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黔东南苗寨的人都知道,长着高高的犄角,浑身银饰,是苗族姑娘的传统模样。
印象中,村口停着一群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带着带角的糯米酒和五颜六色的糯米。人们从各个村庄赶来,形成了一条条人流,聚集在清水河边。
摄影/李桂云
摄影/李桂云
石洞是清水河中游的一个重镇,隶属台江县,隔江就是石滨。清水河流域开发后,清廷在石洞屯驻军,很快成为协调上下游航运的繁荣市场。石洞一带的苗族还是黑色的,叫黑苗,也叫九谷苗。明清作品中,黔东南州号称百苗,但九谷苗最为勇猛硬朗,他们也是清代苗族英雄张秀梅的主力。和平时期,轮到九姑苗女出风头,一年一度的石洞姐妹节人山人海,将苗女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雷山、凯里、台江、剑河的水边苗(当地住在河边的苗族叫水边苗,住在山上的叫高坡苗)比较丰富高大。衣服是细布,蜡染,刺绣,讲究银饰,特别好看。”
摄影家李桂云先生告诉我,“穷地方的服饰都很朴素。比如六盘水的苗族穿粗布白布,很少染靛蓝;榕江苗族很少有银饰。这和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台江、雷山、剑河的姑娘一套银饰几万元,是贵州民族中最美的,代表苗族贵族文化,头饰上有高高的银角。但是现在很多地方都有银角。为了旅游,现在一团乱。比如布依族的原始服饰就很朴素,没有银饰。有的专家觉得不好看,就借用了苗族的滚边、刺绣、银饰。”
都说雷山和台江的苗族很有钱,但是相对来说,我去过很多村子,发现很多家庭都挺穷的,几乎所有的家当都穿在女儿身上。按照当地习俗,男方继承房产,女儿出嫁一套银饰,包括头饰、颈饰、胸饰、身饰、手饰,均为真银(据说丹寨一带常用白铜),工艺精湛,富丽堂皇,有的重达二三十斤之多。
摄影/张绿堂
黔东南地区不产银,古代苗族也不以银饰闻名。那么,重视银饰的文化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大量的白银从哪里来?
有学者认为,这与明清时期的木材贸易有关。数百年来,清水河流域每年出口价值二三百万元的木材,很多都是以银元支付,所以民间囤积了大量的白银财富。后来由于白银掺假严重,携带不便,改为“汉钞”、“红兑”等“本票”。于是,闲置的银子被做成装饰品来炫耀。
事实上,中国并不是产银国。细看之下,大部分白银都是“假银”,与海外贸易有关。
明朝末年,中国沿海商人向日本、菲律宾输出一船船的丝绸、瓷器、茶叶,对方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和中国交换,只好支付白花花的钱。日本是产银大国,菲律宾不产银,但菲律宾的统治者西班牙人刚刚在美国和墨西哥发现了一个大银矿。
据估算,1567年至1644年,从海外流入明朝的白银总量约为3.3亿两,其中一部分流入黔东南。参加石洞姐妹节的苗族姑娘不会想到,她身上的银饰可能是明末横渡太平洋的墨西哥银。
-结束-
信息和图片来自
真实的黔东南州及其网络
郑雯肖春雷
编辑的儿子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意不意外!苗族丰富的传统银饰其实不来自本地,而且还是海外来的":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221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