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农村中小企业多、个人融资慢、融资扶贫难、乡村振兴资金短缺等问题,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积极推动建立金融联络员制度,在农民、政府、银行之间搭建“桥梁”,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帮助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截至目前,全市已聘请金融联络员68名,实现8个乡镇、56个山区村委会全覆盖,累计发放小额扶贫贷款6628笔2.48亿元,同比增长21.9%。
选择好联络员,让普惠金融进村。
开展资助活动
贷款额度小、期限短、利率高、抵押担保难一直是制约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为突破金融末端,解决“没人管”“不愿贷”的问题,蒙自市委市政府创新工作机制,出台了《蒙自市特色农业金融服务实施办法》《蒙自市农村产权融资改革五项实施办法》等系列配套政策,设立两项10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进行贴息。同时,在深化金融改革方面,积极与蒙自农商银行合作,探索建立金融联络员制度,在各村委会聘请德高望重、责任心强、热心公共事务的人士组成金融联络员队伍。金融联络员的工资列入市财政预算。根据贷款发放和回收、产业发展等情况,乡镇定期对财务联络员进行绩效考核,每月进行考核和工资计算,平均每人每月1200元。通过金融联络员,让金融扶持政策和涉农金融产品进村入户,真正打通金融服务农村和农民的“最后一公里”,让金融“血液”流向最需要的“神经末梢”,实现有益创新,落实普惠金融。
当好宣传员,让群众愿意放贷,敢于放贷。
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为了让农民愿意贷款、敢于贷款,金融联络员利用生于斯长于斯的优势,准确透彻地了解农民最期待、最迫切、最担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宣传小额贷款、特色农贷等政策。同时,金融联络员在了解乡情、村情、户情的基础上,真正了解农户“难”在哪里,“难”在哪里,积极开展评级授信,力争一户调查、一户授信,全力满足贫困户信贷资金需求,帮助贫困户申请贷款,确保对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信贷投放全覆盖。此外,蒙自市还充分发动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乡镇干部、挂包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成员,以小额信贷为抓手,广泛开展宣传动员,推动金融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2016年至2019年,蒙自特色农业贷款额增加10.7亿元,年均增长210%。
当好监督者,让贷款更精准。
贷款发展水产养殖
为确保银行信贷资金真正用于产业发展,贷款发放前,金融联络员深入农户家中调查了解具体贷款用途。农户拿到信贷资金后,金融联络员会及时跟进落实信贷资金使用和产业发展情况。一旦发现农民信贷资金被挪作他用,金融联络员将及时向乡镇党委、政府和银行汇报,以便银行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止损,解决资金使用“不准”这一棘手问题。对于辖区内的逾期贷款,金融联络员挨家挨户了解每笔逾期贷款的原因,及时与银行沟通,以便银行更好地管理和处置不良贷款。通过财务联络员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提高了贷款资金使用的准确性。三年来,增加枇杷、桃、石榴、蓝莓等水果种植面积4.59万多亩,饲养大牲畜1.28万头。新增287家企业实体,包括48家农业龙头企业和239家合作社。蒙自市政府还与市农村商业银行合作开展了金融扶贫“双百行动”。它计划在两到三年内发展100个养牛村,支持100个中小企业。目前已建成养牛村23个,扶持中小企业244家。
做好运营商,让多赢对接政府、银行、农民。
搬到新房子
金融联络员在政府、金融机构和农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自2018年金融联络员制度建立以来,蒙自市金融改革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农户贷款迅速扩大,干部群众的金融意识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特别是在推进“5+5+2”金融改革政策过程中,蒙自市建立了“市金融办+金融机构+乡镇(街道)政府+村(社区)党支部+金融联络员”的“五级联动”工作机制,使金融联络员成为该机制闭环中不可或缺的一条线,接收政策、金融支持等信息。2019年末,全市农户贷款余额20.9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2.48亿元,较2017年末分别净增8.5亿元和1.22亿元,增速分别为68.5%和96.6%。全市13个乡镇(街道)中,智村镇、明久镇、老寨镇、冷泉镇、草坝镇农户贷款总额翻了一番。
云南网通讯员木易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农村融资慢、融资难?蒙自搭建金融支农新“桥梁”":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847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