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中恒集团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投集团”)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增持公司股份2%至4.38%。
这并不是广投集团第一次计划增持。截至该日,广投集团持有中恒集团25.52%的股份。如果本次增持按计划完成,广投集团将持有中恒集团最多29.9%的股份。
截至9日收盘,中恒集团股价为2.96元,上涨1.72%。
公开资料显示,中恒集团诞生于岭南中药之乡广西梧州,业务范围包括医药制造、食品制造和房地产开发,而食品制造和房地产业务已逐步退出。
广投集团和中恒集团的缘分可以追溯到2016年。2015年,由于医药产业政策以及主要血栓通系列产品在各省医药招标销售过程中限价、限量,中恒集团业绩出现腰斩式下滑。2016年初,中恒集团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通过股份转让的方式引入广投集团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从2018年10月底,广投集团开始增持中恒集团。截至今年10月28日,增持计划已完成,累计耗资5.28亿元,增持1.33亿股,占中恒集团总股本的3.83%。截至12月9日,广投集团持有中恒集团8.84亿股,占总股本的25.45%。
为什么广投集团看好中恒集团?
广投集团表示,再次增持中恒集团,是因为看好中恒集团的发展前景,有意巩固对中恒集团的控股权。
有业内人士认为,广投集团持续增资中恒集团,主要是为了促进产融结合,打造大健康产业平台,尤其是打通其医疗、旅游、健康养老、康复、金融、信息产业。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王千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股东选择增持的原因有很多:一是从直接目的看,看好投资标的公司的前景,寻找增值空room;二是在交易方式允许的市场为目标公司做未来的做市做准备;第三是获得公司的控制权以支配公司,这是所有原因中比较重要的一个。
如何解决依赖单一产品的问题从最近的业绩来看,似乎广投集团继续看好中恒集团。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中恒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7.52亿元,同比增长11.77%;归母净利润5.77亿元,同比增长20.81%。
在中药行业整体面临转型压力的当下,以中药生产为主的中恒集团逆势取得好成绩实属不易。
但记者注意到,中恒集团过于依赖单一产品。Wind资讯显示,中恒集团血栓通系列产品约占其营业收入的90%。
随着国家医保目录调整、中药注射剂有效性再评价、药品集中采购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医药行业竞争压力更大。中恒集团仅仅依靠血栓通系列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来维持良好的业绩,带来的风险越来越大。
中恒集团还表示,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和血栓通注射液的销量均在甲类医保范围内,备注仅限于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中风偏瘫或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预计2020年血栓通销量将下降15%至25%。
那么,中恒集团应该如何破局呢?
一位医药行业分析师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医保控费的压力下,公司未来无法靠单一产品在市场上生存。为了丰富自己的产品线,这些公司只能走转型之路,即通过并购来扩大业务范围。
事实上,中恒集团已经走上了并购之路。11月25日,中恒集团发布公告称,拟斥资约30亿元收购莱美药业。
公开资料显示,莱美药业主营业务包括粉针剂、片剂、大容量注射剂、小容量注射剂(含抗肿瘤药物)、冻干粉针剂(含抗肿瘤药物和激素)、胶囊等的生产和销售(限于自身生产)。
换句话说,成功收购莱美药业将极大丰富中恒集团的产品线。
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莱美药业实现营业收入12.99亿元,同比增长22.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604.86万元,同比下降23.97%。
在莱美药业增收不增利的现象背后,记者注意到该公司大股东被债务问题所困扰。公告显示,截至2019年7月,莱美药业控股股东虞丘、持股5%以上股东秋微、持股5%以上股东西藏莱美药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莱美药业全部股份已被司法冻结。
截至今年9月30日,莱美药业短期借款达到9.88亿元,流动负债总额达到17.14亿元,而账上的货币资金只有3.72亿元,票据和应收账款为6.11亿元。
成功转型依然背负着并购的包袱。中恒集团专门成立了并购重组领导小组,未来将对涉及生物医药、医药企业、保健食品等领域的M&A项目进行组建和调整。
除了收购莱美药业,这个M&A团队还有其他“动作”。
11月13日,中恒集团宣布出资1.96亿元,与同德投资合作设立“中恒同德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创新药物研发项目。
11月23日,中恒集团披露,已与景丰药业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原料药、化学药、仿制药等领域开展业务合作,布局相关领域优质项目。
一位医药行业分析师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受行业政策影响,今年下半年以来中恒集团内部“动静”很大。从半年报可以看出,解决现有困境的办法是加强研发和并购。事实上,中恒集团的外延扩张模式已经开始,M&A的信号和步骤也逐渐清晰。对莱美药业和景丰药业的投资只是一次小试牛刀。
近年来,很多公司通过收购、并购等方式成功转型,但也有很多公司被被收购企业“拖累”,比如先宇药业、创新医疗等。那么,中恒集团是否有能力整合其收购的资源,又将如何解决莱美药业的债务问题?对此,《国际金融报》记者向中恒集团发去采访提纲,截至发稿前未收到回复。
(国际金融报见习记者金伟)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中恒集团靠“买买买”转型压力挺大,大股东持续输血能否解困?":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0858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