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银行“开门红”营销起步较早。一般来说,存款业务和信贷投放是银行布局的重点领域。
展望2023年,整个宏观政策的重心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投资导向型模式转变为消费与投资并行的模式。消费金融贷款将是各类金融机构的“重头戏”,高端制造业、基建、制造业和房地产的融资规模有望继续提升。
编辑评论/注释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3年中国经济工作确定了方向,也为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导。会议提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在不触碰监管红线的情况下,适度加大对房企的信贷支持。近期,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农商行陆续与部分房企签约,提供意向融资支持。2023年,房地产贷款将大幅增加。
此外,随着防疫政策的不断优化调整,消费需求有望在2023年逐步释放,消费金融贷款也成为银行关注的重点。
1消费金融贷款是重头戏。
2022年金融机构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消费贷款不会发了。“您好,我们现在有一款消费贷款产品,利率在4%以内。近期需要资金吗?”90后的周林(化名)告诉记者,他最近接到几个自称是银行职员的贷款推销电话,但他在这方面没有需求。
从2022年开始,消费贷款利率一降再降。《国际金融报》记者调查发现,2022年下半年国有大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可低至3.75%,接近一年期贷款市场牌价(LPR)3.65%。《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报告(2022)》显示,与2022年上半年零售存款增长不同,零售贷款增长普遍“减半”,并呈现分化趋势。有的银行增速超过5%,有的银行增速不到1%,甚至负增长。
从银行的信用卡发卡数据中,也能看出端倪。2022年上半年,大部分银行的发行量增幅在2%-3%之间。近几年大力向零售转型的平安银行增速也只有1%。透支额方面,9家银行小幅增长,增幅不超过4%,5家银行下降,其中工行较去年末下降近5%。
居民的储蓄意愿持续上升。2022年前三季度,居民存款总额增加13.2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4.72万亿元,远高于往年水平。在疫情的影响下,老百姓的消费意愿整体在降低。
在这样的情况下,2023年,整个宏观政策的重心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投资主导转向消费和投资并行的模式。银监会表示,要加强对传统服务业特别是受到疫情冲击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救助。优化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促进居民消费改善,为新型消费和服务消费提供信贷支持和保险保障。
促消费的春风在年底吹进银行,多家银行机构加大消费贷款优惠力度,提早布局消费复苏。比如招商银行推出闪电贷周年礼券利率优惠活动。符合活动条件的新老客户可获得三张利率优惠券,优惠后最低年利率可达3.7%。三种折扣券的使用期限分别为2023年1月、2月和3月。此外,2022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申请额度成功或金额达到一定标准即可参与抽奖或抽取红包。
“从大环境来看,为应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国内宏观政策逆周期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发力,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市场利率中枢下移,自然带动消费贷款等小额信用贷款成本下降。”中国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说。
对于如何引导消费贷款的合理增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念指出,一方面,消费信贷的增长不能脱离实际消费需求的增长,也就是说,消费信贷余额的增速要与居民消费的增速、消费升级的动能和消费波动的季节性规律相关联,短期内过快增长或下降都需要关注。
另一方面,“合理增加”也说明消费信贷规模的扩大要与消费信贷服务质量的提高相协调,即在扩大消费信贷服务人群的同时,要引导市场主体合理降低信贷利率,提高信贷产品信息的透明度,提高还款、催收等售后服务的规范性。
借着政策的东风,部分银行寄希望于2023年消费贷款复苏。“前两年经济不太好,消费也不太好。国家现在正在加强对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的支持。”中国建设银行信贷管理部相关领导表示,预计2023年消费金融贷款的扩张将是重头戏。
中国建设银行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个人消费贷款达到2557.63亿元,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不足2%,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过30%。随着房贷业务监管趋严,建行零售金融板块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个人消费贷款被寄予厚望。
厦门银行近日表示,零售方面,随着市场环境的逐步稳定和相关政策支持的影响,客户对市场的信心将逐步恢复,零售信贷需求将逐步增加。预计2023年一季度零售贷款增速不会低于2022年一季度,重点产品为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信用消费贷款。
2 .护航外贸企业“出海”
2022年以来,我国出口数据依然强于进口数据,加上防疫政策的调整,浙江海外订单集团顺势而为,打响了2023年外贸“第一枪”。
银行立即为这些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中国银行表示,将为外贸企业提供价值1000亿元的多币种贸易融资支持,包括出口押汇、出口贴现、订单融资、出口保理、福费廷等出口贸易融资产品,以及获得订单后将启动国内备货阶段的供应链上下游融资产品。同时,中国银行的全资子公司中银保险围绕外贸企业在跨境金融场景下面临的潜在风险,推出了有针对性的风险保障产品。
2022年1-11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9.1%,进口仅同比增长2.0%。受全球需求收缩影响,2022年8月中国出口增速开始放缓,按人民币计算保持正增长,但2022年10月按美元计算转为负增长,2022年11月同比降幅扩大。面对2021年的高基数和全球动荡,2022年中国出口表现出较强的韧性,那么2023年能否保持这样的表现?
“2023年,由于货币政策收紧的滞后性和通胀成本影响,海外经济将大概率进入衰退。作为全球最大的外贸国,全球总需求的下降必然会拖累中国的外需,进而对出口形成压力。”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文彬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由于外需减弱,中国出口市场份额将继续下降。在2022年基数较高的基础上,2023年主要经济体通胀率将有所收敛,中国出口价格也将相应回落,对出口的支撑作用将明显减弱。预计2023年,中国出口增速将回落至-2%左右。
所以,金融机构对外贸企业的支持,无异于雪中送炭。中信银行介绍,该行于2022年12月初正式推出外贸积分贷款,可根据业务特点、行业状况、财务状况、年进出口额等因素进行评分,系统根据评分结果自动核定授信额度,最高可达2000万元。该创新产品的优势包括审批效率高、利率定价优惠、可循环使用、支持各类表外国际贸易融资和国内信用证业务。
“目前企业最缺的是流动性,所以最重要的是金融机构要加大外贸信贷的供给,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先进制造业、专业化、创新型等外贸企业的信贷投放。”星途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闫友表示。
此前,中信银行已推出纯授信、全额度、自动授信、自动放款的“出口e贷”产品,解决外贸领域小微出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该产品实现了与海关单一窗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全面对接,让外贸小微企业免去了跑来跑去网点办理贷款业务的麻烦。
3房地产等行业欢迎利好融资
对于2023年的信贷投放领域,银监会划了一个重点。要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中高端制造业集聚,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继续增加保险资金中长期贷款和投资。加强对现代基础设施和流通体系建设的金融支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和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基建、制造业、能源等行业将是信贷投放的重点。根据弄玉商业银行的预测,随着基础设施投资的发展和前期建设项目逐步达到付款期,预计2023年对公贷款将比2022年有所增加。2023年上半年包括高速、铁路、能源、水利等基建项目储备约100亿元。
南京银行储备项目主要集中于重大项目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2年12月,该行公共准备金同比增长超过40%。“近期,我们对全行2023年基建项目贷款投放情况进行了摸底,针对不同区域召开了专项信贷审批会,确保审批进度和专项资源。”南京银行透露。
此外,房地产行业也将迎来久违的融资利好。中指院2022年12月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自《金融支持十六条》颁布实施以来,已有60多家银行向120多家房地产企业提供意向性授信,总金额超过4.8万亿元,包括但不限于开发贷款、M&A贷款、按揭贷款、城市更新贷款等受益房企名单已扩大至民营企业和地方企业。
从近期披露的房企和银行情况来看,治理完善、专注主业、资质良好的房企都被银行“抢”走了。如万科、绿城中国、美的地产、碧桂园、龙湖集团分别获得至少10家银行的信贷支持。其中,绿城中国获得的授信超过4000亿元。
银监会表示,将加大已出台金融支持政策的落实力度,扎实做好“保交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稳定房地产开发贷款,积极满足优质头部房企合理融资需求,做好房地产并购融资工作。在官方重申房地产支柱产业地位后,2023年将出台新措施,重点改善房企资产负债状况。预计优质房企的融资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本文来自《国际金融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贷款开门红工作思路及举措,信贷业务开门红":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2640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