功能,进行后续的“指导”。随后,假客服逐步引导该女子下载多个网贷平台,申请并提取平台贷款,然后利用屏幕共享盗取该女子的银行卡号、密码和验证码,将钱转走。由于操作流程紧凑,这位女士认为关闭贷款额度的流程比较复杂,没有时间深入思考。她在假客服的指引下一步步落入诈骗陷阱。
其间,这位女士还接到了网贷平台的电话,但假客服以接电话会造成操作故障为由,指示她拒绝接听电话。挂断假客服电话后,这位女士接了电话,被网贷平台告知刚刚办理了平台贷款。至此,这位女士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累计资金损失超过10万元。她急忙赶到中国农业银行宁波高新区支行营业网点,银行工作人员立即为她取出账户剩余资金,并紧急办理了账户挂失和冻结业务,帮助这位女士避免了更严重的资金损失。
银行人士提醒:不要随意下载不熟悉的app。凡是以先交“手续费、押金”等费用再放款为由要求转账汇款的,都是诈骗!
“连欣贷”、“百年贷”、“接力贷”本质上都是抵押贷款。
近期,颇为抢眼的“百年贷”、“接力贷”、“连欣贷”等贷款产品相继被推上热搜。
2月中旬,包括宁波在内的多个城市争相提高贷款年龄上限,南宁甚至推出了针对儿童的“百岁贷”和“接力贷”,作为共同借款人至100岁的最长贷款。后来又有一个未婚夫妻无需任何关系证明就可以申请的“连欣贷款”,再次冲上热搜。
记者了解到,“接力贷”是指借款人、父母或子女作为共同借款人,为延长贷款期限或增强还款能力而申请的住房贷款;“连欣贷款”是指双方或一方以未婚男女朋友为共有人,为明确婚前财产归属或增强还款能力而申请的住房贷款。
“这些贷款其实就是银行推出的个人住房联合贷款业务,只是针对不同的群体使用了不同的表述。”宁波某国有银行人士指出。虽然贷款产品的名称五花八门,但无论名称如何变化,上述贷款的本质都是个人住房贷款。
业内人士指出,申请“接力贷”或“联动贷”,并不意味着更容易获得贷款。贷款人在申请贷款前,还应遵循银行的审批程序,审查其信用状况,并符合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的准入标准。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连欣贷”和“百年贷”类似,都涉及房贷还款,也有多个借款人。房贷产品需要积极创新,但创新需要一个基本原则和前提,即相关产品能够覆盖尽可能多的用户。如果部分购房者有特殊需求,可以采取特殊方式操作,没有必要形成特殊类型的贷款产品,可能会挤压其他合理的房贷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网上的巨大争议,目前“连欣贷”已被涉事银行叫停。
“三孩贷”、“墓地贷”都是变相的消费贷款。
如果养不起孩子,可以用“三孩贷”买奶粉;结婚需要彩礼,“彩礼贷”出现;如果你购买墓地,你也可以采取“墓地贷款”抵押。近年来,各种奇葩贷款轮番进入大众视野。可以说,婚丧嫁娶,什么都可以“贷款”,但这些贷款产品在吸引大众眼球的同时,也饱受争议。如“彩礼贷”、“墓地贷”等在短时间后被紧急叫停。
业内人士指出,“三孩贷”、“彩礼贷”、“墓地贷”等很多贷款产品本质上都是消费信贷产品,是信用贷款的一种。
信用贷款是指以借款人的信誉发放的贷款,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担保。其特点是债务人无需提供抵押物或第三方担保,仅凭自身信誉即可获得贷款,以借款人的信用程度作为还款担保。由于信用贷款的高风险,一般金融机构要对借款人的经济效益、管理水平和发展前景进行详细的调查,以降低风险。
有理财分析师指出,一些贷款产品的噱头大于实际产品属性,只是一种吸引眼球的营销手段。对于这种特色消费信贷产品,银行在设计这种贷款时,要从市场需求出发,注重普惠性,遵守金融营销和宣传的相关规范,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市场口碑。
“市场上各种奇葩的消费信贷产品,其实都是变相的消费贷款。这种无抵押或弱抵押的贷款,银行往往难以掌握其实际用途,对银行来说也存在很大的风险,不符合银行机构的合规审慎经营原则。因此,应该全面、理性地看待这些特色消费信贷产品。”业内人士提醒,客户应根据自己的还款能力选择信贷产品,金融机构应本着审慎原则给予客户合理授信,不应诱导金融消费者盲目借贷和过度消费。
资料来源:尚勇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连心贷”“百岁贷”“三胎贷”“墓地贷”……奇葩贷款大揭秘":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4470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