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都安82个村13.28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6.64%下降到13.19%。2020年,65个村的4733户17509人将脱贫。”河池市副市长、都安县委书记陈继勇说。
都安县今年是广西贫困人口最多的县。都安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三保障”水平低,产业发展程度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薄弱,低收入贫困人口扶贫任务重,防止返贫任务重。脱贫攻坚决战之年,对都安来说,既是一块“硬骨头”,也是一块坚硬的贫困“硬石”。
“还牛以牛”促产业
在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多地少、贫困户缺乏产业支撑和致富技术是制约都安瑶族自治县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为彻底扭转贫困户无产业、无技术的现状,都安坚持“与其给一技之长,不如给钱给货”的扶贫理念,政府、企业、保险、农户通力合作,形成了“政府扶持、企业牵头、农户照顾, 把牛借给牛,再借给牛”,把都安“瑶山牛”和都安山羊品牌做强做大。
在都安苏镇兴村,村民陆正在往牛棚前的食槽里扔一把把饲料。今年,她在家养了22头牛。年初,她卖了6头牛,赚了3万元。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2017年以前,陆家里有个生病的孩子,主要收入靠丈夫外出打工,生活拮据。要发展产业,贫困户没有资金怎么行?帮扶干部告诉她,都安县推出了“牛还牛”政策,利用贫困户每年5万元小额贷款享受的4000元收入,帮助贫困户买一头小牛饲养,卖牛再贷款,滚动发展。
依靠小额信贷,不花钱就能把小牛带回家。这样的好事让陆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她立即报名参加了帮扶干部。得益于这种模式,2017年,卢养了三头牛,卖后收入23500元。加上丈夫打工的收入,当年家里就脱贫了。“你可以带一头牛回来养,不需要任何资本。养的好就不用卖了。玉米饲料我租了,种粮补饲料政府有奖励!”刘指着家的玉米地说。
近年来,广西都安嘉豪实业有限公司作为扶贫产业龙头企业被引进。嘉豪公司投资3亿元建立广西都安百旺牛养殖基地和大渡花牛生态养殖科技示范园,打造广西首个万头良种牛养殖基地。
养牛是不够的。为了给扶贫产业提供可持续发展保障,嘉豪公司继续投资2亿元在广西都安建设西南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实现了“借牛还牛”扶贫产业的全链条追溯和电子结算。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都安养殖的肉牛屠宰、加工、冷链环节无缝衔接。“从2017年到2020年,公司预计将向贫困户分发超过5万头小牛。贫困户养肉牛,每年可增收6000至8000元。养殖科研基地和冷链物流中心将带动1500多户贫困户就业,贫困户年收入达到24000元以上。”广西都安嘉豪实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魏主流说。
截至目前,都安已发放犊牛25799头,覆盖贫困户22764户,全县肉牛存栏近15万头,建立了“县有基地、乡有牛场、村有牛舍、户有牛羊”的发展格局,形成了“借牛还牛”的闭环产业链。这种模式也得到了两广扶贫合作资金的大力支持。2018年以来,深圳市累计安排4980万元支持“回头牛”产业发展,组织10余家大型餐饮配送企业和连锁超市赴都安考察洽谈,帮助都安品牌“瑶山牛”开拓深圳市场。
促进减贫的综合措施
距离都安县城70公里,有一个1500多人居住的小山村。2015年贫困发生率达到92%。那就是下坳镇高王村,这里还有27.12%的人口没有脱贫。
高王村为什么这么穷?缺水少地,不通!吃水靠天,住茅草房,全村人均耕地面积约0.46亩。由于没有便道,从村里走到各队(村)至少需要3个小时。
如何“削山劈石”,把阻碍群众发展的“山”搬走?都安县深入开展了道路、饮水、住房、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高王村已完成新建道路13条15.6公里,扩建道路8条10.33公里,硬化道路13条19.35公里,实现了连接屯屯的水泥路。
在高王村龙拉屯,记者遇到了村民孟炳洲:“以前路没修的时候,根本出不去。”2007年,他在上山砍柴时不慎摔倒,成了残疾人。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孟炳洲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纳入低保。2018年,他家还拿到了4.45万元的危房改造补助,盖了120平米的新房。干部们以低保和残疾人补贴为生活保障,帮助他发展养殖业,增加收入,并安排妻子兰在村里当清洁工,每月领1300元工资。今年,孟兵的家人周一估计人均收入将达到5000元左右,他们很快就能摆脱贫困,摘掉帽子。
“以前,喝水都是靠天吃饭。如果不下雨,我只能走两个小时去打水。现在政府不仅给我家盖了新房,还修了水箱。日子好多了。”兰说,现在村里的路也通了。她把三个孩子都送出大山去上学。夫妻俩坚信,有了知识,就不会再穷了。
2016年以来,高王村完成了68户危房改造,建设了集中供水工程和64户水箱。宽带网接入村部,移动信号覆盖17个村民小组。一直困扰村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全部解决。
基础设施的完善,让“落基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王村兴起了养牛、养羊、核桃茶叶、香辣种植四大特色产业。“还牛归牛”产业稳步推进。截至目前,高王村已发放犊牛142头,种羊524只,覆盖贫困户218户。核桃种植面积1324亩,茶叶和香辣种植面积165亩。
通过补短板、发展产业,2016年以来,高王村169户1045人脱贫。截至2019年底,该村仍有50户346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7.12%。今年,该村将继续抓好扶贫产业,加大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加强社会保障等措施,力争年底实现全村脱贫。
走出“石头山”谋发展
与孟炳洲不同的是,在下坳镇一些自然条件更差的村,群众选择搬出大山,住进易地扶贫搬迁新区红星社区。
从马龙村搬出的贫困户罗荣坤一家9口人,2017年分别搬进了90平米和70平米的新房。“搬出村子的生活变得太美好了!小区环境好,基础设施齐全,送孩子上学也方便。”罗荣坤说,以前送两个孩子上学要走三个小时的山路。搬出去后,小儿子在小区旁边的幼儿园就读,走路只要五分钟。
截至目前,都安县易地扶贫搬迁4674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081人,是广西人数最多、任务最重的县。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县20个安置点11110套(楼)安置房及配套设施已全部建成,4508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迁入。
在都安,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经转向后续扶持阶段。如何做好下半年的搬迁文章?记者在都安八仙扶贫搬迁新区找到了答案。这是都安县规模最大、安置人口最多的安置点。目前已搬迁到18个乡镇4968户20360人。
记者了解到,新区于2016年9月开工建设,同步配套交通、水电、通信、教育、银行、医疗卫生、赛事场馆等基础设施,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
如此大规模的安置区,如何让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来”?
都安县借助两广扶贫协作平台,打起了“东西合作牌”,多渠道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一是派出一批劳务人员到广东打工;二是安排一批劳动力到新区支持两广扶贫协作的八仙工业园区就业;第三,通过社区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群众,通过多种渠道实现群众搬出“落基山”发展的目标。
在两广扶贫协作八仙工业园一期项目的车间里,拆迁户蓝天辉正在广西都安乐毅电子玩具有限公司的流水线上组装玩具配件,戴着口罩难掩笑容:“搬出去后的日子很幸福!”从拉烈镇搬出来的兰天辉不仅住上了新房,还在附近工作,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入。对于腿部残疾的兰天辉来说,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拆迁户兰海成在工业园区广西都安祥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找到了搬出大山后的第一份工作。公司聘用的260多名员工中,有115人从贫困村搬迁到巴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在这里工作每个月收入3500元到4000元,比原来的收入高很多。”兰海成说。
都安县两广扶贫协作八仙工业园是易地扶贫搬迁的产业配套项目,主要安排新区5000名搬迁群众就业。第一阶段可就业2500人。今年9月,二期可就业2000人左右,园区满员后可就业4000至6000人,让贫困户真正在家门口找到工作,脱贫致富。
为了发展“石头山”迁出的群众,都安在家门口建起了“扶贫车间”,在县城每个安置点预留5-10亩工业用地,打造劳动密集型的“扶贫车间”,帮助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赚钱养家”。目前,该县已建成12个“扶贫车间”,正在投产招工,已招收搬迁贫困劳动力1494人。(经济日报记者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朱)据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广西都安县石氏族谱,广西都安县石头开花":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3458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