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的撤退,更是对“花呗”等消费贷款产品的警惕。如何避免触碰新政的雷区,重蹈P2P的命运,“花呗”们值得深思。
11月30日,艾财经社一篇题为《困在花坛的年轻人》的文章,引发了网友对花坛、白条、小米贷等消费贷款产品的讨论。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有1.75亿90后,其中只有13.4%的年轻人没有负债,而86.6%的90后接触过信贷产品,十分之一的人同时使用过多个网贷工具。一时间,“年轻人深陷消费贷款。‘花蕾’该不该背锅?”成为热门话题。
其实年轻人与其说是被困在花里,不如说是被困在自己愿意往里钻的消费笼子里。很多年轻人,尤其是90后,习惯于把家庭在婴儿期支持消费的习惯延伸到自力更生,却没有意识到成年人的理性基础是量入为出,对很多消费需求应该有所克制和长远规划。但不可否认的是,“爱花人士”的便利确实为受困于消费主义的年轻人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
相对于传统的银行信贷,以“柏华男”为代表的消费贷款模式门槛较低,根据各种消费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贷款产品,更符合年轻人的需求。但较低的准入门槛必然会导致无法检查还款能力资质的后果。一旦市场快速开放,难免会有一些消费需求旺盛、自制力差、可支配收入低的年轻人为了购买高价商品,争相申请“花店”等服务。如果“花呗”以用户数量、使用金额等指标为主导值,也有可能在信用评分体系中降低标准,导致放贷“开闸”。
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中国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规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定义、业务范围、公司准入门槛。11月27日,中国银监会表示,互联网金融风险大幅下降,P2P网贷机构彻底归零。虽然消费贷不属于P2P,但这一系列重拳都显示出国家对同类产品的谨慎。
P2P的撤退,更是对“花呗”等消费贷款产品的警惕。如何避免触碰新监管政策的雷区,重复P2的命运,值得深思。在我看来,“卖花女”要实现良性发展,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继续从借贷平台向科技服务平台转型,就要真正夯实消费大数据的技术能力,通过更多的数据维度,更全面地掌握申请人的资质,避免混入太多自身无法达标的用户,把好准入门槛。我们应该在贷款规模和遵守审计标准之间取得平衡,我们不应该为了收入而放弃后者。
其次,只有保证了用户质量,保证了用户质量,才有可能降低放款利率。此前,包括专家在内的一些用户指出,“卖花女”收取高额利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为了降低坏账率。通过加息,“花呗”从信誉好、还款及时的用户那里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弥补逾期甚至不还款用户的损失。但这其实对优质用户是不公平的,意味着优质用户信守承诺,结果却要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为赖账用户的行为买单。
最后,“爱花人士”要学会尊重制度,不能以创新为借口,抱着侥幸心理去尝试打擦边球钻空 sub。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监管层对消费贷款的重视,各种规范管理会不断加强,留给“花花爱好者”不受限制和“创新”的空余地会越来越小。在利率和借贷上限方面,“卖花女”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相关利率红线,否则将像P2P一样涉嫌高利贷,必然会受到监管部门的严厉查处。
(黄河评论邮箱:zghhpl@163.com)
郑观特约评论员:毕戈
编辑:王航
统筹:王攀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深陷消费贷的年轻人,年轻人 花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445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