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配合注销账户,否则会影响征信……”
有没有收到或收到过类似的短信和电话?
警惕!这是典型的骗局。
犯罪分子冒充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
打电话给群众
在获得受害者的信任后,
犯欺诈罪
近日,东营市民闫先生成了骗子。
案例回顾
近日,闫东英先生接到一个自称银监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近期有诈骗分子冒充“微贷”、“网商贷”等网贷平台客服实施诈骗。根据相关部门的整改要求,需要帮助闫先生关闭“微贷”、“网商贷”等贷款平台。如果他不配合,他的个人征信会受到影响。
起初严先生并不完全相信,但当对方准确地告诉严先生一个很久没用的银行卡号后,严先生信以为真,加了对方的QQ。对方通过QQ语音诱导闫先生在“微贷”平台申请贷款,要求其将申请的3.5万元贷款资金全部转入所谓的“银监会指定账户”。骗子谎称完成上述操作后可以注销贷款账户,资金会自动回到个人银行账户。闫先生按要求向骗子账户转账3.5万元后,对方称自己操作错误,需要支付5000元解冻。在对方的指引下,闫先生分三次向对方提供的私人账户转账12万元。之后,对方继续让闫先生在网贷平台上借钱、转账。经朋友提醒严先生可能遭遇诈骗,对方无法拨打号码空并报警。共损失22万余元。
常规分析
在这种诈骗中,犯罪嫌疑人通过电话联系受害人,冒充银监会工作人员,谎称受害人账户存在安全问题,或者需要取消点对点借贷、办理征信等问题,然后以需要将借贷平台内资金转入安全账户,或者清除空 loan记录、激活借贷等为由实施诈骗。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还包括以获取便捷的网贷、小额贷款为名联系消费者,诱导消费者下载钓鱼软件注册或提供个人信息,然后以消费者提供的信息不一致、不真实、账户不同等各种理由提出在银监会冻结资金。同时,利用伪造证件、银行卡冻结截图等。,要求消费者缴纳保证金、认证费等款项才能解冻账户,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以此来恐吓受害者,达到诈骗的目的。
警方提醒
核实身份,官网认证
2018年原中国银监会和原中国保监会合并后,均称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如果接到自称银监会工作人员的电话,一定不要相信贷款和转账。
拒绝透露个人信息
身份信息、银行账户、验证码、密码要妥善保管,绝不泄露。
没有朋友,没有视频
如果对方要求添加私人社交账号或者各种视频会议软件分享视频等辅助操作,一定要果断拒绝!
千万不要转账,不要借钱。
如果对方要求转账或者借钱,全部无视!肯定是骗局!
不要惊慌当谈到信用报告。
个人信用信息由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任何人无权删除或修改。如对个人信用信息有疑问,可登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查询。
来源:东营市反诈骗中心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东营最近完成的诈骗案件后续,东营警方2019最新破获诈骗案":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848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