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住房问题一直是困扰百姓的社会热点。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古代各级政府部门也想了很多办法。这些方法行不行就是另一回事了。看来担心房子已经不仅仅是现在的事情了!下面通过综合搜索网上内容,编辑阅读一些古籍,来谈谈古代的房地产问题。
2900多年前的一笔房地产交易。
网上资料显示,研究古代房地产多年的著名专栏作家李开周曾表示,房地产市场的一切现象在古代都是存在的。根据考古实物和历史文献,中国在西周就出现了土地交易,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房屋买卖。
在一件名为“衡”的西周青铜器上,有一段关于房地产交易的铭文,意思是公元前919年农历三月,一个叫巨伯的人分两次将1300亩土地抵押给一个叫的人,以换取几件价值100枚贝壳的奢侈品,包括两件玉器、一条鹿皮披肩和一条带花的围裙。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房地产交易。
在巨波和秋微完成土地抵押交易的93年后,周厉王在32年后进行了另一次土地出售。这次卖地的交易过程也被刻在了青铜器上。
这张唱片是关于周厉王购买土地的。为了扩建宫殿,周厉王买下了一个名叫瑛琮的人的土地,而且没有马上给钱。丛担心周厉王会违约。派人去找从,说:“不要怕,我一定会付出代价的。如果我违约,就让上帝惩罚我流放吧。”这是一个非常毒的誓言。
周厉王买地花了多少钱?碑文没有说。但李开周说,有人买地,有人卖地,说明当时除了土地抵押还有土地买卖,房地产市场已经初具规模。
古代公务员都是无房户。
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普通朝廷官员根本不敢奢望拥有自己的房子。秦朝官员的俸禄实行“秩石制”,粮食直接作为工资发放。官职越大,只能说明他能得到更多的食物,没有其他特权。西晋以来,为了优待官员,按照官产正式占有土地。
但皇帝给的土地往往和官员工作的地方不一致;而且按照唐朝末年以前的规矩,官员一旦退休,在职期间的薪水就会被停发,土地也要归还给皇帝。所以,当然没有人愿意做在皇帝临时给的土地上盖房子,最后送给别人的蠢事。
为了省去很多麻烦,也为了满足办公的需要,很多官员直接入驻了条件相对优越的办公室——或者叫办公室宿舍更合适。如果你在异地当官,你家就要搬新宿舍了。如果你不幸被官场淘汰,那就想办法另谋生路或者回老家。
唐朝末年后,退休官员有幸领到一半的俸禄,但政府仍然不理会退休后的住房问题。
隋唐时期,有人专门开发商铺,创造了当时的全国首富。
隋唐时期,有人专门发展店铺。它们建成后,要么出租,要么出售。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可以被视为开发者。有一个人叫窦仪,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开周说窦娥冤是个传奇人物。他出生在陕西。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很无助,和他叔叔住在一起。他叔叔是公务员,住在长安。窦以先靠卖鞋、树等生意赚了点钱,后来有了80万。
他的身家,于是开始向房地产行业进军。当时长安西城有个废弃的化粪池,面积十几亩大,已经闲置七八年了,没人买。窦仪买下,雇人填上,在上面建了20家店铺,租给波斯胡人做生意,平均每天收几千块钱的租金。
后来,窦仪听说钦差大臣李生喜欢打马球,就花了70万买了一块地,又花了30万把它建成了一个马球场,送给了李生。李生非常高兴。从此和窦骁成了闺蜜,有求必应。有了这种后盾,窦娥眉不到40岁就成了长安首富,人称“窦半城”。其实当时的长安首富一定是全国首富。
除了窦骁这样的开发商,古代的一些开发商是公务员、退休干部,甚至政府本身也是开发商。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找人借房子给儿子盖新房。
到了宋代,关于房子的问题似乎更麻烦了。苏轼任杭州知府时,给中央送了一块“祈求杜蝶修宇”。苏轼说,杭州的写字楼大多是五代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它们都是珍贵的材料和巨大的树木,它们被称为李雄。最近一百年以来,官司已经修不好改了,不忍心拆成茅屋。风雨必腐,天必毁。”至于办公场所有多差,苏轼说,房子都变成歪楼了。“但是有了小木的横撑,每次经过都不寒而栗,从来不敢慢慢走。问起评委,据说每次有大风浪,我都不敢睡在檩条上。”
苏轼派人查了一下,算了一下,修办公楼和宿舍要四万多块钱。于是,他“乞求200份礼物,仍有权向几位使节支付500元。”
宋朝时,饱受苛捐杂税之苦,许多人涌向寺院出家。出家需要政府的认证,也就是要有一个身份证明——都都,政府按照人口的一定比例发放都都都。所以当时都爹就成了“证券”,可以卖到170元。苏轼向中央要了200册,他大概能卖出34000册,再加上照常从财政中划出的5000册,勉强够修复费用。
其实苏东坡一生都没有在开封买过房子,只在其他小地方买过几套。儿子在开封结婚,没有新房。苏东坡很着急。最后他借了朋友的房子,算是婚礼。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也是。苏辙工作了几十年,直到70岁才买了房子,而且买的地方不是首都开封,而是开封以南的城市许昌。在买房之前,苏辙写了一首诗,说“我头发半白,脚太细”,又说“我从来没有房子,我的读书人都以为我说什么”,意思是我活了大半辈子,头发花白,还没有房子,所以在儿子面前抬不起头来,他们总是埋怨我。
朱元璋曾经强迫官员给所有穷人盖房子。
中国2000年封建王朝时期,真正为老百姓解决住房问题的是明朝。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一个农民皇帝。他出身贫寒,深知穷人的困境,所以一当上皇帝,就把穷人的住房保障提上日程。《明太祖实录》中对此有很多记载。
《明太祖实录》92卷记载,洪武七年八月,朱元璋给南京官员上谕,说“京畿百姓多,孤寡、病弱、无助者多,旧院多有供养,关隘不足,令其在龙江建260间。从中。”朱元璋要求南京官员在龙江找一块闲置的土地,给没有住房的南京人盖260间瓦房。
圣旨颁布后,南京官员迅速执行。于是一个月后,朱元璋给上海(当时叫华亭县)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要求他们对宋代遗留下来的住宅养老院进行改造,修好后让没有住房的上海人居住。上海当地官员也迅速实施。
试点成功后,朱元璋非常高兴,认为“南京模式”可以在全国复制。当年年底,他又给中央官员下了一道遗嘱:“全国范围内,如果没有粮食,国家就给粮食;没有衣服穿,国家给衣服;没有房子住,国家就给房子。”
朱元璋的理想主义思想震惊了中央官员。此时明朝刚刚建立,财力并不充足,皇帝的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官方找朱元璋解释,朱元璋一听就生气了:你在我手下做官,也得理解我的感受。我不希望我的人民没饭吃没房住,哪怕是一个普通人!
朱元璋真的是太难为臣子了,所以难免会在下面做点什么来骗他老人家。但是朱元璋的想法真的很好。他是第一个皇帝,也是唯一一个强迫官员为全国的穷人建造房屋的皇帝。
但是,理想终究是理想。明太祖之后,各大城市房价飙升,朱元璋的“居者有其屋”梦想彻底破灭。
明朝房价超级贵,国子监集资买房。
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南京房价极高。有多高?繁华的秦淮河上,一间房能卖到620两银子,一般人绝对不敢关注买房。《玉堂于聪》卷二记载了当时南京国子监买屋饮酒的故事,比较寒酸。
当时国子监的名字叫谢多,手下有30多人,都没有家室,只能租住公房。30多人的房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于是谢多动了买房的念头。按谢多的级别,他是高级文官,但年薪只有200两白银,三年不吃不喝勉强买房子。他手下那些人,收入都不如他。
谢多不愧为最高学府的领袖。他很快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为团购筹集资金。钱从哪里来?把它保存在你的牙齿之间。放弃政府分配给他们的所有勤务兵、厨师、马夫、门童、文士,省下一大笔钱,存起来买房子。终于攒够了钱。“买三十多区官,留官校省钱。”买了30多套公房,过着不用交房租的幸福生活。
与谢多相比,身为礼部右侍郎、京师国子监祭酒官的林瀚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让他的人民有房子住,他给出了一个强有力的实际行动——他捐出了自己十年的收入,为办公室盖了一栋房子。
林瀚和谢多,一个是北京最高学府的行政长官,一个是南京最高学府的行政长官。有了那点钱,不仅买房难,交房租也难。这从明朝的高房价就可以看出来。
清代经济适用房
明朝以后,因为城市的发展,城市居民的住房日益成为统治者不得不关心的问题。于是,到了清代,经济适用房出现了。而清代的经适房,与现代相反,是专门为特权阶层建造的。
清朝初年,大批旗人来京定居,清政府将汉人全部迁到外城,为旗人腾出地方。内城房屋建成后,清政府按等级分配给旗手,其中一等官20人,二等官15人,三等官12人,四等官10人,五等官7人,六等官4人,八等官3人,九等官和普通旗手2人,没有等级。
乾隆年间,旗号越来越多,内城空间不够,房子不够。更可气的是,拿到房子的旗手又吃又喝又赌,拿到的钱和食物都不够,就偷偷把政府分配给他们的房子卖了。甘龙非常生气。他一方面继续给旗手盖房子,另一方面开始搞房改。什么样的房改?
第一,国家不再给旗手免费住房(有特殊贡献和与王室有特殊关系的除外)。凡是认为房子不够住的旗手,都可以向政府申请购买。第二,原来的房子可以卖,前提是你得从国家买,从公房到私房,从只有使用权到所有权。
结果旗手花了很少的钱,把原本属于公众的房子全部变成了私有财产。比如乾隆四年,一个叫欧内斯特的旗人,给了内务部57两银子,买了一个三正厅两翼的小四合院,位于正阳门外的高静胡同。这个四合院按市场价至少500两银子。乾隆时期像欧内斯特一样享受经济适用房的至少有50万人。
在清朝,不仅在北京,为旗手修建了大量的经济适用房;在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到处都有享受特殊优待的旗人居住区。以南京为例。当时从故宫到通济门的一大片区域划给了满族。满族人是群居的,所以南京人把这个地方叫做“全城”。直到现在,在这一带,仍然有蓝旗街的名字。顾名思义,当时是一个坐满了人的舒适房间。
职业开发者直到民国才正式出现。
为什么古代没有纯粹的开发者。李开周告诉我,首先,自汉代以来,传统中国一直重农抑商,光靠盖房子赚钱会被大家看不起。北宋初年,有一个名叫顾涛的人。根据他的描述,只要有人盖了房子租出去,大家都说这个人是老百姓,他赚的钱叫“疯钱”。意思是愚蠢。可见,当时连房东都受歧视,何况开发商。
其次,开发商最需要的是钱。买地,买建材,雇人,摆平关系,都要花钱。特别是买地的时候,必须要有大量的流动资金,资金不足,就要找同行借,或者找银行贷款。古代没有银行,但是有钱庄,但是钱庄的规模一般都很小。即使有一些大型的全国性连锁钱庄,也不是做开发商的生意,借钱给其他老板。史料中有两个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例子。一个是南北朝梁王萧红,叫人拿房契去借钱。一个房契最多只能借几千块钱;明朝嘉庆年间山阴县还有个叫的财主,最多时借了一万五千文。这点钱根本不够发展和一顿大餐。
直到民国时期,外资银行才陆续在中国开展业务,开发商才得以获得大额贷款。所以,中国的职业开发者直到民国才出现。
更多详情,请点击相关链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古代做房地产的生意叫什么,古代房地产叫什么名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451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