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校园贷”监管再升级,遏制校园贷卷土重来,需要监管部门加大甄别

“校园贷”监管再升级,遏制校园贷卷土重来,需要监管部门加大甄别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从“培训贷”到“创业贷”,从“医美贷”到“裸贷”,大学生一度成为消费金融市场的“热蛋糕”。禁令之下,这个市场依然暗流涌动。

3月17日,银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坚决遏制互联网平台精准‘收割’大学生的现象,切实维护学生合法权益。”银监会负责人表示。

此前,“校园贷”的乱象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虽然多次被监管整顿,但还没到大学退学的地步。为什么校园贷屡禁不止?这次监管升级对小贷公司的影响有多大?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校园贷”泛滥。

据悉,近期,部分互联网小额贷款机构与科技公司合作,针对大学校园,通过虚假、诱导宣传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诱导大学生在互联网购物平台过度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社会影响恶劣。

五部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为整治乱象,要尽快出台《通知》,以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为重点,进一步强化贷款机构的营销管理和风险防范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帮扶,合理引导网络舆论,加大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坚决遏制互联网平台精准“收割”大学生的现象,切实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这将对主校区市场等小型借贷机构造成重大打击,几乎断绝新客户。”有业内人士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7118家。

消费金融专家苏认为,对于小额贷款公司而言,“不得将大学生设定为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目标客户群体”、“不得对大学生进行精准营销”等主观上容易操作,但如何实质上审查和识别大学生,将考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机构的金融科技水平。部分机构贷款审核过于粗放,无法准确识别大学生,后续实施效果有待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也让花呗借壳成为市场焦点。有大学生告诉记者,周围很多同学都开了花坛,名额是根据使用率来定的,过段时间会提高。有的人额度2000元,长期用户额度可能达到6000元左右。

智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记者,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以小额贷款公司为借贷主体,不当使用数据驱动的营销策略。通过推送产品营销广告,片面灌输思想,部分大学生逐渐接受“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等观念,容易陷入校园网贷陷阱。过去几年,校园贷泛滥,“裸贷”等乱象时有发生,加重了大学生的债务负担,扰乱了校园秩序,积累了金融风险。

屡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

事实上,大学生甚至高中生一直是很多网贷机构的“精准”营销对象。监管部门多次下发文件进行整改。比如,2017年6月,银监会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的通知》,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网贷业务,但仍屡禁不止。

苏表示,非法校园贷屡禁不止。一是由于校园贷市场广阔,学生群体的资金需求持续存在;二是大学生缺乏鉴别能力,容易陷入诱导宣传的陷阱。通知提出了大力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不断完善帮扶求助工作机制、全面引导树立正确消费观三项措施,既能事前防范风险,又能体现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金融消费环境。

董希淼认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不应该为他们提供信贷服务。因此,从金融监管部门到高校和学生家长,都消极对待校园金融服务,对正规金融机构采取不合理的限制甚至遏制行动,大学生的金融消费需求被迫转向非正规的点对点借贷平台,这也是近年来校园贷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教训深刻。

从目前来看,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乱象的整治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对此,《通知》从四个方面进一步规范了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对贷款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的监督管理。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进一步强化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对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要求,明确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同时,组织各地部署开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监督检查、排查整治工作。二是加大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帮助。要求高校从提高大学生经济安全意识、完善帮扶救助工作机制、全面引导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建立日常监控机制等方面,担负起学生管理的主体责任。三是做好舆情化解和引导工作。指导各地做好网络解读和舆论引导工作,规范大学生网络消费贷款监督管理政策。四是加大对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违法犯罪的查处力度。

打开前门,堵住侧门。

《通知》在禁止小贷公司和无证机构向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后,也为大学生的合理信贷需求打开了大门。《通知》明确,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发有针对性、差异化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遵循小额、短期、风险可控的原则,严格限制同一借款人贷款余额和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总规模,加强产品营销管理,严格大学生资质审查,提高资产质量。

董希淼认为,规范和完善校园金融市场,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多方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监管部门要继续“堵偏门”和“开正门”: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整治力度,坚决遏制非法网贷平台无序蔓延,严把“偏门”关;另一方面,要放宽政策限制,进一步放宽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大学生信贷领域,把“前门”开得又宽又好。

“有些学生不满18岁,就用父母的身份证登记,开花坛。因为花呗本身是基于用户的消费情况和固定资产,他们的额度会很多,家长为了孩子方便也会主动帮忙认证。”有受访者告诉记者。这个案例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群体强烈的消费需求。

为防止过度借贷和过度消费,央行在《2020年第四季度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中指出,不宜通过发展消费金融来扩大消费,并称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消费金融背后的风险,客户资质下沉明显,多头共债、过度授信问题突出。

董希淼认为,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金融消费习惯,合理借贷,将借来的资金用于学习培训和必要的生活开支,杜绝高消费和过度消费;借款后,要及时还款,保持良好的个人信用记录。同时,要保护好个人信息,不要轻易向外界提供,尤其是网上的非法金融机构。教育主管部门、金融机构和高校也要加强联动,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普及金融知识,增强大学生识别诈骗、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五部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要全面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建立日常监控机制,密切关注学生异常消费行为,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努力做到早预防、早教育、早发现、早处置。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校园贷”监管再升级,遏制校园贷卷土重来,需要监管部门加大甄别":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099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