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回租APP试探监管底线自信“法规完全失控”
“马甲”现金贷卷土重来
禁止为在校学生提供贷款撮合业务,停止金融机构“助贷”模式,禁止“砍头利息”和暴力催收...随着监管的利剑转向现金贷市场,一些平台已经“哑火”,一些平台转型合规经营,但也有不少机构通过“另辟蹊径”探索监管底线。记者近日发现,在手机应用商店中,多款APP披着手机回租的“马甲”,继续从事高息现金贷业务。
虚假回租和真实借贷
在APP store中以“手机、回租”为关键词搜索,会出现大量回租、闪电回购、爱回租、蚂蚁回租、天天回租等APP。这些平台充斥着“高价回收,躺着换钱,放款极快,不再等贷”等诱人字眼。
为了与真正的手机回租区分开来,这些平台还在图片展示区放了一些贷款或逾期的截图,让习惯了“拆东墙补西墙”的现金贷老用户秒懂。
最早的回租模式是用户只要每个月交一点租金就可以拥有使用权。一年后,用户可以考虑支付尾款,购买手机,或以新手机租赁。这种信用租赁的模式受到很多年轻人的青睐。
然而,回租模式最近被很多现金贷平台盯上,成为发放高息贷款的新“马甲”。
首先,下载回租APP后,应用会自动识别当前手机的品牌型号。第一步,用户把手机卖给平台。记者在“回租”等平台首页看到,整个模式基本包括“旧货评估-信用评估-快速到账-无限续保”四个步骤。
第二步是评估手机目前的价格,但这个过程不是基于手机的新旧,功能的好坏,而是基于现金贷的申请流程。用户需要提交身份证信息、工作信息、银行卡信息、婚姻状况、社会信息、紧急联系人等贷款数据。在紧急联系人列表中,父母排在第一位。
据一位做过回租平台的从业者透露,“这些数据会自动进入后台进行风控审核。审核后会显示一个与手机无关的回收价格,一般在1000元3000元左右。”
年化利率高达1832%
评估后的第三步是放款。如果平台把手机估价为1000元,那么平台会扣除一部分所谓的“评估费”或者“服务费”,大概200元到300元,然后把剩下的钱打入用户的银行卡账户。
为了让这款手机的回租看起来像真的一样,平台要求用户签订一份“所有权”协议,即用户提供手机设备的账号和密码,相当于将手机的“使用权”转让给了回租平台,但手机自始至终与用户在一起,从未离开。
接下来,是整个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微妙的一步:用户要象征性地从平台租借手机。比如这个手机的估价是1000元,一个星期后,再出租的租金还是这个价格。但需要注意的是,用户并没有全额拿到所借的1000元,而是被扣除了几百元的“服务费”。
以1000元的手机鉴定为例。除去平台收取的260元鉴定费,实际到账740元,7天后需要还1000元。年化利率高达1832%,堪比现金“收割机”!根据现有法律法规,民间高利贷利率超过36%的,不受法律保护。通常这种短期小额贷款,在贷款周期刚到的时候,会被平台频繁叫停。如果确认无力偿还,借款人的父母往往会成为最后一个。
在整个复盘过程中,商业秘密在于:加入手机这个媒介后,绕过了“放贷”的监管。一位回租产品从业者自信地表示:“我们不是放贷,而是租赁,所有现金贷法律法规完全不在我们掌控之中。”
回租平台也盯上了大学生。
众所周知,金融市场从来都是建立在风险讨价还价的基础上的,高收益必然匹配高风险。据回租从业者透露,这个行业的坏账率高达40%。
《2017年现金贷行业分析报告》显示,国内现金贷用户78.7%为男性,现金贷用户整体呈现年轻化趋势,18-24岁占比32%,25-30岁占比35.2%,占比67.2%。
一些回租平台的线下推广已经开始潜入校园散发传单,诱惑借贷成瘾的年轻人。对于大多数理财意识和判断力尚在形成过程中的大学生来说,用一部智能手机申请贷款极其简单,也容易在虚荣心和攀比心理的驱使下提前消费,甚至陷入多头借贷的恶性循环。对此,业内人士呼吁相关监管机构果断封杀这些愈演愈烈的“嗜血”平台。
记者范晓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现金贷6大原则,现金贷吧":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848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